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老街文章的留言里,經常看到不少關于格律的爭議,甚至有人說格律是近代人搞出來的東西,古人作詩是不搞什么平仄格律的,比如詩經、比如曹操短歌行、比如李白蜀道難....
其實老街以前寫過關于格律詩誕生的一篇文章《十分鐘說明白 學習詩詞創作不可不知的格律詩進化過程》 。昨天又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不妨再重復一遍,畢竟我的粉絲不多,那篇文章的閱讀量也只有幾千而已。老街今天再講一遍,希望會有更多的朋友知道下面這個問題怎么回答。
這個問題是: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一、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
詩和詞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因此作者一定會考慮音韻的優美。2600余年前的春秋時期,咱們的老祖宗就開始研究“宮商角徵羽”。在《管子·地員篇》中,有采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方法,這五音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
大家都知道詩經的風雅頌中:《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 ;《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這些詩都是入樂的歌曲。
還有荊軻刺秦的故事,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在易水餞行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詩與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人一定會注意音韻之美。
秦朝以后,漢朝樂府詩是詩歌史上的另一座豐碑,到了曹操時期,他們使用樂府古題創作了不少詩篇,例如《短歌行》、《龜雖壽》等。
小結:截止到魏晉時期,并沒有平仄的概念。
二、南北朝齊梁時期永明體詩人的四聲、平仄理論
關于四聲、平仄的觀念是從南北朝才開始有的。在齊朝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
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南齊書》
后來的唐朝人特意記錄了“宮、商、角、徵、羽”五個音與“平上去入”四聲的關系:
宮商為平聲,徵為上聲,羽為去聲,角為入聲“(《文鏡秘府論》引元兢語)
在齊梁以后,詩人開始注意四聲與平仄的應用,沈約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詩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說完全基于四聲與平仄理論,不過后人對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認可。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把八病一一列舉了出來,他對于八病采取了否定的態度:
有四聲,有八病(四聲設于周颙,八病嚴于沉約,八病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辨,作詩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據也 。
但是八病對于后來格律詩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平頭”就是格律詩上下聯平仄相對的理念。《文鏡秘府論》中講解“平頭”時,用了沈約批評的一個例子:
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
兩句詩的句式一樣,都是平平中仄平,這在格律詩中是失對,五律的第一句是押韻的平平中仄平,下句就應該是仄仄仄平平。例如:
思君夜漸闌,載酒一相看。《冬夜載酒于鄉館尋崔使君善為》(隋末唐初·王績)
如果下句是平平中仄平,那么上句就要是仄仄中平仄,例如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李白 《送友人》
小結:四聲、平仄是南北朝時齊以后才出現的。
三、唐詩中的近體與古體
四聲與平仄是南北朝齊梁時期才出現的理論,也就是說:
齊梁以前沒有什么平仄,當然寫詩也不考慮平仄。
在四聲平仄出現以前都是古體詩。隨著幾代詩人的不斷探討,在初唐時期近體詩(格律詩)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則,四種平仄相間的基本句式,按照對仗、黏連規則組合成了四種詩體。
格律詩在唐高宗時期被納入了科舉考試,舉子們作詩時“平仄”有問題就出局了,當然是絕對不能有半點馬虎的。
不過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詩都要考慮平仄,很多詩人喜歡寫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這類詩體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例如李白《蜀道難》就是一首不用考慮平仄的古體詩。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李白的《送友人》就是考慮平仄的格律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小結:格律詩講究平仄,古體詩除了押韻外不講究平仄
四、古體詩押韻與平仄
剛才說了古體詩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但是有很多朋友并不了解這一點,因此錯誤的以為不遵守格律讀起來“押韻”就是古體詩了,這是一個不小的誤解。下面老街簡單說說古體詩押韻要注意的3個方面。
1、不換韻的古體詩
古體詩要注意押韻符合要求即可,押韻的字要注意平仄,例如李白靜夜思的韻腳都是平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光、霜、鄉,都是平聲韻,第1句韻腳要求不嚴、平仄無所謂,但是2、4句的韻腳平仄一定要一致,例如這首靜夜思,在第二句或者第四句出現仄聲韻,就不是舊體詩了。如果有人寫出這樣的“舊體詩”,你可以斷定作者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
注:在齊梁以前的古詩中,詩人也同樣注意到了押韻時平仄的統一,例如古詩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雙數句都是押仄韻。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2、換韻的古體詩
古體詩還有換韻,但是要注意的是換韻至少要兩句一組,也有三句一組、四句一組、多于四句一組的情況。要記住:每一組的韻,必須平仄相同。
例如下面白居易的《長恨歌》節選的一段,老街按照換韻的情況分成了五組,每一組的韻腳平仄都是一致的。
第一組 四句一組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第二組:四句一組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第三組 四句一組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第四組 兩句一組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
第五組 四句一組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兩句一組的,必須兩句都押韻,平仄一致;四句一組的,一般第一句也押韻,2、4必須押韻,平仄一致;
3、句中字不需要注意平仄
古體詩的除了韻腳以外,不需要注意平仄。用不用律句是隨意的,例如:
回眸一笑百媚生,平平仄仄仄仄平。不是律句。六宮粉黛無顏色,中平仄仄平平仄,是平起仄收的標準律句。
小結:古體詩押韻要講究平仄
五、填詞一定要注意平仄
所有的詞都是有詞譜的,唐宋時根據樂譜填詞,后來樂譜遺失,改為依照詞譜填詞。填詞一定要注意平仄,如果不按照詞譜的平仄要求填詞,那么出來的“產品”最多算是古體詩。
有人搞不清楚李白《蜀道難》和《菩薩蠻》的區別是什么,老街告訴您區別就是《菩薩蠻》“有譜”:多少字,如何押韻,平仄怎么規定,都是“有譜可依”。《蜀道難》是古體詩,平仄不要求,字數很隨意,押韻也隨意。
下面是李白《菩薩蠻》詞譜: 雙調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換韻,兩仄韻、兩平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 ⊙ ⊙⊙
“”標平聲 。“”標仄聲 。“⊙”標應平可仄 。“”標應仄可平。“”標平韻 。“”標仄韻。
小結:填詞要講究平仄
結束語
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簡單來說:齊梁以前的古人作詩不考慮平仄;齊梁以后的古人作詩分兩種,作格律詩要注意平仄,作古體詩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即可。
另外,填詞時一定要注意平仄,必須依照詞譜的要求來填詞,
@老街味道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