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了一碗小時候的我不會相信自己能吃完的面。
這是一碗什么樣的面呢?
服務員端上兩個碗,一碗是面,泡在油亮鮮黃的湯里,點綴著幾片翠綠的油菜,僅此而已;另一碗是晶瑩剔透的耳絲,裹在紅油里。這不是一碗面加一個涼菜,而是一道完整的面,耳絲面。先喝上一口湯,鮮,但是稍咸。舀一勺店里的辣椒油澆在面上,拌勻,挑上一筷子蘸上紅油的面條,辣椒的香氣撲鼻而來,吃上一口香而不辣,原來這辣椒油才是這碗面的靈魂。我舀了七八勺辣椒油,直到整碗面都成了橙紅色且布滿炸的焦紅的辣椒皮,焦黑的花椒,和白白的芝麻粒,吃到最后鮮香的湯汁和辣椒油混合到一起裹著面條順著喉管滑進肚里,真是一口一口停不下來。
為什么說,小時候的我不會相信呢。
我并不是一個愛吃面的人,對于那種白花花除了湯就是面條,只零星飄著幾粒蔥花,幾塊肉和幾根菜的面,總覺得無趣的很,因為面條本身無味又寡淡,如果沒有各式各樣的配菜,鹵子,只拿它當一頓飯,總覺得吃飽了肚子吃不飽心。
小時候和姥姥一起住,平時多吃米飯稀飯包子饅頭之類,偶爾吃面,一般都是炸醬面,還會炒一個西紅柿雞蛋當鹵子。我總是舀上一勺又一勺醬和鹵,直到整碗面都變成那個棕色,番茄和雞蛋把面條都蓋住,吃著吃著就只剩面了,再舀鹵子和醬。姥姥用的是正宗的東北大醬,里面有雞蛋有時還有肉丁和香菇。什么東西就著醬都好吃,這是東北人必不可少的餐桌美食。我愛的正是那醬和番茄雞蛋混合在一起的滋味,面條并不重要。
到了夏天媽媽有時會做涼面。面條下鍋煮熟撈出來過涼開水,過完水的面很勁道,拌上芝麻醬,放上用花椒油炸過的肉絲,再撒上黃瓜絲香菜葉,別提多帶勁了。我總要加上很多芝麻醬,以使每根面條都裹上厚厚的醬料,吃一口又鮮又香,黃瓜絲的清爽正解了芝麻醬旳膩,肉絲讓這碗面有了靈魂。
小時候喜歡吃的面都是這種干拌面,因為料足內容豐富,面更像一道菜肴中的配角,只為了烘托主角。
然而我遇到了愛吃面的老公。
他是河北人,河北人大多數中原人一樣最愛吃面。他們愛的純粹愛的深沉,他們愛的是面本身。一碗面的主角,必定只是面,其他東西都就是為了襯托他,所以他們愛吃清湯面,正是我小時候欣賞不來的那種。他們卻懂得欣賞,面條要滑要筋道要有面香,他們吃是面多菜少,我卻是反過來。我也是認識他之后才漸漸懂得欣賞面條的美味,他們老家的拽面條是很有名的,每家每戶都會拽面,有的人家天天頓頓到要吃拽面。曾經有一個老漢去南方旅游,當地的主食是米飯,老漢寧可天天吃泡面也不吃米飯,足可見他們對面條的癡迷。
曾經有一位陜西的同學,向我介紹過他們家鄉的一道美食~褲帶面。她說一個外鄉人到了陜西,要吃褲帶面,面條師傅問,您要幾根,那人覺得問的奇怪,遂說來個幾十根唄,師傅笑說,我先您煮兩根您先試試,兩根面上來竟是慢慢一大碗,每根面真跟那褲帶一樣寬一樣長。
這段傳說讓我很多年來津津樂道心向往之,終于有幸在多年后和友人去了一次西安。這又是一個熱愛面食的地方,面的品種簡直數不過來,我就不數了,只記得菜單上是各種各樣聽都沒聽過的面,我們每天都吃面竟沒重過樣,而且不是換鹵不換面,是每種面的做法都比較一樣。走路了好多地方都沒找到傳奇的褲帶面。沒想到臨走的那天就在我們住的旅館對面發現了一間褲帶面館。我激動的著朋友們去嘗試,我們沒有不識趣的要幾十根,一人老老實實的要了一根,一根就是一碗。面端上來,湯底清亮,半個手掌那么寬的面靜靜的沐浴在湯里,陪著她的是綠油油的油菜,像一位水鄉姑娘,清新淳樸。湯是素湯并沒有調料,需要蘸著隨餐附送的蘸料,陜西特有的油潑辣子和蒜泥。吃了這碗面,我終于承認面條是無上的美味,簡單卻有內涵。從此我學會吃了欣賞面條的美味。
但這只是北方的面。
曾經以為南方人不愛吃面,我錯了,中國十大面里就有六個是南方的。多么毀三觀啊。
來到重慶我才驚奇的發現人們一早起來就要點一碗又麻又辣的小面下肚,我這個北方胃可是著實接受不了。小面就是面條和十幾種調料加時令蔬菜的組合,我簡直無法接受,這實在太單調了,但重慶人就愛用這一碗熱氣騰騰的素面叫醒自己的胃口,開始一天的麻辣人生。重慶人孟非專門開了一家小面館子來表達自己對這種家鄉食物的感情。重慶街頭到處都是面館,一到中午,上班族啊,棒棒們啊,學生黨啊,宅人們啊都喜歡跑到面館,點個牛肉面或雜醬面,簡單快捷管飽又有滋味,很適合忙碌的日班時間。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