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馮格格閱讀《你的天賦,都被揮霍了》。主要摘錄:
一、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賦
1.天賦不是能力,是潛力;是指在某些天生的特性,讓一個人可以在同樣的起點情況下,比一般人更快成長。天賦只是代表一種潛力,是否能夠轉化成能力,則是需要后天刻意練習的(deliberate practice)
2. 努力也是一種天賦。天賦包括能力天賦和意愿天賦。努力代表一種意愿。
3. 每個人都有天賦,至少是自己不同方便對比后的相對天賦。[馮格格認為,天賦指的是一種獨特的學習能力,在某些方面,你能比一般人更快找對學習的方法,非常迅速吸收學會。之前提過的跳舞天賦的女孩 練習一年就比練習3-4年明顯勝出。同時,天賦轉化為能力也是需刻意練習的 她說最辛苦的是有時候要早上九點練到下午7點。]
二、天賦到結果之間,有多少條岔路?
一個行為取決于三個要素:知、能、愿。知道當前的崗位或角色應該做什么,也有能力做成,又有意愿做,那么好的行為就發生了。知,天賦不起主要作用,但能和愿都與天賦有很大關系。能力取決于先天的天賦及后天的刻意練習;意愿,取決于先天的意愿及后天的環境及經歷。刻意練習,又可細分為練習的方法及練習的熱情。
三、大部分人,都在揮霍自己的天賦,下面為主要的揮霍方式:
1.用錯地方。天賦應用在這樣的領域:第一,這個領域內,是否有天賦,會造成很大差異;第二該天賦是該領域的關鍵成功要素。[這個問題要多思考]
2.缺乏正確的聯系方法。一萬小時的理論,大家過于關注一萬小時,忽略了正確的刻意練習方法。[馮格格也認為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3.缺乏熱情的滋養,開發動力不足。熱情來源于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
4.被世俗需求扭曲。每個人天賦不同,所以自我定位也必然不同,忽略自己的天賦,而去模仿他人,是性價比最低的努力方式。[馮格格持有同樣觀點,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是有其獨特天賦的,關鍵是找到合適自己的,別盲從,比如,都是投行金融機構高大上,要看看是否合適自己]
5.被后天環境淹沒。比如某些政府部門。一個內容單一且每天重復的工作,會導致你主動思考能力下降;一個流程非常規范和標準的工作,會導致你挑戰和克服苦難精神的喪失,一個每天跟機器打交道的工作,會導致你社交能力的下降,一個不鼓勵你自主學習,主動擔當的工作,會導致你失去努力的內在動力。。。。[這點自己要警醒,尤其是當下。一,自己挑戰自己,適當社交,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