我的奶奶曾經給過我一張60年版的一元紙幣,并告訴我就還剩這一張了,花不出去了給你吧!
我問過奶奶,在六十年代一塊錢能買多少東西啊?她是這樣說的:今天早上吃的油餅,大致能買50個油餅,而現在也就能買兩個。(時間大致2000年左右)
于是我問過不同年齡段的人,了解到了不同年代的一塊錢的購買力:
而現在一塊錢能買1個半饅頭甚至說1個饅頭。(以上都是調查數據,不準確請理解)
在六十年代,他們當時的生活水平卻遠不及我們現今,就拿買東西這件事來說,我們現在只要手中有足夠的錢,那想買什么都很方便,甚至在實體店里買不到的,還可以到網上去買。
再說當時一塊錢的購買力,按一斤豬肉來說,那時候豬肉是城市人口一人一個月是八兩豬肉,憑豬肉票加上八毛錢購買,一塊錢相當于可以買一斤四兩。農村一人一個月是四兩豬肉,也是憑豬肉票加上八毛錢購買。
青菜等蔬菜價格只一毛到三毛錢不等,冰棒是三分錢一根后來漲到五分左右,串親戚只送一塊錢的禮,過年壓歲錢給孩子也只能是一毛錢或者是二毛錢。
在六十年代,如果比較節省的并且家中人比較少的家庭,一天有三毛錢肉,一毛錢蔬菜,一毛錢到兩毛錢米即可,一塊錢甚至夠一家人兩天的伙食開銷。
再說其它的,六十年代小學學費只要六塊錢;一雙中檔皮鞋只要七塊多錢;在飯店吃飯(需要糧票),三兩的面條是兩毛錢左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一塊錢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少,可在六十年代可是一筆“巨款”。
說起一塊錢的價值,那就不得不說工資,在當時普通職工一個月的工資大概在30塊錢到60塊錢之間,學徒工19塊錢左右。一名6級工可以達到81塊6。
現在生活標準來說一個月3000-5000元的工資養自己都費勁,一頓飯可能就需要三五十塊錢。六十年代拿三五十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能夠養活一家6、7口人。
由此可見,六十年代的時候,一塊錢能幫助一個普通家庭維系一段時間的生活,完全不像現在的一塊錢。在現今科技的影響下,很多人在提及一元錢的時候,更多的想的是微信和支付寶里的一個小小數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