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于2017年11月24日)
一、事由
一早起來,擺脫掉渾身的起床氣,看到衛生間擁擠的人群,在廚房匆忙洗了把冷水臉,就踏進擁擠的地鐵人群中。地鐵果真不負所望的沒有座位,想到挎包里放著的厚重書籍,頓時沒了興趣。昨晚隨手一刷新聞已經燃燒了高額流量費用,想想還是將手機再次放進包里。抬頭看著地鐵線路圖,真希望快一些,40分鐘的路程能快一點,至少在我發呆的時間能走快一些。
匆忙踏進公司,買了早飯。剛做到工位上就發現旁邊同事似乎有話想說。擺脫掉莫名煩躁的情緒,躲開同事的視線(原諒我還不太習慣別人莫名的熱情),打開電腦想趁10分鐘的時間看下新聞。剛啟動微信,就看到好友A發來的一條消息;“xx,我昨晚被阿姨趕出來來了,和你一樣。”心里莫名一緊,趕忙在qq和微信上給她發去信息,但是遲遲未見回復。想拿起手機出去打個電話,卻看到鄰座的小領導已經將視線掃描到我身上。無奈中打算開始一天矜矜業業的工作,順便等待好友的回復。15分鐘后看到電腦屏幕上跳躍的頭像,點開看到好友發來的消息,說明了事情原委,但讓我感觸頗深的還是那句:“我想到這個暑假和你搬家的事情了。”是啊,好久沒提起,沒在夢中想起了。至少搬家這一課給我四個月的北漂生活打開了不圓滿的開端。
二、往事如煙
猶記今年6月底在校園中給自己三年研究生生涯畫上的遺憾記號。恍惚而過的三年,遺憾未盡的三年,夢想開啟的三年。本以為經過四年大學生活的洗滌,已經明確自己想要的,想做的。可被趕出校園的那一刻才發現7年過去了,總是在離校才發現自己想要追尋的是什么。總能在微博和知乎,公眾號上看到很多對于讀研三年或者大學四年該怎么讀,離校后悔等話題。但當自己親歷那個環境時,心態是不一樣的。總想著三年如若重來我該怎樣怎樣。三年的時光沒有將自己全部精力投進研究的學海里面,只有在畢業寫論文之際才匆忙搞起了所謂的研究。三年也沒有好好與舍友外出聚餐,k歌。我們總在互相逃避,為一些莫名的小事各自分開行動。僅僅在畢業典禮之后相約去校園拍合照順帶吃一餐飯。想想還是很可惜,大學四年教會我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卻沒能讓這一理論應用在研究生三年中。
畢業時匆忙給自己找了份工作,因為害怕長時間失業讓父母失望,因為逃避同學詢問工作的目光,因為害怕再一次體會到找工作的艱辛。總想著先就業再擇業,可是當真正工作以后卻發現自己想要得更多,害怕自己沒有再來一次的勇氣,害怕以后再擇業時面對的困境,害怕再一次讓自己與他人失望。在心里給自己打了無數次退堂鼓,對現狀的總總不滿在心中累積快要噴發,但卻在與他人聊天和每日的工作中慢慢冷卻。
被趕出校園時,工作已經確定了,雖不是多體面,待遇優厚,但至少可以為以后想要實現的夢想去買單。與讀研三年的同在北漂的好朋友B一起確定了租房意向,并在離校不遠的地方找到了合適的房源。一方面好友上班方便,另一方面也能趁周末或假期去學校看書,逛書店。早早付下定金,約定入住時再付租金。可知,月有陰晴圓缺,事有坎坷曲折。入住那天與好友發生矛盾,許是相互忍耐后的情感噴發,或是一時情緒波動所致。這時的我們相互不肯退讓,忘記了三年累積起來的絲毫情誼,將它一點一點撕碎在面前。事情的結果以好友B電話告知房東,在付了兩個月的房租作為違約金后,房東將我趕出而結束。深夜11點北京,沒有落腳地,尚且不論遠房親戚住在郊區,就憑那點微薄的情誼,他不見得會在深夜來救濟一個無家可歸的我。以往的好友早已離京。想到這些,心里很害怕。從小到大總在父母和朋友的庇護下,沒有遇到如此棘手的問題,也從未面臨如此大的困境。姑且不論以后何去何蹤,就今晚看到街上稀疏的人群,看著腳下4、5件行李,兜里揣著為數不多的幾百塊錢。第一次害怕,害怕暴尸街頭,害怕一無所有。拿出手機給在學校的好友A打電話,原本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卻未想20分鐘后她打車來到小區,幫我一起搬行李,找賓館。這番情景讓我們想起半個月前從學校搬出行李到這個地方的那天中午,6月底的陽光帶著點陰郁,可能是因為畢業的我們心情所感。我與好友B在某個周末的上午將行李搬到所租的房子,等待房東交房的那天入住。一方面因為行李太多想讓A幫忙,另一方面想讓B看看我以后住的地方,大家閑時可以小聚。還記得我和A傻傻將重大達幾十斤的行李搬上沒有電梯的六層,還記得害怕好友B辛苦,我倆承擔大部分重活,只讓B呆在樓下看著行李,卻不記得好友B的身高足足高出我倆2個頭,也不記得好友B常年鍛煉,足以承擔這些重活。也罷,事已至此,往事如煙,徒想無益。如果非要想的話,誰還記得搬家的錢是我出的,即使我的行李只要打的都能帶走;誰還記得大部分的行李是我和A連兩人搬上6樓的;誰還記得租房是.....。
往事的可怕之處在于無論時光如何悄然流逝,它卻一直深藏于心。往事似蛛網,牽連出那些久遠被遺忘的回憶,牽連出那些事中人。在某個瞬間不經意涌出:睹物思人時,夜深人靜時....。強迫將它抽離腦海,卻發現這無異于揚湯止沸。租房事情已過去三個月,它在夢中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在我口中提到的次數也寥寥無幾。而和好友B自三個月前的那天后早已失聯,害怕自己看到她閃動的qq頭像,害怕聽到她的任何消息。我相信我是自私的,在被趕出房子坐在出租車上的那時,我已將我們所有的聯系方式刪除。我曾經很怕在地鐵的某站碰見她,畢竟我們相識的圈子那么小,卻又覺得多余,世界那么大,如果不是某些機緣或者故意為之很難相見。
曾經我將朋友看得很重,總希望在他們眼中也能明顯看到自己的身影嗎,希望能得到同等的相待。總竭盡所能甚至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內去許諾去幫助,后來慢慢發現,有些人,你不必等;有些事,你不必做;有些人,你需要遺忘;有些事,你需要嘗試。久不聯系的兩個人會像兩條相離的平行線越走越遠,而你不必追更不必挽留。
經歷相似的兩人很容易去體諒對方的感受。當看到好友A信息的那一刻,我想到的是如此堅強的人、理智的人竟會發那樣的短信。三年的朝夕相處時光讓我深知A是一個理性而又深知自己所需的人。她會為了想要的去付出實踐,可以為了一篇論文通宵熬夜,可以為了一份工作去報班學習,可以為了一份證書去自習一學期。即使面對比這更難的險地,她也未曾抱怨或者失望過,而相反每次當我遇到事情時總是想到尋求幫助而不是讓自己冷靜下來。有時候我覺得朋友A冷靜得近乎冷血,未免不近人情。回想起同寢四年,我們四人雖小矛盾暗生不斷,雖從未志同道合過,但也從未大吵大鬧過,甚至一次明面上的爭吵也未曾發生。其中的兩位舍友早已遠離北漂,我深知需要人的體會,我渴望被人需要的感受。兩個人的緣分雖不是三生三世,但今生能做同學、舍友、朋友也經過前世幾萬次的回眸。
與好友聊天抱怨時,我總想起一句話:“錦上添花的人很多,雪中送碳的人很少”。我很珍惜每一個雪中送碳的人,我曾深刻體會到一個人在無助時抓住稻草的感覺,我和A曾在北京深夜街頭狂奔,曾在凌晨哭著拖著行李奔走,我們有過很多心酸的曾經,也有過很多美好的回憶。就像現在合租的舍友,雖是同學,但三年的時間接觸太少,談不上好友,僅能以泛泛之交而論。但在我無助、流落街頭時是她給我提供了港灣,我很感激這一切。
三、夢想,擱置的行囊
畢業之際,看著身邊匆忙逃離北京的同學與好友,不免有些擔心與失落。每一次在失望與放棄之際都告訴自己,還記得留京的目的嗎?不為一紙戶口,不為50平小房,更不為一朝釣個金龜婿。你需要的是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事情的壓榨,罔顧世人眼光,仍能堅持心中所想,在浮躁逐利的城市間尋找自己,發現真我。找尋到自己想要去追求的,想要擁有的。夢想,對于很多人來說張口即來,但于我。像是被擱置的行囊。從未打開過。回顧求學20余年,總在父母與老師期待中艱難往上,在別人羨慕與期待中去前進去追逐。卻從未想過自己想要去做的,當然偶爾一時興起也會去嘗試一下,但終不了了之。小時候的夢想是當記者,小學五年級第一次接觸英語時,牢牢記住了reportor這個單詞,覺得記者能站在臺前,暢所欲言。十八歲的夢想是一名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接受學生傾慕的雙眼,家長尊敬的目光。22歲大學畢業的夢想是愿意嘗試除教師職業之外的其他的職業。許是4年的師范大學求學生涯讓自己失去了對教師這一職位的青睞,或許也是自身能力不足后的膽怯與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