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我和妻子去北京,參觀了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在天安門廣場照像留做紀念。
我倆又去了鳥巢、頤和園、軍事博物館,還去了動物園和森林公園。當然,還有許多名勝古跡沒有去,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旅游沒有什么經驗,缺少必要的旅游知識。去一次北京,很難把北京城的建筑布局簡單明了地概述出來。
一年前,我的孫子中考后,他的父親帶著他去北京游玩,他倆去過的地方比當年我倆多,但是,讓他倆把北京城的建筑布局簡單明了地概述出來,同樣難以做到。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還真如所說,即使是那個“熱鬧”也是看得糊里糊涂。
其實,即使是多次去過北京的人,甚至是北京城內識多見廣的人,也未必都能將北京城的建筑布局表述得言簡意賅。
不承想,我在讀林洙寫的《初識才女梁徽因》的文章,看到了對北京城建筑布局的最好描述。
林洙是著名建筑師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徽因是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兩個人都是著名建筑師,而林徽因是中國第一個女建筑師,兩個人都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深化方案設計。
林徽因對初訪的林洙介紹了北京城的建筑歷史。她說:“北京城幾乎完全是根據《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規劃思想建設起來的。
“北京城從地圖上看,是一個整齊的凸實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墻的西北角略退一個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對稱的。它自北向南,存在著縱貫全城的中軸線。北起鐘鼓樓,過景山,穿神武門直達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門、天安門、正陽門直至永定門,全長八千米。這種全城布局上的整體感和穩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學者的無限贊嘆,稱為世界奇觀之一。
“‘左祖右社’是對皇宮而言,‘左祖’指皇宮的左邊是祭祖的太廟。‘右社’指宮室右邊的社稷壇(現在是中山公園)。‘旁三門’是指東、西、南、北城墻的四面各有三個城門。不過北京只是南面有三個城門,東、西、北面各有兩個城門。日壇在城東,月壇在城西,南面是天壇,北面是地壇。‘九經九緯’,是城內南北方向與東西方向各有九條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時能并列九輛馬車,即‘經涂九軌’。北京的街道原來是很寬的,清末以來被民房逐漸侵占越來越狹了。所以你可以想象當年馬可·波羅到了北京,就跟鄉巴佬進城一樣嚇蒙了,歐州人哪里見過這么偉大氣魄的城市。”
我真佩服女奇才林徽因對北京城建筑布局的邏輯性表述,這是我去多少次北京也不能搞清楚的知識。如果我再去北京的話,一定要按照這個向導性的語言指引,領略北京城的偉大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