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刊第三十一期·2017年10月(下)
本期編輯:目目王
卷首語
一個人跑去看《七十七天》,出來的時候街上已經霓虹閃爍,我想,如果今年沒有去過青海一趟,我非得覺得這不過是一個文藝到矯情的紀錄片,一如豆瓣某網友評論這不過是一場中年失意男人用來逃避生活的意淫罷了。但是我見過中國西部蔚藍的天空,廣袤的草原,盤桓的公路,那代表著都市人自由與遠方的一切,不是失意的逃避,而是歸屬前的放逐。橫穿羌塘的男主人公說,如果能活著回去,一定好好生活;高位癱瘓的藍天重返岡仁波齊說,我不后悔,我看見過岡仁波齊最美的星空。僅此而已,僅此已足夠。
我一向認為電影所帶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是關于生活的思考與選擇,就像漂泊者看到漂泊者渴望歸屬感一樣感同身受,像被桎梏者渴望自由一樣渴望自由,其實都不過是生活中的一種活法的選擇。所以本期我們以“生活”為主題,去跟著以下作者探尋電影中真實或不真實的主人公的生活與選擇,去解讀不同的導演的導演之路的風雨兼程,以此希望能給你一點點關于人生的領悟。
1.簡書觀影團 |《王牌特工2》:蝴蝶飛過雪谷,英雄不曾遲暮
作者:宋偲瑄
我們的內心深處常常會藏了漫天蝴蝶,但我們甘之若飴地選擇了另外一種人生,辛苦但心甘情愿,因為不想一輩子就這樣算了。
我們的內心都有一地故鄉,但我們義無反顧地選擇背井離鄉站在了朝陽上,孤寂但是孜孜不倦,因為生命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的內心都有一方詩歌田園,總有一首歌能輕易喚醒眼淚,但年輕的我們啊,總是對所愛太殘忍,對未知太樂觀。
2.說謊的人最憂愁
作者:子戈
應該說,《曼哈頓》是一部喜劇,而喜劇的底色永遠是悲涼的,是把人生的「苦」釀成荒謬的「酒」,然后一飲而盡,笑中帶淚。
伍迪·艾倫的電影,總是充斥著各種神經質的嘴炮,全程聒噪,但突然安靜下來的一刻,總是格外揪心。
3.從博爾赫斯到賈樟柯 | 時間去哪兒了?
作者:.憂木
“我每次拍電影首先是被一種人物形象所感染。在《逢春》里面,我一直想拍這樣一組人物,一男一女,他們的年齡到了一個生育的臨界點,女主角再努力一下也可以生個孩子,如果再猶豫一兩年可能也就錯過了最好的生育年齡,就是在這樣一個急促的、必須作出判斷決定的一個臨界點上,處于選擇中的人他們具體的疑慮是什么,這些是我感興趣的。
4.張藝謀唯一被禁的電影也是華語電影的塔尖
作者:石榴微電影
張藝謀是一位對影視作品具有獨到見地的巨匠,他的大多數作品一直走在現實主義的路上,對一個平凡人的描述往往體現出一種精神、一種追求者甚至是一個時代。在張藝謀1994年的電影《活著》殺青后,雖然成為張藝謀唯一被禁的影視作品,但是也獲得了空前的盛譽,被觀眾普遍認同為他最杰出的電影之一,雖然電影被禁播但是張藝謀仍然換了一種創作風格繼續活躍在中國影壇上并取得了重大 成就,也許也是他對《活著》這部電影的另一種領悟。
5.在地上,如同行在天堂|看電影《木屐樹》
作者:Blackpaws
不知道是不是應了那句老話“親不敬,熟生蔑”,與梵蒂岡站在同一塊土地上的諸多意大利電影大師中宗教情緒濃厚的,少之又少,反倒大多政治氣味重。有寥寥幾個例外,羅伯托·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是一個,皮埃爾·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也算,然而最顯著的一位,叫埃爾馬諾?奧爾米(Ermanno Olmi)。奧爾米實際上也有強烈的政治主張,他信仰馬克思主義,只是同時又是名天主教徒。這也許解釋了,為什么與其他馬克思主義導演比,他的電影不夠憤怒,反倒像在展開一卷四季的鄉村歌謠,平淡艱辛,連憂傷都顯得縹渺,若有若無。
6.婁燁丨大多數人在任性與妥協間選擇后者時,他卻選擇了前者
作者:弓谷所長
他的電影注定是適合特定人群的。寫實到極端的風格和搖晃的鏡頭,讓婁燁的電影形成了鮮明而獨特風格。喜歡的人,肯定對他每一部作品都如數家珍;不喜歡的人,肯定全都不喜歡。
7.寧浩:遇到困難無需苦熬,轉個身就會好。
作者:文-懿
很多人都想知道,那段時間,寧浩是怎么熬過來的,其實,他并沒有“熬”,他只是轉了一個彎,去做了一些其他的事,兜兜轉轉,依然沒有忘記初衷—他是個電影導演,他還要拍電影。
關于本刊:
【簡書電影半月刊】是以半月刊的形式,從簡書電影專題精選出一些質量過硬,需要深度閱讀的影評文章,集合成每半月5-8篇左右的精選集,以呈現出簡書最好的影評文章為目標。入選的文章暫定每篇5元打賞。
如果喜歡,不要吝惜你的評論和點贊。
簡書電影專題信息公告欄
【期刊回顧】:簡書電影月半刊
【投稿須知】:《簡書電影》投稿須知及首頁推薦要求
更多活動請關注簡影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