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礬山鎮區東北的大北梁上,一望無際的黃土地上有一塊約一畝多大的墳地,青松翠柏繞著周圍。這個墳墓群里埋葬著清乾隆年間從河南武安坦嶺一帶來到礬山為人們看病的老中醫周在西及他的后人們。最早的墳墓應該是民國初建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周玉河就是這些墳墓主人的后人,應該是老周家第二十代子孫。他的父親周榮泰在世的時候,他曾多次向父親詢問祖上的情況,他的父親只能告訴他:“祖上是從河北省邯鄲武安一個叫坦嶺的地方來到礬山的,并且來的都是中醫,為人們看病賣中藥?!本唧w情況他也說不清楚。在每次的上墳祭祀時告訴他;“爺爺、奶奶、兩位大爺埋在這里,你的太爺爺從礬山又回到坦嶺了,應該是清朝末年回去的?!彼?,關于老周家的歷史中周玉河的腦海中成為了一個解不開的謎,一直困擾著他,為破解這個謎,他歷盡艱難,二上河南上蔡,三赴武安坦嶺,終于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尋到了自己的根系所在,為周家幾代人解開了這個謎,他的尋根之旅充滿了傳奇色彩。而要真正了解這個墳塋的歷史情況,還必須了解這個墳塋主人的先人們五百多年前那一段充滿恐懼、擔心、飽受離別之苦的漫長歷史,因為這一段歷史的開端始于明朝天順元年,也就是“土木之變”之后的“英宗復辟”,冤殺北京保衛戰的著名指揮者于謙的事件。盡管明王朝在后來為于謙平反昭雪,但因為他被冤殺造成的周家大逃難的事實,卻似一盆潑出去的水,永遠也收不回來了。由于在北京明王朝中為官的于謙被殺,而引發了周敬祖及夫人于氏帶領周家一門50多口人分兩支北逃,躲避朝廷株連九族的災難,而于氏,正是于謙的姑姑,所以在九族之列,兩支逃亡人五百多年沒有任何聯系,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而現在周家繁衍的后代已成為一個數千人的家族,后人們歷盡千辛萬苦才將兩位老人合葬在一起,也出現了一個傳奇的故事。周玉河這位周家的第二十代后人,以一種非凡的精神和毅力完成了他的父輩們沒有完成的歷史重任,將那一段艱難困苦的往事續寫下來。
一、五百多年前的那一段辛酸的歷史
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及唐朝之后的黃金時代,從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共經歷了12世16位皇帝。版圖最大時,東西11750里,南北10940里。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帝國將封建帝制文化傳統推到了極致,是中國兩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對于中國政治傳統、文化傳統的影響既深且巨。明朝誕生于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但又被農民大起義所滅亡。它的由盛到衰富于戲劇性,期間出現的任務和發生的事件獨特離奇:有中國古代唯一一位曾經當過和尚的皇帝,恐怖的特務統治,禍亂沿海的“倭寇”,癡迷于木工的木匠皇帝,自封為“威武大將軍”的玩樂皇帝,迷離的梃擊、紅丸、移宮三大奇案,劇烈的黨爭,自縊的亡國之君,還有被英宗誅殺的忠臣于謙等等,而周家的歷史正是在動蕩的大明朝英宗復辟而被改寫,成為數百年中的一個歷史的謎團,也深刻地反映出明代歷史的錯綜復雜和多變的特點。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于謙17歲作的詩《石灰吟》在幾百年后的今天,仍在廣泛流傳。于謙在詩中以燒制石灰的過程來比喻自己成長的過程,只要是真的獻身國家與民族,任何的艱難險惡都無法改變他的決心和他那“出深山、若等閑”的偉大氣概。而“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意愿也顯現出如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般。于謙從永樂十九年(1420年)中進士后被任命為山西道監察御史到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遇害,時任兵部尚書,在朝為官36年。于謙雖然在“土木之變”之后,進行了北京保衛戰,粉碎了瓦剌也先進攻北京的陰謀,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的黑暗與奪門之悲劇的上演,而成為封建王朝的犧牲品。成化二年(1466年),明憲宗給于謙平反昭雪,恢復了他的官號?!巴聊局儭笔谴竺鞒?、經濟、文化從興盛走向衰落的開始。
由于于謙被害,給他的家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為在封建社會中,這種事件的出現,必然要株連九族。由此,周家始祖周敬祖和于氏,也就是于謙的姑姑姑父一家的歷史出現了重大的轉折。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鎮(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重登皇位。同月,一代名臣于謙被冤殺。消息被傳到河南省上蔡縣周敬祖家時,已是下午時分。周敬祖同于氏商量,決定攜全家50多口人逃命,由始祖周敬祖帶兩個兒子及女兒等一撥老小先行出逃,然后祖母于氏帶長子周仲賢及孫子周元一干二十多口人出行。當時正值1457年正月,隆冬季節,天寒地凍。他們從居住的河南汝寧府上蔡縣宜濱堂村向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間古道,避開人們的視線,慌亂出逃。這是一個寒冷的夜晚,借著微弱的月光分兩撥,從兩條不同的路線逃命,從此后557年未曾相見,雙方杳無音訊。為什么要這樣出逃呢?當年奸臣“謙罪當族”,“族”是封建社會中的一種殘酷刑罰,一人犯罪而牽連其父母妻子等整個家族被殺。而滅族的主要目的就是斬草除根,完全失去復仇實力和人脈。于謙被殺,所有和于謙有關聯的家族都要被誅殺,所以周敬祖同妻子于氏才帶著大家出逃。當時他們夫妻二人應在六十多歲的年齡了,而且這是一個大的家族。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周敬祖一撥歷盡艱辛在京師大名府西趙莊村安頓下來。于氏帶著一撥在河南彰德府武安縣(今邯鄲市武安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坦嶺安頓下來,當時擔心被外人發現,以逃荒為名,改姓為“余”,給村里袁姓一家當長工,就這樣隱姓埋名居住下來,五百五十多年兩撥人不曾相見。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兩個周姓年輕人在一個鐵礦上班,閑談中,談到周姓一個老人為祖,另一個周姓人說一個老太君為祖,這才拉開了周家人尋根問祖的序幕。在周家祖傳的家譜書《大明綱鑒》中有這樣的記載“英宗祁鎮,九歲即位?;鹿偻跽裼檬?,奉太后命祁鈺即位,改號景泰。于謙訓練軍兵御寇,得宜精忠報國,轉危為安。北人畏之,送英宗歸。景泰出迎,相持而哭,后居南城宮。七年,徐有貞石享等發動奪門之變,半至南城宮門而入,迎英宗復位,改號天順。殺于謙而系累其家,廢景泰為郕王。時天順元年,始祖母系于謙之祖姑,辟于謙難,遂遷于武邑縣(武安縣)。祖居河南汝寧村(今安陽)上蔡縣宜濱堂。”武安縣志記載:“坦嶺,古稱石廟嶺,居青龍寨之西高嶺上,地勢坦闊,故稱坦嶺。村原有袁姓,明天順元年(1457年)周氏由河南上蔡縣宜濱堂村遷此,漸為望族?!?/p>
根據資料記載,周玉河要尋根的始祖是周敬祖,字奉光,明休職郎,大名府周姓族譜稱周三老。始祖母于氏太君,為明少保兼兵部尚書于謙姑,武安周姓族譜稱余太君。祖居河南汝寧府上蔡縣宜濱堂村(今上蔡西張寨一帶)。明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奪門之變”復辟以意欲謀逆之罪誅殺于謙。為避免株連滅族,始祖母于氏攜長子即二世周仲賢,始祖周敬祖帶其他二子拋家舍業分路逃亡,并各自輾轉流落到河南彰德府武安坦嶺和京師大名府西趙莊避難。五百五十多年來兩支周氏子孫繁衍,人丁興旺,至今已二十余代,成為武安、大名當地有名的周氏聚集村落。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文革前即上世紀六十年代,周氏后人才朦朧得知兩家宗親同宗情況,2007年西趙莊周氏后人到坦嶺與祖母所帶長子周氏后人骨肉相聚,先祖及世代周氏家庭團圓夙愿終于實現,這就是五百五十多年的周家歷史。
二、漫漫的尋根路
周玉河,男,1962年生人,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東關村人,從小生長東關村的堡墻根下的一處舊式院落里。這里就是周家的先人們第十七、十八代傳人開設“源和周”中藥鋪的地方?,F任河北省保定市中國銀行副行長。他從小就跟隨父親哥哥們去上墳,所以從小就有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的想法。根據早年父輩們的口傳,武安坦嶺周氏家譜記載及礬山祖墳情況,他推斷出,他的先祖即坦嶺周氏“西三戶”十二世“魁”字輩開始攜子孫(十三世、十四世),從清乾隆年間便隨著大批外出經營的武安藥材商來到京西北的集鎮礬山堡賣藥行醫。積累錢財后在礬山東關購置了房屋院落,并在北梁購置了一塊墳地,子孫三代過世后都安葬于此處。到清咸豐或同治年間,第十七世周知吉和同族周大功到礬山繼續經營藥材,看病行醫,開辦了一家藥店,名為“源合周”。祁州(今河北安國)藥王廟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河南彰德府武安縣合幫新立碑記》記載:“源合周”曾先后一次“捐錢兩千”,一次與“永盛和”捐銀一兩記錄。到清光緒年間第十八代周在西,周在南、同宗周在金、周富義子周大功子承父業,繼續經營藥店,在礬山及涿鹿一帶行醫賣藥。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戰爆發,社會動蕩兵荒馬亂,藥店遭土匪“夜貓張”搶劫,后關閉。后來他的曾祖父周知吉因年事已高,故土難離,與同宗周在金返回武安坦嶺老家,其他十八世周氏及后人生兒育女落在礬山地區的東關、大街、子房口(■口)、焦家梁,涿鹿附近的南二堡、南三堡、廣恩屯、懷來縣暖泉、張家口附近的屈家莊等地。周在南子周榮章繼子周世民仍繼續從事祖業,在南二堡看病行醫。這是周玉河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時期逐漸了解到的周家根脈情況。
隨著年齡的增長,幾十年來周玉河只要時間允許,一直保持著他父親在世時那樣,每年兩次,即清明節和正月初三到祖墳進行祭掃的習慣。隨著閱歷的增加,不斷思考人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又要到哪里去這些必須面對的問題,所以就有了一定要尋根的念頭。他小時候父親曾告訴過他祖籍在武安彰德府,而且爺爺還是武安口音,后來在礬山開藥店,以看病賣藥為生,并定居下來。他小時候還見過那些貼有標簽的中藥斗子,木藥盒以及有他祖父周在西名字那枚一寸見方、字跡剛勁有利工整俊美的名章。這些早已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成為他尋根問源的必要前提。2010年在做了充分準備后,決定前去今安陽,明清稱彰德府屬河南轄。所以直達邯鄲武安的東西周莊,這是尋根要到達的第一站。
2010年10月,周玉河驅車從張家口直奔河北省邯鄲市的武安市,這是一個縣級市,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為河南省安陽(彰德府)轄區。在武安稍作休息后,沿著坎坷不平的鄉村土路顛覆前行,輾轉找到了東西周莊。經過仔細打聽詢問原來周莊村民大多不姓周,因為在東西周莊兩村中間還有一個叫周家溝的地方。順著熱情村民的指引,沿小路下坡到溝底,居住著幾戶農家。找到一家院子,遇到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聽說來意后非常熱情領進屋子,馬上招呼他的孫子從墻上把相框拿下來。原來,他家先輩的排序都特意記在相框的背面。按照他說的字輩,這個老師的祖上沒有這幾個字的上輩人,他的祖上也是從武安一個叫坦嶺的地方遷過來的。他告訴周玉河他從坦嶺那邊找到了他的家譜,坦嶺周氏是從上蔡遷移過來的。并告訴周玉河,前幾年他曾到河南去尋根,結果是空手而歸,他什么也沒有找到。他說的情況讓周玉河很激動,因為畢竟都是從坦嶺出來的周氏門中人啊,看來是大有希望。
按照這位老人的指點,邊走邊攀談,在一個交叉路口正迷惑焦急的時候,一位過路的中年男子告訴他:“你要尋周家的根,就必須到坦嶺去,因為這附近的百姓都知道,坦嶺可是老周家的根據地啊,只有到那里去打聽才能找到!”
從武安縣城往西有一條筆直的柏油鄉道,兩邊樹木成蔭,直行片刻便駛上一段丘陵路,并盤旋于一座草木青翠、頂部山崖聳立的山崗。下山便出現了一個通往村落的大門洞,這就是坦嶺。
這次他找到了坦嶺村村委會辦公室,辦公室里有兩個約有三十多歲的婦女,她們問周玉河,你來尋根,你是那股子的?這話把他問迷糊了,什么那一股子啊!她們趕緊解釋說:“這祖上一個是老頭子的后人,一個是老婆子帶的后人,過去因為一個親戚在朝廷做官不知犯了什么事,皇上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祖上擔心被滅根,老頭子帶了一伙,老婆子帶了一伙,連夜分路逃亡,其中老婆子帶兒子這股子落難到坦嶺并定居下來。前幾年還有老頭子的后人那股子前來尋根呢,再說這坦嶺后人又分了好幾股子,不知你尋的是那股子啊?!敝苡窈又荒苷f:“我想看祖上傳下來的家譜。”她們說要找家譜就要找村委會辦公室的周栓田,他知道家譜在哪里。
找到周栓田后,告訴他:“家譜是原來一位秦姓會計搞的,現在因為腦梗半身不遂臥病在床?!?/p>
一次尋根的親身體驗,實質就是人生中的靈魂的洗禮。當他們告訴周玉河有人能找到家譜時,他似乎在黑暗中看到了一點光亮,也可能就是一種真正的希望。在幾間低矮破舊的小正房中,床上躺著一個面色蠟黃瘦弱的老頭,床頭坐著一位老婆婆應該是他的妻子。周玉河說明來意后,老頭雙手使勁拽著一根拴住床上的布繩,在他的老婆的幫助下艱難地坐了起來,他告訴周栓田到大隊部也就是村委會辦公室可以找到他編寫的家譜?;氐酱逦k公室,折騰了半天時間,在一個不知塵封了多少年的紙箱內找到了期待已久的家譜世襲表冊。讓周栓田拿著家譜,開車到縣城去復印,又將周栓田送回村里。翻著一頁頁記載著一代代先祖的名字,周玉河終于找到了祖父和父親的字輩。雖然家譜世襲上沒有他們的名字,但他真切地感受到這就是他們的根,也就是他們都是于老太君帶出來一支繁衍的后人。祖上離開祖籍流落他鄉,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閉塞,五百多年未有任何聯系,五百多年悲歡離合,人世間的變遷,周家得以生存繁衍,已有二十代子孫后人,這就是老周家的根植所在。從張家口的礬山堡到邯鄲市武安坦嶺千里之外,一條根相連,周玉河尋根的第一步有了珍貴的收獲,周家后人也從此知道了自己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這一問題。
在之后的五天里,周玉河遍訪大量的知情人,并查閱了《武安縣志》等有關歷史資料,并親自到實地了解情況,同時見到了后人為于老太君及先祖周敬祖立的碑和碑記。
2013年,因為先祖的一些情況曾經和一位早年從武安同他的祖父到礬山開藥店的同族后人聯系。因為他是第十九輩子孫,已經有八十多歲,從頭那里了解到許多祖輩的歷史情況,而且他們兄弟的名字在世系家譜上還確實有記載。但后來打手機始終未能聯系上,后來才知道他已經在2012年因為一個腰椎病去世了。記得2010年去找他時,這位老人還抱著孫子在街上轉呢。雖然年齡在八十開外,但身體硬朗,性格也很開朗,看到與周玉河曾有相同血脈的同族時倍感親切。說笑說:“活一百歲沒問題?!笨闪钪苡窈記]有想到的是,人的生命如此脆弱,兩年多的時間竟是物是人非,陰陽兩隔了,這就更讓周玉河覺得尋根的事,的確是同時間在賽跑啊!
在武安查到了于謙的相關資料,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明代名臣。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權縣)。于謙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時離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遷至錢塘太平里,故史載于謙為浙江錢塘。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于謙是著名的清官廉吏。愛國愛民,有民族大義,剛正無私,勇于擔當。于謙曾巡撫河南、山西,除弊興利,深得百姓擁護,明英宗復辟后被奸臣陷害欲全家抄斬。英宗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無名?!钡垡鈿q決。丙戊改天順。
明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2月16日),英宗復辟后的第六天,以意欲謀逆罪將其處死,終年59歲。籍昔家,家戍邊。遂溪教諭吾豫言罪當族,謙所薦舉諸文武大臣并應諸。部議持之而止。千戶白琦又請榜其罪。鏤板示天下,一時希旨取寵者,率以謙為口實。
于謙謚肅愍,遺著有《于忠肅集》傳世。北京人民聽到其被害的消息后無不慟哭。遺骸暗中為人收殮,第二年運回杭州,葬于西湖三臺山麓。成化二年(1466年)憲宗皇帝特詔平反,復官并賜祭,將其北京崇文門內西裱褙胡同故宅改為忠節祠。弘治二年(1489年)朝廷下詔,在三臺山的墓旁建祠紀念,并重故居建立憐忠祠(遺址中今祠堂巷)。萬歷十八年(1590年)改謚忠肅,并在祠中立塑像。清·嘉慶十五年(1820年)杭嘉湖道臺林則徐重修了墓與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重修的墓碑上刻有“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忠肅于公墓”十八個字。其冤案平反后,在山西、河南、杭州賜建祠堂。正是由大明天順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冤殺,而造成了先祖周敬祖與于老太君帶全家出逃的歷史悲劇,從而改變了周家人的命運。
周玉河在坦嶺還了解到這樣一個情況。于氏老太君經過幾個月的風餐露宿。帶著一個兒子和幾十口人到武安西北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坦嶺。這個村主要為幾戶袁姓,為了防止暴露身份,于老太君改“于”姓為“余”姓,兒子和有力氣的人都去給袁姓當長工維持生計,艱難地生存下來。于老太君年歲已大,開始考慮一塊墳地。聽坦嶺周氏后人世代相傳,當時袁家和周家請風水先生一共選擇了兩處墓地,一塊位于村子西北方向,說比較安靜,村西南一塊墓地總有哭聲,老太太讓袁家先選擇,以示尊重。袁家選擇了比較安靜的一塊墳地,而周家只能是總有哭聲的那一塊墳地了,別無選擇。五百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看,坦嶺除幾戶秦姓外,幾乎都是周姓,袁家最多也就是一兩家了!所以,總會聽到哭聲應驗了當年那位風水先生的說法,周氏后來子孫繁衍,人丁興旺,成為武安遠近聞名的周家根據地。
三、先祖從武安坦嶺到礬山堡一帶的經歷
周玉河小時候每年在家鄉礬山鎮到他祖父老墳上祭祖,都還要給墓地西側一溜三個墳頭燒紙。當問他的父親地下埋的是什么人時,他的父親總是十分茫然地回答;“這三個墳頭的時間可久遠了。聽說是立墳人‘大行魁’子孫三代人最早的墳墓?!碑敃r他聽到”大行魁“這三個字時腦海中總是浮現歷史課中原始社會大猩猩的形象。后來在不斷的思考:他祖父能夠去世后埋在這個墳地,應該和立墳人,也就是墳地立祖人是一脈的直系,否則是不會埋入一塊墳地的。在查閱了許多歷史資料尤其是武安商幫的資料,反復考證在周氏西三戶這一支的家譜中尋找”大行魁“三個字的蹤影。終于找到十二世為“魁”字輩,十三世“子”字輩中有一位名“行”,這個時期正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也是武安藥商外出經商最活躍的年代。所以推斷,他的祖上十二、十三、十四三代應該從清乾隆年間便隨著大批外出武安藥商推著獨輪車或肩挑,或騾馬馱著藥材風雨無阻,沿著崎嶇的山路長途奔波,來到冀西北丘陵區的商品采集地礬山堡落腳。行醫賣藥,穩定后開了一處中藥鋪。當時應該是生意不錯,便定居于礬山堡,賺了錢后,便準備在這里傳宗接代,養老送終,便購買了這塊墳地。以十二世周魁元、十三世周子行、十四世“有”字輩祖孫三代立祖下葬為墳,所以在墳西北一溜三個立祖的墳頭。
經過不斷地考證,繼十四世以后,周玉河的曾祖父十七世“知”字輩,聽說這十一、二歲時就和同族應該是受到周氏上幾輩的影響,大約在清咸豐或同治年間在礬山開設了一家中藥鋪,地點應該是在堡墻根舊院內,名為“源合周”。所以,在祁州(今河北安國縣)藥王廟中有一塊清同治四年(1865年)彰德府武安縣合幫新立碑記,其中記載了“源合周”先后一次“捐錢兩千”,一次與“永盛和”捐銀一兩記錄。在光緒年間,兩個兒子即十八世“在”字輩周在南,周在西兄弟兩長大后從武安來到礬山,子承父業,看病行醫,繼續經營“源合周”藥店。后來他的曾祖父感覺年事已高,故土難離,又返回了武安老家。周在南、周在西兩兄弟二人就留在了礬山,這就是從武安坦嶺到礬山的一段周家的家族歷史。
據考證,周玉河的曾祖父周知吉,到礬山子承祖業開辦了源合周藥店,帶了四人,胞兄弟周在南、周在西以及同族周大功都留在當地娶妻生子定居下來。周玉河的曾祖父周知吉和另一個周氏(推測是周在金)最后又返回武安坦嶺。
從2010年到2014年底,經過不斷地探尋查找,從周家的家族歷史過程中,周玉河比較詳細地知道了基本的來龍去脈,尤其是十八世以后再礬山及各地的基本情況,從這些人的生存過程,知道了比較詳細的脈絡。
(一)?關于十八世周在南及其后裔的情況:
周在南(1876—1959),妻鄭氏,黑山寺人(鄭江、鄭海、鄭謀之姑母)??箲鸨l避戰亂定居礬山鎮子房口村,生三子二女,長子周榮章,次子周榮元(52歲中毒去世),三子周榮昌(85歲去世,屬馬)。二三子均無后。
1.周榮章(1898年生)。在涿鹿城任家藥鋪(武安徘徊鎮李兆鑰、李克英所辦)幫工學藝,娶李氏之妻帶三歲過繼子,取名周世民(1939年5月1日出生),后定居南二堡。解放后繼續從事中醫祖業,在南五堡衛生院工作。周世民從小隨父學習中醫,成為當地有名氣的老中醫。周世民既感謝親生李氏父母,又感謝養父周氏的養育之恩,生四子,長子李廣春(子李大江、女李靜),次子周廣斌(子周大海、女周倩),三子李廣清(子李大軍、女李娜),四子周廣銀(子周大博、周大祥)子承父業在南二堡開辦中西醫診所,一女周廣蓮(任勇民、任麗亞)。
2.長女周榮景(1917—1976),夫李佃榮,居礬山鎮焦家梁村,生兩兒兩女。長子李清明(李向華、李帥華),次子李清亮(女李建華、子李江華),長女李清蓮(生三女閆永軍、閆永萍、閆永春),丈夫閆記,中醫醫生。次女李清梅(子劉富海,焦家梁村務農,女劉富英,懷來沙城,劉富燕,北京)。丈夫焦家梁村劉祥。
3.次女周榮秀(1920年生),夫袁國賢,居礬山鎮虸蚄口村,虸蚄口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生三子二女,長子袁朝龍(女袁宏霞、子袁宏興),次子袁朝江(女袁海風、子袁宏宇、袁宏軍)三子袁朝海(女袁宏燕、袁宏春)長女袁朝云(女關利軍,竇潤葉,子竇紹華),次女袁朝英(女武淑芳)。
?。ǘ╆P于十八世周在西及其后裔的情況
周在西(1853-1945),妻周牛氏(1852—1957)是周玉河的祖父,也是我的姥爺、姥姥。周在西到礬山后一直隨父周知吉行醫賣藥,繼續經營祖上創辦的源合周藥鋪,并定居礬山堡娶妻生子。妻家是礬山川有名的推拿接骨醫生—礬山鎮孟家窯牛姓人家。夫妻育有五男二女。周在西一直在礬山及周邊地區身著長袍手提藥箱行醫看病,并經營著源合周藥鋪,藥鋪1937年被土匪夜貓張搶劫而被迫關閉。周在西在1945年7月病逝,享年52歲,周牛氏1957年病逝,享年65歲。
十八世周在西育有五子三女
1.長女:周榮梅,宣統三年七月二十九(1911年9月21日)辛亥豬年生。嫁于懷來縣暖泉村,夫徐國印,生育三子三女,長子二歲早逝,次子徐正瑞,三子徐正義(懷來縣政協主席職務退休)長女徐正梅,次女萬玉蓮(送出),三女徐正蓮(崇禮縣場地鄉教師退休,夫靳發,教師)。
2.長子:周榮典,民國三年二月初七(1914年2月8日,甲寅虎年)生,年輕送到北京學戲,幾年學成旦角,患癆病去世,年僅22歲。
3.次子:周榮興,民國四年二月初七(1915年3月22日乙卯兔年)生。1946年抗戰勝利后到赤城參加八路軍一去未歸,至今下落不明。
4.三子:周榮清,民國十年三月二十七,1921年5月4日(辛酉雞年)生,參加過解放軍,后復員回家,1991年病逝于涿鹿縣光榮院。
5.次女:周榮花,民國十三年五月二十一,1924年6月22日(甲子鼠年)生,嫁涿鹿縣溫泉屯鎮吉家營村孟重,可能是地主或富農(夫被鎮壓),年輕時難產去世,未留下子女。
6.三女:周榮珍,民國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1928年3月13日(戊辰龍年)生,嫁礬山大街李玉林(1975年1月23日病逝),在這輩中壽命最長86歲,2013年12月12日病逝。育有三子三女。長子李繼龍(女兒李偉、李弘),次子李繼云(女李敏),三子李繼雨(子李波)。長女李繼玲(女張海清,長子張海明,次子張海亮),次女李繼榮(育有二子)三女李繼英(子張輝寧)。
7.四子:周榮泰,民國二十年(1931年)出生,年輕時學釘鍋釘缸手藝,后為農民,中共黨員,曾任礬山鎮東關村大隊長及第五生產隊長多年,1987年11月22日病逝。娶妻侯玉蓮,澗南(今吉慶堡)人,1934年生,1996年5月去世,育有三子二女,長子周玉昌(女周海燕,子周海兵),次子周玉海(2012年去世)育有二女,三子周玉河(育有一女),長女周翠梅(育有二女),次女周翠英(育有一子)。
五子:馮玉昆,民國二十四年出生(1935年),過繼給北京一馮姓人為子,1967年患肺癆病逝,因過繼異性未入祖墳,死后葬于東關煉鐵廠北的一塊地邊上。
周榮典、周榮興、周榮清、周榮花、馮玉昆均未留下后人。
通過這樣幾年的探尋和挖掘,周玉河清楚地意識到,從明代天順元年到今天,五百五十多年的歷史進程,周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生生不息在歷史的大河中搏擊風浪,終于有第二十甚至二十一世的繁衍生息,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數千人的浩浩家族,從河南上蔡縣到武安坦嶺,再到礬山堡等地,周家就是這樣扎根開花又結果的,這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更是我們民族興衰榮辱的歷史?。∵@就是歷史,而且是中華民族中成千上萬的家族中厚重歷史中值得人們永遠記憶的一頁。
(三)關于周大功及其后裔的情況
經過周玉河的調查了解,大約在清代晚期,周玉河的曾祖父十七世周知吉十幾歲便從武安坦嶺老家來到礬山堡,繼續經營家族祖業“源合周”藥鋪,賣藥行醫。清光緒年間,十八世周氏即周大功(約生于1878年,父十七世周富義),周在南,周在西,還有同族周在金來到礬山子承父業,后周知吉與周在金返回武安坦嶺,其他人在礬山一帶定居下來。
周大功屬三世周元三子及四世周理之后,其父十七世周富義,周家家譜有記載。周大功醫術精湛,在涿鹿一帶享有盛名。周大功外出行醫病逝于涿鹿郭家巷,當時長子十歲周宴文,五歲次子周宴武,遺腹子周宴兵,妻帶三子投靠舅舅,后定居南山堡。
長子周宴文84歲去世,育二子周金紅(女周晶晶、子周志勇),周金瑞(子周勝勇、周勝博、周思奇),還育有一女。
次子周宴武2012年去世,育二子周金林(周子林)、周金貴。
三子周宴兵,定居廣恩屯,育一女周玉花。
周玉河經幾年的不斷搜集整理,走訪了近百人,行程達1萬多公里,書寫了數十萬字的記錄,終于論證了周家五百五十多年的家族史,不能不說是對周家家族歷史以及礬山歷史文化上的一大貢獻。
四、認祖歸宗,周家的家族周家的根
周氏的先祖,根據周玉河查閱家譜及調查了解到的情況,可以這樣認為,早在清乾隆年間周氏第十二世(魁)、十三世(子)、十四世(有)爺孫三代來到礬山堡行醫賣藥。武安藥商習慣常年在外地經營,家屬始終在老家居住。但逢年過節都帶上所賺的錢銀回老家坦嶺過年過節,養家糊口。所以推斷當時周玉河的祖上也應賺了些銀兩,并準備在礬山長期居住,所以在經商地礬山東關北梁購置了一塊墳地,爺孫三代都長眠于此。從此這里就成為了在礬山堡的周氏祖墳。這就是周玉河父親所說的“大行魁”三輩為立祖的周氏老墳,也是礬山堡一處從河北武安坦嶺在礬山認祖歸宗的老墳,而礬山這塊土地上,從山西、山東以及河北、河南遷來的移民眾多,從邯鄲武安來的僅此一處。
根據周玉河調查了解的情況,周氏家族的輩分排序應該是這樣的:
始祖——周敬祖,二世——周仲賢,三世——周元,四世——周俊,五世——周鰲,
六世——周臣,七世——周時用,八世——周天香,九世——周三策,十世——周起蛟,
十一世——周極,十二世——周魁元,十三世——周子行,十四世——“有”字輩,
十五世——“周”字輩,十六世——“世”字輩,十七世——周知吉,十八世——周在西,
十九世——周榮泰
這就是從明天順元年到現在周氏家族的十九世先人排序,周玉河經過幾年的艱苦查詢,終于達到了認祖歸宗的目的,因為他們已經成為周氏家族的第二十代傳人。由此他經過艱苦的努力,編出了周氏家譜,以示后人。
經過調查家族史后,周玉河對周氏幾代人為什么會有人來礬山經營藥材、行醫看病并對當時的時代背景產生了興趣,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最后歸結到了歷史上的祁州藥市上的武安幫這一歷史發展時期。
安國古稱祁州,位于冀中平原,距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都比較近,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藥材集散地之一,藥材加工和種植在我國醫藥發展史上占有著重要地位,素有“藥都”和“天下第一藥市”之稱。
安國藥市的發展,據說源于藥王廟的建立,此處供奉的藥王為東漢開國功臣邳彤,最初由宋徽宗敕令建廟,明嘉靖年間擴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為研究武安商幫在祁州藥市上的活動情況,周玉河曾專程赴安國探訪藥王廟,藥王廟座東向西,建筑有牌樓、山門、門前有石獅一對,并豎有27米高鐵旗桿兩根。
大約從元朝末年開始,這里的廟會便形成了地方性藥市。到明清兩朝,安國藥市日趨繁榮,廟會由最初一年一次發展到春秋兩季各一次。各地藥商云集,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藥市。清道光年間,安國藥市發展到鼎盛時期,參加交易的地域東瀕沿海,西達新疆、甘肅、陜西,南至廣西、臺灣,北至東北各地。俄羅斯、印度、日本、越南、朝鮮、柬埔寨等外國的客商也不辭萬里,遠涉而來。各地藥商在往來經營中,為行動方便,逐步按地區或經營藥材的類別,自然形成了幫口,號稱十三幫,其中關東幫是十三幫中的大幫,包括奉天、吉林、黑龍江、高麗(朝鮮)、內蒙古一帶藥商,每年廟會來安國有210多戶,1000多輛大車,在同一時辰進城,駿馬嘶鳴浩浩蕩蕩,場面頗為壯觀。后來歷史上的武安藥商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并且成為祁州藥市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幫口,周玉河的祖上就是當時武安藥商幫口中的一員,而從武安坦嶺來礬山堡經營藥材并行醫看病的,并把根扎在了礬山。
祁州藥市始終是武安藥商大展身手的大舞臺。他們率先進入祁州藥市,至晚是在清朝初年。到十九世紀,武安幫在祁州藥市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建于清同治四年,即1865年的《河南彰德府武安縣合幫新立碑記》記錄了武安幫合幫的過程:咸豐辛酉(1861年)冬天,約有300多商戶組成“武安幫”在祁州藥市宣告成立,與其他“省自為幫”的十三幫比肩立,由此可見當時河北武安幫的規模和實力是十分宏大的,源合周藥鋪也加入到武安幫中,成為在礬山堡的唯一一家武安幫中的成員。
武安藥商最初進入祁州藥市,帶去的也是當地的中藥材,因為武安歷史上曾經盛產中藥材。他們推著小車把太行山民采集的荊芥、柴胡、何首烏等優質藥材運到祁州藥市上出售。到后來,不再滿足于運銷本地藥材,而是推著小車往返于藥材產地和祁州藥市之間進行販運。并自學中醫為人看病,與其他商幫相比,武安商幫自身形成了特有的特點,一是人數眾多,以縣立幫。僅僅1865年武安幫中祁州藥市合幫時就有300多商戶,這還不是最高潮的數字,武安藥商最多的時候是清光緒末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據民國版《武安縣志》記載,當時武安全縣就有藥商兩萬有余,他們甚至壟斷了東北的藥業。二是也買也賣,經營靈活。武安藥商分布長江以北大半個中國,他們把經營地的藥材帶到祁州,又采購他們需要的其他地方的中藥材,把東北等地的大客商的藥材壟斷收購,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收購販賣集團,成為一個集團公司式的經營,所以買賣越做越大。逐漸成為祁州藥市上舉足輕重的大賣家,并壟斷了當時的祁州藥材市場。三是心靈手巧,善于加工。當時武安人的許多藥店都是前店后廠,其利潤的獲取不僅僅是批零差價,還有加工炮制和制作丸散膏丹等藥材加工環節。各種藥材通過加工以后升值許多。四是誠信經營,和氣生財。人們都知道武安人會說話、能推銷。武安人在各地的藥鋪以其實力在市場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周玉河的祖上遠涉數百里來到礬山開辦源合周藥鋪這只是武安商幫中的一個縮影。2009年《武安商幫》攝制組在山西采訪了75歲的李明龍老人,他是武安人,1939年隨經商的長輩來到“口外”。他親身經歷了武安商幫在張家口經營商品藥材的過程。李明龍的祖父叫李來中,清道光年間便來張家口開店,店名“永興李”,最多時候鋪面達七處,張家口有三個,柴溝堡有兩個,萬全縣城有一個,洗馬林還有一個,總共七八十號人。藥店很闊氣,洋式門臉,五間大門市,后面有兩個四合院,是樓房,有庫房、有作坊,還有客人來住的客房,切藥的、碾藥的、摶丸藥的、取藥的,熱鬧非凡。丸散膏丹“永興李”都做,除了門市銷售還有批發,批發到庫倫,就是現在的蒙古共和國的烏蘭巴托。在沙漠跋涉的駱駝隊,就馱著“永興李”的藥品和藥材。同時駱駝隊里的人也有生病的,駱駝也生病,“永興李”還賣治駱駝的藥,很受駱駝隊歡迎。為此他們在大境門專門設立了一個門市。解放前張家口成規模的藥店只有四家:永興李、崇和裕、德泰和、南山堂,除了南山堂全是武安人的生意。周玉河的先輩們同這幾家藥店都有生意上的往來和聯系。而且他們經常會一起行走在張庫大道上。崇和裕的實力很強,在張北縣、大同、豐鎮、集寧、盧生莊、新河、包頭等地開有分店。
《張家口晚報》2010年5月11日刊登的《古城老街和商鋪》一文中記載了宣化城當年的景象說:“武安人開的德泰和藥店,門口掛著銅制的膏藥幌子,前面門市陳列著幾排藥斗子,內裝各種中草藥,柜臺上放有稱藥的戥子,銅制的搗藥碓臼。后院房頂上有一個小藥王廟,供奉著藥王爺。德泰和可以自己加工丸散膏丹等各種中成藥。藥店還自制膏藥,把麻油燒滾,加入各種中草藥煮炸,熬制成膏,敷在狗皮上,稱作狗皮膏藥。丸藥的制作是將石蠟加溫熬化,把木球置于溶化的蠟液中,蘸上石蠟置于水中冷卻后剝開,就成了丸藥的蠟殼,再按處方配制各種中草藥研碎過籮,和上蜂蜜擺成一粒粒藥丸,放在柜臺上出售。
據《蔚縣衛生志》概論中講:“清嘉慶十年(1802年),武安大賀莊姓胡的在縣城南街開設“廣德堂”藥鋪,加工炮制藥材,自制丸散膏丹,批發、零售中藥。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又有武安縣徘徊鎮趙姓藥商,在縣城北街路西(現醫藥公司院)開設規模較大的“恒興榮”藥鋪,在吉家莊設了“恒興榮”分號。隨后又有一批武安藥商來蔚縣行醫賣藥,并先后在西合營、北水泉、白樂設立“恒興榮”分號,名為“恒興泰”、“恒興公”,并發展到張家口的堡子里。
通過上述的歷史記錄可以看到,在數百年前,周玉河的先輩們同許多武安人一樣,走出武安來到張家口的各地,以行醫看病,販賣中藥為業,走出了他們的創業之路。周玉河的先輩們也就是在礬山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創辦了“源合周”藥鋪,成為礬山當時最早的醫藥機構,為人們行醫看病。三代先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留在了礬山,并在礬山留下了根。通過周玉河幾年的艱苦奔波,這條周家血脈之根終于比較完整而細致地留在了后人們的面前。礬山有山西移民來的,也有山東移民,還有家周氏家族從武安來的,這就是組成礬山的人群,歷史就是這樣悲歡離合而書寫出來的,等待著更多的人來閱讀!
五、我對周氏家族歷史的一點了解
我的母親周榮珍就是周在西的女兒,也是周家十九世傳人,是周玉河的三姑,所以也是周家家族中的一員。我姥爺周在西我從未見過面,因為在我未出世也就去世了。我姥姥是我三歲時去世的,記憶不太清楚。聽我母親講,我姥姥叫牛天香,是礬山鎮孟家窯村人,出生在一個專治接骨損傷的世家,她們家的祖輩男子都是農村的接骨醫生。我姥爺去世后姥姥和一個馮姓的人一起生活。這個人我見過,聽說是門頭溝一帶的人,是一個釘鞋修鞋的手藝人,我的五舅舅馮玉昆就是過繼給他的,后去世埋葬在礬山。
我見過我的三舅周榮清,四舅周榮泰,五舅馮玉昆,聽我母親說,我的大舅周榮?典是到北京學唱戲,學成后因為得癆病去世的,二舅周榮興抗戰勝利前夕的1945年6月到赤城參加八路軍,至今未歸。所以他們未留下后代,二姨周榮花年輕時嫁到吉家營村一個叫孟仲的人,后被鎮壓了,二姨死于難產,也未留下后代。所以在我姥姥和姥爺生育的子女中,只有大姨周榮梅,四舅周榮泰和我母親周榮珍三人留下了后人,使周家的血脈得以延續。在這一代人中我母親是活的歲數最大的一個,2013年12月12日病逝,享年86歲。我三舅周榮清也曾在解放軍中當過文書,據他說是肖克的部隊,后復員回家。一輩子未干過重體力活,在幾個單位當過炊事員。在我的記憶中,三舅曾有過一個妻子叫白玉娥,礬山三堡人,后因感情不合離婚,我的三舅母改嫁到杏園一個馬姓人家中,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去看過她。五舅馮玉昆在宣化龍煙鐵礦上班,后因得哮喘病回家,終生未娶。他們去世后的葬禮我都去參加了,看到了沒兒沒女在人世間最后時光的凄慘與悲傷。尤其是五舅馮玉昆,現在墳墓在哪兒都沒有人知道。來到人世間短短的幾十年他們未留下后代,也就意味著很少有人再提起他們的名字,這可能也就是人生中的一大悲哀。更別說大舅和二舅了。
大姨周榮梅,是一位十分要強的中國典型的婦女形象。據母親在世時講,大姨30多歲時大姨夫徐國印就去世了。一個人把二男四女拉扯成人,守寡50多年,在人生的道路上與命運抗爭。把兒女都撫養成人,一輩子從未離開過懷來縣的暖泉村。記得我在礬山中學高中讀書的1971年10月,曾和表哥周玉昌去暖泉看過大姨,那時她50多歲,身體很硬朗,也就是那一次同表哥一起橫渡了永定河,因為那時沒有橋,只有下水過去,有一公里寬的河面,我們橫渡而過,去沙城表哥徐正義家看看,晚上又渡河回到暖泉。
周榮泰是我的四舅,他和我們家一樣都有三男二女后人留下。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和我姥姥一起生活,吃了不少苦。據我母親在世時回憶說,很小的時候就和我二叔李玉森學釘鍋手藝。那時我的父親經營著幾畝菜園,生活還可以,主要由我父母來接濟我姥姥和四舅他們,四舅娶妻時都是我父母操辦的,當時的彩禮是小米和白面,都是我父親給解決的,之后成就了周家在礬山人丁興旺的一家人。四舅和我父母走的特別親,記得小時候,四舅來我們家,對我母親說:“姐姐,我餓了?!蔽夷赣H馬上給他拿出家里有的最好的吃的給他吃。很是隨便的那樣。在我們家最困難的那幾年,四舅也幫助我們很多。親戚之間在最困難的時候相互幫助才是真正的親戚。朋友也是如此呢!
現在礬山的周氏后人們還都十分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們經常聚在一起談論一些關于過去的事情。但是從明天順元年到現在五百五十多年的家族史還是在周玉河調查以后才知道的。所以,我十分欽佩周玉河這種鍥而不舍的尋根精神,因為中華民族有了千千萬萬個尋求根源,傳承歷史文化的人去探索去發現,才有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博大優秀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