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沒有兄弟姐妹經驗的80后要聽多手足老一輩的育兒觀嗎?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她問,「獨生子女政策在中國已經實行了近20年。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有第二個孩子的出現。
但是做父母的這一代,80-90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沒有太多兄弟姐妹相處的經驗。如果和自己的父母去學習,父母那一代的養育環境是溫飽和生存,和現在的完全不一樣。
基于現在這樣的環境,這些新生代的父母,如何對待第二個孩子的到來給家庭成員,特別是第一個孩子帶來的沖擊?如何平衡與平等對待? 」
這是一個現實而又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今的二(多)胎們所面對的生活與條件,和老一輩的多子女父母完全不一樣。借鑒他們的二胎或者多子女養育經驗,不完全會適用于這個時代的特點,也有可能完全抓不住重點。
新時代中,在二(多)胎養育方面出現了一個斷層。大部分人,一方面做為獨生子女長大成人有了多要孩子的好機會,另一方面,我們與整個世界因為網絡而逐漸緊密鏈接,有了向外探索的好機會。
因此多子女老一輩的育兒觀并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育兒需求。
那么在這個新環境下,獨子養多子可以有什么原則借鑒呢?
二、科學育兒觀和海外一直存在的多年多子女育兒觀
在日本留學4年多,又在新西蘭生活了十幾年。這些年持續聽到、看到、遇到的育兒理念,不斷沖擊著我對孩子養育的觀念。
在新西蘭,有一個說法,叫“5年抱3個”,就是5年之內生3個孩子。于是,一個家庭常常不但有2到5個孩子,而且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年齡還很接近。
不管是在節假日的動物園里,還是平時的超市里,隨處可見推一個不會走的、抱一個剛會走的、再領一個剛會跑的孩子的場景。我身邊大部分家庭也大都是2個孩子起,多的5個,
面對一群智商從0到6歲的孩子時,就好像在面對一群小猩猩。
經歷過的媽媽們一定能理解這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斗智斗勇現場。這與操盤幾千萬生意、面對高智商成年人的商戰不同,一個媽媽面對的是從來不守規矩的一群動物,然后還身負教養這群動物將來成為遵紀守法的社會人的重大責任。甚至,不單是教養他們遵紀守法,還背負著家族指望孩子出人頭地的美好愿望。
好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多子女家庭,并且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們都一直在不斷研究育兒問題。很多心理學、經濟學上的研究,都可以在育兒領域大放異彩。
下面我分享幾個通過親身經歷后總結出來的幾個原則。
三、新時代多子女養育原則
01 協作意識
為什么會是協作意識?是不是感覺這與育兒完全不相干?但是,如果你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以后就能理解了。
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從這個結果倒推,就能知道父母希望自己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如何思考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先想想自己在這個社會上與其他人是如何相處的,對于什么樣的人充滿信任?
其次,具有雙重角色、作為父母的我們,就可以推理出要教會孩子一些什么。
因為,所有父母的終極目標不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適應社會環境和創造自己更美好的未來嗎?
人類社會離不開有效協作,在協作中建立友誼和信任感。
因此,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單位細胞,就要從孩子小時候起培養孩子的協作意識。
02 視孩子為團隊成員
從決定要二胎的時刻起,就要將家里的大寶納入進入協作團隊里來。父母對家庭的展望要與孩子分享,孕育的過程中會出現什么要告訴孩子,就像在一個組織一樣,孩子有知情權。孩子對一些事情有了預期,也會產生自己的應對方式,這樣大寶和父母的溝通方式和渠道要暢通得多。
要將大寶視作團隊成員之一(能承擔多少由父母衡量),但絕對不是舊社會的哥哥姐姐需要照顧弟弟妹妹。因為那是對父母角色的替代,而這樣是會造成家庭關系畸形。
父母要讓大寶參與到適合他/她年齡段的照顧寶寶的家庭任務中來,幫忙選嬰兒服、準備布置房間,給媽媽肚子里的寶寶讀書,聊天,寶寶出生后幫忙拿尿片,給弟弟妹妹唱歌,聊天,互動......
當大寶感到自己能夠為家庭做貢獻,感到了自己的價值,就會更好地協作,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是爭奪注意力。
知情權很重要,這會讓孩子有真正的歸屬感。歸屬感會讓一個人愿意付出,帶來正真的協作。而協作,是未來人類必備的能力之一。
03 父母的關系是家庭中的核心關系
要二胎是父母的決策,不是孩子的。
孩子對整個社會和家庭的認知是做不出該不該要孩子的判斷的,只會根據自己目前的狀況和利益做出判斷。不是孩子自私,是因為認知有限。
孩子將來會長大,并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出去,所以 ,父母的關系是一個家的最核心關系,媽媽尤其不要將所有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看到如何與另一個性別如何一起生活與相處的榜樣。
社會上有多少兩性關系的問題,就有多少變形了的原生家庭關系在后面。
媽媽不是因為孤獨或者寂寞要孩子,而是與先生在明晰家庭狀況之上,合作進行家庭建設,進而推進整個社會進步而做出的努力。這是對孩子和自己負責的表現。
所有對孩子的照看,各種養育都是家庭中與丈夫在養育上的分工不同,而丈夫是家庭這個最小單位的同事。
如果一個人在單位會花時間與同事相處,送禮物,講究話術,經營關系,那么也請媽媽們花時間與自己的丈夫經營關系,因為這不單是為了自己,也為了另一半,更是為了孩子。當一切都理順的時候,也就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這個貢獻一點兒也不小。
04 平等差異化對待
平等,在對待兄弟姐妹上是個微妙的概念。
001?性格不同,想法不同
在條件允許和兩(多)個孩子都喜歡的情況下,大寶有什么二寶也可以有。或者說,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還分不清自己到底喜歡不喜歡,只是因為成長階段中的特點,別人有什么自己也想要,這都是正常的。父母盡力而為就好。
但是叫哥哥姐姐“讓”弟弟妹妹不是平等。以委屈、和讓一方妥協的方式成就另外一方,是害了雙方的決定,這是雙輸的局面。
面對兩個同年齡的孩子起沖突,人們怎么理解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性格不同,想法不同引起的。
兄弟姐妹一樣可以因為性格不同起沖突。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沖突背后的情緒、原因,教孩子學習了解自己的情緒,怎么處理,自己做什么對別人會產生什么影響。
002?孩童時代的心智成長不一致
另一方面,孩童時代的心智成長不一致,孩子之間差2歲認知都會差別巨大,可以說是“三觀”不一至的真實版,這就必然會有沖突。
再加上兩個孩子都在不同的學校環境成長,也會受到周邊不同環境的影響。
所以,如果總是讓一方一味讓著另外一方,就不是平等,這會壓抑和錯失兩個孩子處理沖突的學習機會。
總結一下,孩子的養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我們既要用未來的眼光看現在,以終為始地思考將來什么樣的能力是一個孩子適應社會所必須的素質;也要借助系統的因果循環來思考,今天我們能為孩子種下什么樣的根,將來孩子才會得到相應的果。也只有我們持續讓自己不斷學習,才有可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格局,從而更好地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