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這是個大命題。也是很多人的向往和追求。
少年時覺得自由就是隨心所欲。想吃幾塊糖就吃幾塊,想不跟誰玩就不跟誰玩,想看電視就看電視。
長大后才發現,自由是求而不得。伴隨著很多的無奈和束縛,茫然不知,覺得自由是遠方的詩。
最近聽了吳伯凡老師的得到專欄關于《認知與自由》這一章節,剛好講到認知這一篇章,里面提到了對于自由。有種豁然開朗和深以為然的感覺,于是做了筆記,分享給看到這篇文章的你。
01
哲學家安·蘭德的見解認為只有做到孤獨而強大才可能是自由的。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有三個特點:ask for nothing(無所求)、 expect nothing(無所待)、 depend on nothing(無所靠)。
想起星爺《美人魚》里的那句,無敵是多么寂寞。以及武林片里的獨孤求敗。高手在自己的世界里擁有自由,也擁有了伴隨而來的孤獨。
孤獨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從渴望被理解,理解萬歲,到不必討好任何人,這些觀念的改變是不同年代人成長的軌跡,也是生命成長的軌跡。
以前聽到說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孤獨而自由的翱翔,會覺得有點不解。隨著年齡的增長,終于也到了可以算得上有些閱歷的年紀時,與孤獨和平相處。
心理學上說,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到的只有自己。
更多的時候我們追求的是想要滿足“我”的需求,周圍的一切都是“我”的投射。
就像穿過繁花之后來到一片廣闊的天地,就是到達自由的時刻吧。
02
通往“自由”的路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不要做奴隸,即無所求、無所待、無所靠。當你對別人有所求、有所待、有所靠的時候,你已經是奴隸了;
第二步,做自我。“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的這種狀態就是“做自己”;
第三步,讓自己成為某種使命的奴隸,依附于一個遠比自己大的力量去擔當一種巨大的使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成為這樣一個背負巨大使命的死心塌地的奴隸,這才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對第三步有困惑,不妨想想,當你被親情(孩子)、愛情(伴侶)、理想(事業)束縛,心甘情愿為它奉獻一切的時候,你是否覺得自己無比自由和幸福。
一步步來感受。第一步不做奴隸,這里的奴隸可以指別的人、事、物、以及環境。卡奴、包奴等各種被牽絆的就是讓你成為奴隸的,保持警惕,保持獨立,是通往自由的第一步。
第二步,做自我。自我這個詞,對于從小接受謙虛教育,以及集體生活的我們,很多人是不敢的。對的,不敢。害怕周遭無人,會有被拋棄的錯覺。沒錯,是錯覺。誰也不會真的離不開誰,真正有深厚感情的彼此,即使不廝守在一起,也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和力量。
第三步擔當一種巨大的使命。這里指的是心甘情愿的去做。比如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時,過程本身就是成就感。就像靈魂歌者在唱歌時是自由的、真正的公益人士在做公益時是自由的。瑜伽導師在傳授知識時是自由的。這里的自由是種狀態,是不管付出不求回報的過程。這是種大愛,這種人是幸福的,真正的幸福。
聽完這個章節之后,對于認知與自由有了細致的理解。自由是種認知達到之后的一種狀態。無關其他,跟你的認知有關。愿你我都能收獲這種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