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羅輯思維》關于游戲的文章。發現里面很有意思的觀點。對于我們一般的不沉迷電子游戲的人,對電子游戲的感官肯定是不好,玩游戲成癮。一般的觀點是既傷身體又耽誤正事。羅振宇解說了清華大學歷史系劉夢霏的觀點,游戲提供的是可能性,讓玩家重回狩獵采集的祖先是生活方式的游戲。這種游戲,填補當代工業社會中斷裂的意義鏈條。狩獵采集時代的生活方式是一邊探索樂趣,一邊支撐生活,如捕獵,做工具。
文明社會在一萬年間快速發展,人類基因卻沒有來得及進化,游戲恰好提供的就是重回一萬年前的模式,探索樂趣,大量社交閑時,及時反饋。
沉迷游戲不是游戲的錯,是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的生活斷裂的問題。這個責任不該由游戲來承擔。
所以問題來了,游戲要禁止嗎?
答案是不必。
因為游戲是一種能力,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有機會彌補這種裂縫。在方方面面的游戲化,能幫助我們滿足身體底層需求。游戲化的方法可以幫你調節情緒,把工作學習調節成,既不無聊也不焦慮。
《游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科恩博士,就是一個把生活與工作都能玩好的能人!他認為會玩的人,會更好平衡工作與生活,提高生活的趣味,減少壓力,提高效率,增加創新的可能,使生活更加富足且有意義。
他提出的眾多的游戲中有一種叫想象游戲。在面對乏味的事的時候,讓他們變得有趣。例如,如果你要搞定成堆的文書工作,可以假裝自己是飛行員或宇航員,正在核對起飛前的清單。
這樣的想象,會不會讓你覺得你現在手頭上的工作更加有意義,從心里不那么排斥呢。
明白了游戲是人類底層需要,那就想方設法順意身體需求,以達到最佳狀態。
我也把游戲運用在生活上。
前些天女兒拒絕上幼兒園,對上學有抵觸。我想到用游戲的方法進行引導。我向女兒發起了請求,請求她幫忙每天記下班主任衣服的顏色。最初幾天女兒積極性很高,每天高高興興的回來匯報。一個星期過去了,好玩的情緒已經用完了,我又換了一個玩法,每天從幼兒園回來,讓她把當天的日期在日歷上打勾,并數一下本周剩余上學天數,這樣上學積極性再次被激發。
游戲結合學習與工作,改善乏味枯燥的感受,使我們達到心流的心理狀態。一種全神貫注的沉浸其中去做一件事的狀態。
游戲不是洪水猛獸。是人主動重建緊密聯系的可能。未來時代,可能一切都是游戲。
在與小孩的互動中,小孩的教育中,游戲必不可少。可是在成人的世界里,要把游戲與工作結合起來,可能還需要一段很漫長的時間,可這樣的努力值得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