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漫漫歷史長河中,文士如云,武將如雨,若是從中挑選出一兩個足以擔當傳統文化經緯的,文則是文圣人孔子,武則是武圣人關公。孔子以言論傳世,關公以行為立身。
關公是一個跨越階層、跨越民族、跨越年代、跨越立場的精神偶像,在古老悠久的華夏文明史上,不論是朝廷還是民間,不論是文人還是武夫,不論是富豪還是貧民,不論是敵人還是朋友,無不熱烈積極地信奉崇拜關公。
關公還在世時,《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就曾說過:“羽……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關公麥城遇難辭世不久,荊州及周邊地方百姓便已經把關公神像掛在自家中堂。《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寫劉備伐吳大戰猇亭時,關興追趕仇人潘璋進入一家莊園,一老者出問何人。興曰:“吾是戰將,迷路到此,求一飯充饑。”老人引入,興見堂內點著明燭,中堂繪畫關公神像。興大哭而拜。老人問曰:“將軍何故哭拜?”興曰:“此吾父也。”老人聞言,即便下拜。興曰:“何故供養吾父?”老人答曰:“此間皆是尊神地方。在生之日,家家侍奉,何況今日為神乎?老夫只望蜀兵早早報仇。今將軍到此,百姓有福矣。”
明代湖廣按察使《義勇武安王墓記》稱:關羽遇害后,“邑人祠而祀之,創而隨廢者,不知凡幾。”宋高宗紹興年間,陳淵在其《默堂集》中記載:“臣嘗游荊州,見荊人所以事關羽者,家置一祠,雖父子兄弟室中之語,度非羽之所欲,則必戒以勿言,唯恐關羽之知之也。”
由此可知,關公的信仰基于歷史上真實關羽的人格魅力,品德修為而廣受尊崇,傳播久遠,乃至形成今日“孔子以圣,關公以神”的中華傳統文化“文武二圣”共尊的格局。
關公辭世至今已有1797年了,但以關公忠孝仁義智信勇禮精神為核心內容的關公文化卻跨越千年,歷久不衰,光耀千古,成為代表中華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常青藤。據統計,歷朝有16位皇帝23次為其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歷朝皇帝也正是借文武雙圣的崇高威德達到“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目的。關公精神已成為安邦治國、教化民眾的重要精神武器。
位于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有座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代皇帝崇祀歷代開業帝王和歷代開國功臣的場所,乾隆幾經調整,最后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乾隆更是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它是中國古建筑寶庫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內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增強歷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場所。
歷代帝王廟內供奉著三皇五帝以及各朝代的歷代帝王和功臣名將,除此之外,在歷代帝王廟的西南角,還有一座關帝廟,獨占了一個院落,形成中華文化史上奇特的“廟中廟”現象。關羽是三國武將,但生前沒有當過一天皇帝,卻要在歷代帝王廟中另辟一廟,單獨為其祭祀,可見對于關公的崇拜和信仰達到了何等虔敬的程度?
古語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僅朝廷如此,民間的關公信仰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程度,關公也成為唯一跨越儒釋道三教而被儒釋道三教共尊的神靈。
儒教尊關公為武圣,為五文昌之一,尊他為“文衡帝君”,“關夫子”。
佛教以其忠義足可護法,并傳說他曾顯圣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尊其為“伽藍菩薩”、“護國明王”、“蓋天古佛”。
道教則奉關公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為“翊漢天尊”,“協天大帝”、“武安尊王”。后更進位其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玄靈高上帝”。其神權更是曠古絕今,關帝寶誥稱其“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掌上中下界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漢。下轄七十二地,冥壘幽酆。秉注人身功德延壽丹書,執定生死罪過奪命黑籍。考察諸天諸神,監制群仙群職。”可以說,在民間信仰更為濃厚的道教,關公已經成為神權第一、無所不能的神上之神了。
在民間,關公已經成為具有多元化的神明:
商家、企業、金融界尊其為商界守護神、武財神:
據說,關公進曹營時,曾發明“日清簿”,這是一種清楚的記帳法,即為現今一般商人所使用的流水帳。所以關公也就成了會計師、銀行家的祖師爺。關公生平最重義氣,最守誠信,忠義誠信俱全,因此被商人視為庇佑商賈、招財進寶的商界保護神、武財神。
軍人、警察、武師尊其為軍神、戰神:
關公在《三國志》里以被稱為“萬人之敵”,其“威震華夏”“忠義神武”為世所罕有,歷代尊為武圣祭祀,民間亦為尚武之人的祖師爺、保護神。軍營駐地、邊關之所都建有關帝廟,關公亦為軍人的保護神。民間役男前往軍中服役時,亦多前往關帝廟求香火或靈符以護身。
普通大眾尊其為醫藥神:
民間相信,人們所以生病或遭不幸,多起因于鬼怪魔神作祟所致。關公尊嵩伏魔大帝,民間多前往祈求關公驅魔治病。因此,在關帝廟常設有藥簽,關公又成為醫藥之神。
甚至在《西游記》的描述中,關公還成為民間百姓的求子之神:
《西游記》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中寫道:唐僧師徒四人遇阻通天河,投宿陳家莊,問及陳家莊陳澄、陳清的令郎。老者道:“舍弟有個兒子,也是偏出,今年七歲了,取各喚做陳關保。”行者問:“何取此名?”老者道:“家下供養關圣爺爺,因在關爺之位下求得這個兒子,故名關保。”在這里,關公成為積善人家求子得子的送子之神。
英雄死后成為神,受到人們尊崇,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特色。但是,古今多少英雄,能像關公一樣流傳如此久遠,世世代代為萬民所祭祀,歷久不衰且有不斷擴展的趨勢,又有幾個呢?
這是因為關公的人格魅力已經在后人不斷的推崇敬奉中,已經被演化、濃縮為中華傳統文化道德領域中的“義”的代表。關公以“義”行天下,又以“義”獲尊崇,更以“義”為名望,成為“義”的化身。關公形象、關公精神已經與“義”融為一體,不能不說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絕妙的神來之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現,華夏文明必將輝耀全球的破曉之光。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