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候某個中午,他駕駛一輛賽車馳騁賽場,沖過終點,全場起立為他歡呼,高舉獎杯,贏了!猛地坐起來,額頭上還有緊張留下的汗跡,是夢啊。
20歲的張延軍坐在團隊自制的賽車里沖向終點。他想起了那個中午馳騁的少年,擦擦額頭上的汗,不是夢。
于我們,賽車,是一種速度,一種動力,一種激情。
于他,更是一種向往。
“自己喜歡它,自己還同它一起,那便足夠”車隊成立于2012年,2014年入學的張延軍因為與本專業相關而加入車隊。從大二開始負責制動系統并不斷完善,一直延續到現在。
賽車,陪著他度過了四年,見證了他的成長,而他也見證了車隊的發展。
(行知車隊)
“那是我第一次拉贊助”
做賽車除去技術層面同樣重要的就是贊助資金這個方面。當時團隊的技術達到一個新層面,資金支持薄弱的問題日漸凸顯出來。2016年的暑假他帶著隊員幾乎跑遍了太原市所有的4S店,那是他第一次接觸車隊運營。“我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不友好的店主,也有很多都是中北大學已經畢業了的學長,他們對我們支持了很多。”
通過這次行動,整個車隊的名氣也因此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時也解決了賽車練車的場地問題。同年更是和雪佛蘭聯手做了雪佛蘭科魯茲-直通美國NASCAR太原分站的活動,受邀參加太原國際車展,在16賽季爭取到了3萬多的贊助資金。
(圖為張延軍在維修車輛)
“掉進比賽的魔力中”
說到比賽,他搖搖頭笑著說:“這個比賽它有毒吧,其實做一場很累很累,但是你做完了,就想著,要不再干一年吧,然后就一年一年干下去”。
15賽季,那是他參加的第一場比賽。“當時我去了賽場,就沒回過賓館,在賽場一直修車。”但是由于經驗不足,人員缺乏等問題,導致整場比賽賽車一直處于維修狀態,最后的比賽結果也不盡如人意。
(左一為張延軍)
16賽季,他依然是制動系統的負責人。也是在這年,車隊成績有了質的飛躍:第一次跑完占分比重值較大的耐久測試。“那場比賽我印象很深,跑耐久賽的時候下著瓢潑大雨,賽道特別滑,車手的視線也受到影響,賽車根本無法跑出極限速度,有不少車手因打滑出界而結束了這場比賽。”
張延軍回憶“眼看著我們的車手狀態越來越好,每跑一圈的速度都在刷新,突然,所有裁判都在喊13號車,停下,停下……我們的車被黑旗罰下,當時大家都懵了,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后來知道我們被誤判了。”他頓了一會兒:“不是說影響成績吧,是那種心情和狀態,還有車手的極限速度,都受到了影響,有遺憾吧。”
(左一為張延軍)
(車中為張延軍)
說及最近的17賽季,可以說是一把辛酸淚了。雖然動力系統得到了升級,從單缸發動機換成了四缸發動機,但是依舊具有其局限。
“你能想象我們的發動機是從實驗臺上拆下來的么,那臺發動機是02年的。和現在咱們學校有的新生差不多年齡。”張延軍苦笑道。后來這臺“高齡”的發動機也給整個團隊帶來了不小的麻煩:離合器、曲軸先后燒著,發動機先后大拆三次,在比賽的前兩天更是狀態越來越差,幸運的在于比賽當天整體完成良好。
“今年車子跑完全程后,我們一直在笑,就是特別開心,一直在笑。車隊今年在全國比賽中從去年的44名到今年的19名,跟我們學校排名相近的是清華大學,第16名。清華這些學校賽車的造價都在大幾十萬,我們的賽車每年的批款也就是在十萬左右。但就像是我們底盤負責人所說,有限的經費做到最好,經費并不能限制學習。排除客觀無法改變的因素,我們整個團隊將主觀因素能做的發揮到了極致。”
(行知車隊合影,右三為張延軍)
(左一為張延軍)
“合起來,就成了賽車的極限速度”
整場采訪,他很少只談及他自己,說到的更多的是賽車,是整個車隊。
“一個新的團隊需要磨合、了解,舉個例子吧,以前不熟的時候,開個會可能要花費幾個小時,而到后來彼此有了默契,幾分鐘就可以搞定了。”他說“車隊每個人都在追求極限,合起來,就成了賽車的極限速度。”
動態針分割線
車隊經理:劉莉
我們都叫他軍哥,他是個特別有責任心的人,細心的照顧著我們。我從大一跟著他學,在他的幫助下,我找到了自己適合的方向。他親身參與我們車隊每一個環節,是個技術和管理方面都十分厲害的人。
行知車隊現任隊長:明瑞東
他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個人能力特別強,又有領導力。他真正的了解每一個隊員,‘因材施教’,車隊的任務的確十分重,但是他一直很純粹。
車隊隊員:王海明
他責任心很強,敢于放手去做,他更多的還是服務于隊員們,贊助呀那些隊員都不用操心,他就可以做好。脾氣嘛,有點急躁。
車隊隊員:孫亞濤
他很有主見,心眼很好,也很聰明。特別牛,尤其是今年比賽的時候,很牛。
(張延軍為記者介紹賽車)
? ? ? ? ? ? ? 內容來源:中北大學青年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