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錢,不是取決于他能夠賺多少錢,而是取決于他如何投資理財,人找錢不如錢找錢,要知道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沃倫·巴菲特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的一系列產品或服務都在這個風口飛起來了,當然互聯網+理財也沒有錯失這個機會。
理財,這個之前在中國一直不溫不火的東東(聽說在米國一直很火),在互聯網的風口下刺激了很多人開始關注它,關注它的原因當然是如何讓錢賺錢。
人找錢,你為錢工作,人是賺錢工具;錢生錢,錢為你工作,錢是賺錢工具。多么淺顯的一句話,卻道出了人與錢之間角色的轉換關系。
二八定律讓我們知道:世界上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這部分人被人們稱為有錢人。究竟有多少金錢才是個有錢人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但是這部分有錢人一定不會一直考慮如何為錢工作,當他們在積累到一定財富的時候,會完全轉換關系,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如何錢生錢,雇傭“錢”為自己工作。
錢生錢,簡單的說就是投資,那投資和理財是什么關系呢?
1、理財等于投資?
我們生活中對投資很熟悉,也聽的很多,不時也會聽到這些:我去投資股票,我去投資房地產,我去投資…...但是我們很少聽到“我去理財”之類,慢慢的讓很多人將投資和理財劃了等號。剛開始接觸理財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投資就是理財,理財就是投資,沒有分別。后來讓我分清理財和投資間的關系,那要穿越到大學階段的一次理財培訓。
那時在學校圖書館看書,無意中看到股票,基金等方面的書籍,感覺蠻有意思,那是第一次接觸“錢還能生錢”的理念,之前一直處在為錢工作的思維里:人只有勞動(工作),才會賺到錢。
有時候你越關注,你就會越著迷。就這樣,當有個理財規劃師培訓的機會來臨時,我毫不猶豫地將平時省吃儉用的錢用來報了這門培訓課。第一次的培訓課,培訓老師就提出了這個一直困擾且很常見的問題:
理財和投資劃等號嗎?或者說理財就是投資嗎?
“理財就是投資”,”我報名參加這個培訓課,就是來學投資的,讓錢如何生錢的“......老師笑而不語,隨后一連串不一樣的答案應機而生。當我們想不出更多的答案來應對的時候,現場瞬間平靜了下來,這時老師給了我們簡潔的回答:
理財和投資不能劃等號,投資是理財的一部分,可以讓你的財富增值;而理財不但可以讓你的財富增值,還可以讓你的財富保值。
經過那一次的培訓課,讓我對理財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開啟了我的理財之路。
2、理財(理財規劃)是什么?
既然投資是理財的一部分,理財可以讓財富保值增值,那理財怎么來解釋?除了投資,其實理財還有其他的“子女”。
名詞講解小課堂:
理財(理財規劃):根據客戶財務與非財務狀況,運用規范的方法并遵循一定程序為客戶制定切合實際、可操作的某一方面或一系列相互協調的規劃方案,包括現金規劃、消費支出規劃、教育規劃、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稅收規劃、投資規劃、養老規劃、財產分配與傳承規劃等。
——《理財規劃師基礎知識》
我們從理財的專業解釋來看,理財其實就如同一根葫蘆藤,上面掛了八個葫蘆娃,每個葫蘆娃有不同的本領,他們聯合起來升級打怪,最終幫你這個“爺爺”實現財務自由,進入讓錢為你工作的階段。
人生在不同的階段,就會對應不同的理財規劃。
單身的時候,我們會注重現金規劃,消費支出規劃和投資規劃,而在我們成家立業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會注重現金規劃,風險管理規劃,消費支出規劃,子女教育規劃和養老規劃。
理財規劃貫穿在人的一生之中,是一個對個人或家庭的財富不斷規劃的過程。
總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理財的需求將越來越大,也會讓人們更加關注財。真正的理財不僅僅是投資,它超越了投資范疇。
其實制定一份合理的個人(家庭)理財規劃如同給自己做一份人生規劃一樣,給自己一個目標,時刻提醒你不忘初心,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行,讓你早日踏入讓錢為你工作的時代,早日實現財務自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