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一節課不拖堂
? ? ? ? 昨天在進行說明方法及其作用訓練時,分三個組分別就列數字、舉例子和作比較三種說明方法進行訓練。一部分學生根本不動手,心不在焉的樣子,正好是第四節課。看到快要下課時,學生更坐不住了,紛紛說話。見此情景,我很生氣,做出了個決定,那就是誰寫完了誰先下課,學生一聽不寫不讓下課,慌了,紛紛拿起筆來寫。大部分學生在下課后十分鐘左右寫完去吃飯。最后剩下十來個基礎不好的,實在是寫不出來。我想不能再拖了,否則飯就涼了。不得已允許他們下課。
今天上課得知,學生昨天回去晚了,飯沒有了,許多學生沒吃飽,餓肚子了。感覺自己的做法有些沖動了。以后不管什么情況,最后一節課時到點立馬下課。學生就是啥也學不會也得吃飯。
2.把問題落實到紙上
今天上課時,我把昨天學生寫的情況做了分析,又把標準答案講解一番。之后我在課文中又找了一個說明方法的例子讓他們寫,這次學生動手的多了 ,邊轉邊看發現寫的也還行,看來他們基本掌握了答題的格式。當時課堂氣氛也挺好。學生的狀態不錯,這是以前少有的情況。
反思:這樣的課堂怎么樣?我分析了一下,有以下幾點:一是我先講他們后練,講練結合,學生心里知道怎么寫,所以動手自然不難。要把練習內容落實到紙上,只要動手便有進步。
二是學生參與的課堂才是好的課堂,讓他們動手,那學生從中就會學到點什么,學生在知識方面或能力方面多多少少有提升。不用自己一直講,學生左耳朵聽右耳朵冒,不記筆記,呆呆坐著,學習效果不好。
三是多提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