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天看和菜頭一文后的留言,算是比較誠實地寫明自己的情緒。見笑:
上學期大一下,在學校的德育作業中定了堅持寫作的目標,在一個APP上寫。過去一學期仍是點擊量只有一二甚至是零的狀態。因為不符合APP主流的干貨文情感故事文和圖片豐富的文章,一直沒敢投稿。在微博上自己粉絲也就零星十多個,所以轉上去也并沒有人看。文章里經常寫到對自己周圍人的看不慣,自然也不敢發在朋友圈里。幾周都停寫,后來又咬咬牙寫一兩篇,這已經成了常態?,F在,我可能還是停留在幾近放棄的狀態吧。曾看別人說自己每天睡前都能寫三千字,覺得自己離這種狀態還很遠。唯一能堅持下去的理由,就是寫完一篇后覺得自己比不寫的人要厲害很多,想一直這樣厲害著。但我想,雖然能寫是一個進步,但不能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
以及,我發現自己確實在平日學習上非常浮躁。作為中醫專業的,要背許多古文。當我每天按照自己的節奏背文章,默文章,背考點,在書上擋著字考自己時,腦子里總是竄出舍友說的“古文讀讀就自然記住了”,然后陷入自己學習效率太低的自卑里。總是在腦海里想,如果不看哪些內容,如果我學到了某個神秘的學習方法,是不是就能像知乎上說的北大清華的學生一樣,每天就學一會兒,游戲活動都不誤。雖然看過很多文章告訴我就是得慢慢來,但我總猜疑身邊人,包括文章作者自己,都是真的還藏著技巧,或天賦好,自然學習安排得比自己好。無關腳踏實地。
還有一種奇怪的情緒經常闖進心里。自己一直在給過去“還債”,因為以前不注意運動所以去年體測不及格,現在每天都要抽出時間跑步,但看到身邊人平時不鍛煉,晚上吃泡面打游戲熬夜,體測卻看起來很容易地就拿到高分,會覺得“不公平”。因為自己并非興趣而上中醫,所以沒有那些從小喜歡傳統文化,喜歡中醫的人有基礎,每次背古文背藥效時也總覺得“不公平”。這種“不公平”,是感覺自己的所有努力,甚至還敢不上別人的退步,而他們在同時段沒有做什么,卻把一切稱作簡單。這樣的感覺確實讓人感到消極。但也是浮躁的表現。
不過,現在也在慢慢克制自己這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