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一身份,自古就被人談爛了,看看人家孔老夫子,他就是老師出身。湊巧的是,他所創辦的公司——儒家,綿延了上千年。讓原本的中國文化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然的,“老師”這一身份也是尊貴無比。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你必須擁有豐富的學識,獨到的見解。
到了今天,我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老師可謂隨處可見,除了那些奮戰在一線的職業教師,還有許多某明奇妙的“老師”!企業家被人稱為老師,廚師能被稱為老師,作家也能被叫老師,主持人能被叫老師,特么AV明星敢稱老師!那么問題來了
現代社會,你心目中的老師是怎樣的?
我相信你心中一定會有一個標準,在這之前,你不妨先聽我說。
記得昨天得到專欄的李笑來老師講了這么一段話:很多老師是不成長的,一個二年級老師一輩子都是二年級老師,他不可能說教完小學教初中,然后是高中,最后大學研究生博士,他們多年的舞臺就是那三尺講臺!
這就是老師的悲哀,所謂的教學相長不過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人。而能夠有所作為的都屬于少數人,于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老師就是能夠和學生一起成長的老師。
其實我在生活中的老師很多,我是一個好學的人,也早已將終身學習的理念根植于大腦,所以,我是不在乎學習的對象的年齡,性別,美丑的。能通過觀察,分析出某人的一點優點,我就要學,可以是模仿,也可以是抄襲。只要能學到新東西,為什么要在乎這些次要的東西。但我依舊是一個不合格的學生,我學到東西會非常淺顯,流于表面,就有點像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來自于內心的——傲慢。我把學到的信息然后轉為行動比作計算機原理,當一個有用的信息輸入大腦時,正常的步驟是解碼,然后重新編碼,之后輸出;但那種固有的傲慢就像是病毒,解碼時只有判斷條件“老子是最牛逼的”于是,解碼總是停留在最淺顯的表面,更過分的是,在重新編碼時,又用自己的偏見進行解讀,如此你看,輸出的內容怎么可能獨立客觀。原來做一個學生也不容易啊!
我認為最好的老師是能夠和學生教學相長的老師,說到教學相長,他似乎是一個古老的概念,但我認為,哪怕是幾千年來,也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其精髓。當然我也不敢說我有獨特的洞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一天我讀《七年就是一輩子》的時候,看到了一個概念“反向塑造”,這或許就是對教學相長最好的理解吧!
那么,到底什么叫反向塑造??大家上學時可能見到這樣一個現象,教重點班的老師一直在教重點班,教普通班的總是在教普通班,你有沒有思考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他真的合理嗎?
這個其實可以用反向塑造來解釋,教重點班的老師面對一群優秀的學生,他們愛思考,愛提問,在這個工程中,總會有那么幾個問題會難倒老師,于是老師為了不在學生面前丟臉,就得自己回去用功,這樣,時間久了,老師的水平不也跟著提高嘛!于是他會繼續帶重點班,這是不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再反觀普通班的老師,他們也想傳授學生更多的知識,但無奈學生不能吸收,那么下次,他就會減少課程內容,因為有些東西,講了也沒用!這樣下去,老師的水平是不是會越來越差,同上,這也將是一個循環。
是啊,我們以往都會認為,是好老師教出好學生,但為什么不可以是好學生訓練出了好老師呢?我們其實都在相互塑造!
基于這個理論,那篇文章最后得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結論:永遠永遠不要免費!!學生對你的期待高,你被塑造的可能性就更高,因為如果你總是一成不變,那么你的付費課程就沒人來了,于是你必須倒逼自己成長。付費就是雙贏啊!
用這個理論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高校的老師都很水了,因為學生水啊,學生不把學習當回事,老師也很難成長。
同樣的,生活中的反向塑造也太常見了,仔細思考一下,父母教育子女不也是反向塑造的過程嘛!所以你看,你不成長,毒害可不止你一個啊,甚至還可能是好幾代啊。創業公司不也是嘛,要不遺余力的讓你的員工成長,因為這也是在塑造自己的過程!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反正就是個人成長很重要,個人成長很重要,個人成長很重要。而且他將貫穿你的一生!
文章到這里就結束了,其實你看,我表面在講老師,其實主題和其他文章一樣,永遠在講:個人成長!他將是每篇文章的中心,也是我個人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