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抵港
距離上次帶兒子來香港迪斯尼也1年多了,這次陪朋友過來買樂高,順便散散心。
比起上次還要從深圳轉車到落馬洲再入港,這次就方便太多了,直接從廈門站到西九龍站,4個多小時,票價只要258.5元。手續也很方便,幾乎是一路暢通。
出了車站再七拐八拐轉地鐵,到天后我們住的酒店差不多又坐了1個小時,才走出地下,呼吸到地面空氣。辦完入住手續,放好行李,我們便迫不及待的開逛。
我們住的酒店,還不錯,可惜看不到維多利亞港
香港不愧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繁華依舊。香港的紅色出租車和雙層巴士都是特色。
猜猜晚上我們吃哪家?
香港是全球最適合賽博朋克風的兩座城市之一,猜猜另一座是哪里?
不在秋名山,就在銅鑼灣。看到這個賽道(馬路)就感覺在開極品飛車。
從天后出發,到銅鑼灣,再到時代廣場,一路的港風彌漫,照片記錄了一切熟悉又陌生的味道,這就是香港。
Day2
香港大學
從地鐵直接坐到香港大學站,搭升降梯上去就是香港大學了。而港大竟然不可思議的沒有大門!我們還特意看地圖繞到百歲周年出入口,結果也真只是個出入口而已,并不是大門。整個大學也沒有很特別的建筑,于是我們只能拍了一棟算是最有特色的建筑做為標志,其他都是由各個人名命名的教學樓。
我發現大學都特別喜歡建在山上,廈大如此,武大如此,港大也如此。山下是各個教學樓,山上是宿舍和職工住宅。由于高度跨度大,當從山上下來的時候仿佛到了重慶山城的感覺。
在經過一間大教室時,我還想混進去旁聽一下聞名遐邇的港大上課是怎樣的,結果一推門,教室后面站著兩位老師,我便趕緊退了出來,才知道原來這是考場!還好沒傻傻坐下去,不然一下就露餡了。
出了港大,感覺有點失望,不過畢竟不是每所大學都像廈大武大靠顏值取勝,想到這便也釋然了。
中午在IFC完成代購任務后,順便在旁邊“大家樂”吃了午餐。
中環,PMQ元創方
出了中環地鐵站,就是一條長長的石頭爬坡,一看就有點年頭了,兩邊的小店也是年代感很強,賣的也是上個世紀的古董。走上去就是中區警署建筑群,當年的香港警察總署就在此。
這里是香港最早的繁華中心,從店面就可以看出當時很多老外聚居在此,都是些西餐廳和酒吧。一些很漂亮的商業壁畫也都在這片區域,其中有些風格我非常喜歡。一處電視廣告居然還有廈門的畫面(AMOY ST)也是很親切,確實很多廈門人都有香港親戚,當時的香港除了廣東人以外有很多是從閩南過來的。
走過幾個大大的斜坡,我們來到PMQ元創方,以前的已婚警員宿舍。一進來我并不知道這里是什么,走進去后發現每間大小一致,前面一個開放的大陽臺,房間后面還一個小陽臺。看了介紹才知道原來是由以前宿舍改成的創意街。每個房間要么是辦公室要么是一家小店,倒也精致有趣。只是之前在廈門見多了這類所謂精致的小店和各種維持沒多久就倒閉的眾創空間,現在再看已沒有感覺了。
從里面的歷史介紹可以看到,以前住在這宿舍的人,就像北京的四合大院閩南的大厝、土樓一樣,都很團結友愛,誰家煮了好吃的大家都來吃,有忙也大家一起幫,夏天晚上睡覺都不必關門。那時的人情味,現在早已不復存在。越是發達的地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越淡。
出了PMQ,經過疑似孫中山住過的房子:城皇街2A。中間擺放著孫中山的肖像,旁邊寫著:天下為公。樓頂寫著時間:1908,應該是指孫中山住的年份。
小時候看過一部呂頌賢演的《中環英雄》,原以為中環是多高大上的地區,結果沒想到是這么有年代感的地方。不過也是,距離我看這部劇的時間也過去了20幾年了,當時最繁華最高大上的地方,現在自然也被其他新區所取代了吧。
玩具城
香港的玩具手辦也算是一大特色,記得亞洲手辦各種比賽,香港選手都經常取得好成績。到玩具城入口,沒有朋友帶我相信一定不會進去——像是小歌廳入口。
上了手扶梯,看到的就是各種小檔口,里面密密麻麻的各種玩具手辦。所有你叫得出名字的手辦這里估計都有:樂高,高達,變形金剛,火影海賊,漫威,復古手辦等等,應有盡有。我就不懂香港這寸土寸金的地方,這么多手辦買回去放哪里?占的地方一平方要18萬啊!(今天剛看到房價:1平方尺2萬,9平方尺=1平方米)
逛了幾圈,我實在是沒任何想買的欲望,不知道是老了還是沒激情了。同伴買了一套樂高布加迪,2300港幣,大約2000出頭。這套我也買了,樂拼,不到400,我覺得很值,因為拼完后我發誓絕對不會再買樂高了,拼很累不說,拼完還很占地方。
提著大大的一盒樂高,同伴也完成了今次旅行的任務:他也是有超跑的人了。
Day3
早上起來同伴問我要去哪?本想去朋友推薦的慈山寺,李嘉誠新建的寺廟,看過介紹,確實挺美。但一查地圖,要轉3次車,路程將近2小時!想想算了,去近一點的地方好了,于是我選擇了黃大仙。
出了地鐵,一邊是Mall一邊是寺廟,現代與過去完美融合,中午有地方吃了。一上平臺就能看到幾處牌坊,拍拍拍,也沒注意進去的是什么,直到看了介紹才知道——嗇色園。古人對于取名非常講究,不像現在,到處是什么鑫花園,圣地亞哥小區,哈利路亞峰,A棟B棟等等,俗不可耐!中文博大精深,到了現代卻只能用外來語音譯?
嗇:吝嗇,舍不得。色:色相,泛指各種欲望,貪欲。嗇色:無欲無求,清心寡欲。
黃大仙廟是一座中國式道教寺廟,據說建筑布局是按照1937年在黃大仙殿前占卦的結果并嚴格根據五行八卦原理設計而成:大殿左側建有火形孟香亭,院落中間建有象征土形的“朝佛”壁照,西邊建有金剛的鸞臺,在屬木的經堂正前方,建有玉液池以配合五行中的水。至此,五行具備。現在,黃大仙廟是香港的精神寄托。
離開黃大仙,坐地鐵到旺角,沒什么目的地瞎逛,看看香港人平時的生活是怎樣的,還去菜市場看看能不能偶遇“市民劉先生”。其實現在的香港已經沒什么很特別的建筑,比高,重慶高樓也不比它少,比人多,廈門現在人也很多,比商場,一二線城市都很多很大。所以很能體會香港人那種失落的感覺。當年90年代香港月薪就已過萬,而且港幣比人民幣還貴,過了20年,香港還是那樣,而對面的深圳也差不多這個水平,而且人民幣也比港幣貴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而香港人那種無力的優越感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早上吃早餐時,服務員大媽一臉嫌棄的問我們,吃什么?我說牛油方包。她說什么?!我又重復了一遍,她說就是A餐咯,不說牛油方包,說A餐我就知道了嘛!我說好,再來一份D餐。她又問什么?!我再重復,她說就是牛油多士咯!我真的很想用閩南話罵過去!在香港,英語>粵語>普通話到現在還是如此!
換做十年前,可能來趟香港還會好奇心重想到處逛逛,這趟來卻發現心無漣漪,大陸什么都有,甚至更便宜,更多樣。當然,香港的好處就是實體店能看到的商品更多樣,而實體店在國內大多活不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香港人工貴,網店加上快遞費并不比實體店來得便宜。
走到朗豪坊,搭著長長的手扶梯仿佛直上云霄,至少跨了7層,從上往下看頭暈目眩,要是滾下來,我估計半條命都沒了。上了電梯就是樂高香港旗艦店,星戰20周年紀念版幾大件直入眼簾。黑武士,千年隼,各種套裝,還好我不哈,當然,也可能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愛好。進入店內,旺角大場景更吸引我,樂高每個地方都特色場景確實都做得非常好,當時在武漢也看了黃鶴樓。這個旺角場景用了一百萬塊以上,花費6個多月拼成,從中可以看到很多非常用心的細節,比如這個場景所在地朗豪坊,還有里面的云霄手扶梯。除了這個大場景,龍貓的場景也是我感興趣的,拼過布加迪,我深知拼這種大件的難度,更何況是原創,而不是照著拼。
同伴和我一樣,都喜歡逛書店。這兩天我們呆時間最長的除了餐廳就是書店了。誠品和三聯是我們比較喜歡的書店,品種不見得比國內多,但貴在新鮮,很多在國內看不到的書,甚至是些不允許出版的書,買回來是不可能,在那邊翻一翻,看看重點,就知道了很多之前所不了解的事情。(事情,卻不一定是事實。)另外吸引我的就是藝術設計方面的書了,我買書一般不太愛買文字書,看完扔了浪費,放著又浪費地方,一般文字書都去圖書館借,更新快又有看書的動力。借的書有期限,買的書總覺得已經是自己的了,要看時再看,結果就是一直放在那邊沒看。圖書由于需要臨摹,需要研究,而且又不好放Kindle看,所以遇到好的圖書我都會買。拍照,打開淘寶,匹配,下單,省30,還省得背回去。
來香港的這幾天,不是吃“大家樂”就是吃的“翠華”感覺比較合胃口,想吃個茶餐廳想到服務員那種態度就沒想法了。都是各種套餐,在和食店也是吃的天婦羅雞排套餐,也就沒什么好介紹了,就是各種燒鴨烤雞。
我和同伴都從未逛過宜家,正好路過就進去感受了一下,宜家真是所有家里用到的東西這里都有,逛一圈下來也挺久的,設計和用料確實還不錯,不過同樣的款式國內價格估計不到一半。和無印良品一樣,無論是材料,設計還是創意,中國已經逐步超趕甚至超越世界。宜家有許多專為香港特色打造的小戶型家居設計,兩房一廳398平方尺,聽起來很大,實際上只有40多平方米,所以設計,布局變得非常重要!不禁感嘆香港的居住環境可以說是全球最差之一。按照前面說過的房價,40平方米的“豪宅”就要720萬!所以多數香港住宅是沒有陽臺的,40平方米要有兩房一廳再加廚房和衛生間,想想都覺得很擠,這還是豪宅。難怪來大陸覺得空間寬闊。
從旺角逛完回位于天后的酒店,經過酒店前的維多利亞公園,不禁感慨這片位于都市中心地帶有著足球場網球場和籃球場的大場地得價值幾百億?
公園還立有維多利亞女皇的雕像,這位英國歷史上國力最巔峰的女皇應該是最幸福的女人了吧?
因為喉嚨不舒服,買的姜味啤酒出乎意料的好喝!價格也不貴。就著姜味啤酒吃著黑蒜味泡面,結束了今天的行程。
Day4
早上收拾東西準備下午離港,而在天后住了4天卻沒去旁邊的天后廟總是說不過去,早上有時間就過去看看。
天后廟在一個山坡上,不顯眼的大門,走進去爬幾層樓梯就是古廟。廟小,卻很出名,我覺得Twins的那首《下一站天后》也為其知名度提高了不少。廟宇屋頂的龍很顯眼,牌匾上寫:天后古廟,同治歲次戊辰重修(1873年)。天后,也就是媽祖,天后宮,其實就是我們這邊的媽祖廟。該廟原處于海邊,但由于鎮海發展的關系,已遠離海邊,被繁囂的街道包圍。該廟至今仍保存了不少清朝文物,包括多個清朝鑄造的銅鐘,其中一個鑄于1726年(清雍正四年)的銅鐘,是漁民出海捕魚時撈獲轉送該廟。正殿廟脊殿石灣陶塑,人物栩栩如生,是南區眾多廟宇中,唯一在正脊上出現女將或婦女形象的;而整個港島區也僅有香港仔天后廟及銅鑼灣天后廟有此特色。
至此,這次香港行劃下帷幕,如果十年前,甚至是97前來港,心情應該是完全不同的吧?當時的香港得天獨厚,擁有太多內地沒有的資源,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香港已和大陸一二線城市差不了多少,不再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