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其實一直以來很反感這句話: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誰給孩子畫了這條起跑線?多大開始算起跑?
大人還有大器晚成的呢,小孩子就已經在進行不能輸的比賽了?
古人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所謂“三歲看老”,也只是指一些個性的顯露以及說明了要培養好習慣的重要性。
其次,這也充分體現了,當代人不能輸、輸不起的焦慮心態。
這是一個否定句,從心理上分析,就顯得不夠自信,透著一種外強中干的莫名緊張情緒,或者
譬如:“我可別考砸了”,“你別不理我”。和“我一定能考好”,“你不會不理我的”,說起來、聽起來都不是一個意思。
02
為什么不能是“讓孩子從小擁有贏家思維方式”,“點亮孩子人生起點”之類的話呢?
因為原話更能擊中家長們脆弱的內心。
最后,小時候輸了又怎樣?要一路拼成什么樣才能最后成為人生贏家呢?
這句話一度被各種圈錢的廠商,辦學機構當做口號,不過人家也算是扯虎皮、拉大旗,因為這是前教育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說的話。
他的本意絕不是指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而是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溫暖的、健康的、互動的環境。
可是我們很多的父母、很多的家庭對此理解有些激進了。
從上幼兒園連夜排隊,到頂尖小學招生面試考倒家長,甚至嚴格把關家長體重,各種擇校一路拉高了房價。
好像看起來,我們更加重視教育了,我們更加在意孩子了,其實里面有多少慌亂的盲從,矛盾的掙扎?
03
你真以為努力買房、搖號、擇校,最后大家進了一個班,就是沒輸?
那是你太天真了。
南京河西某名校,今年一年級招了20多個班。校長也笑不起來,因為人太多了,每個班50多人,一層樓不夠,有的要爬4樓,家長又不樂意了,為什么別的班級在一樓呢,孩子多不方便,多不公平?
此外,老師不夠了,去辦學機構請臨時代課老師。
好吧,好不容易進的名校,也不過是不夠專業的代課教師,那和其他學校的優秀教師帶的班級比,這個班的優勢在哪里?就是人多樓高校名響嗎?
進了同一個班,即使是再棒的老師教,你以為孩子學習的能力就一樣嗎?
有的孩子才入學就能坐得住,即使字還不是寫的很好,只要愿意聽,最后一定能學好。而有的孩子思想總是不集中,即使上過銜接,夠吃一陣子,很快老本不夠用,問題就暴露了。
04
坐在一個課堂上,暴露出來的,其實是之前好幾年前,不同家庭所體現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問題所在。
老師能做的,就是和家長溝通,告知情況,通過學校教育,盡量縮小這樣的差異性,使問題改觀。
可是,這不是單方面一廂情愿就可以做到的。與其指望老師,不如改變自己。
培養孩子自信,充分預習,復習,在課堂就能大聲表達,一味指望老師多喊,多點名,可能喊得越多,孩子越抵觸,越覺得丟臉。
培養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孩子就能將老師傳授的知識充分吸收,沒有遺漏,一味指望老師去提醒,可能因為不能頻繁打斷教學節奏做不到,也可能課上點名批評多了,孩子也就不自信,或不當回事了。
所以,好老師勝過好學校,好家長勝過好老師。
關心孩子,不是不能從小就用心打造、培養、設計、規劃,給孩子好的教育。而是遵從孩子的意愿,尊重他們的興趣,適當引導、啟發。
更重要的是,作為家長,我們要從起點就開始做好自身方面的各種準備,才能夠迎接各種挑戰,應對各種問題,將起跑線拋在腦后,打出一個又一個的漂亮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