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活的新議題是:生活節(jié)奏。
我的有個朋友志向就是想舒舒服服過日子,悠悠閑閑,不緊不慢的。可以說沒有什么出人頭地的愿望。一天舒舒服服躺著了才是對的,努力工作了反而是值得慶祝了。所以,每次我感到壓力很大的時候,就會找他聊聊天,我就會感覺好多了。她給我一種不緊不慢的感覺,該努力的時候要努力,但是不要過度強迫自己。
有這樣的親密朋友我很幸運,他的存在讓我意識到,不那么拼命活著也可以。而且他想得很清楚,自己的界限在哪里,不會物欲膨脹,這樣不是很好嗎?
我最感到吃力的就是一類人,他們腦子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付出什么。忙一陣子就會自我陶醉,閑一陣子后又給自己狂打雞血,他們的狀態(tài)很飄忽,喜歡自稱屌絲,但是內心并不是這么想的,覺得自己還是一個潛力股。所以真的被評價低了,反而會對評價人惡語相向。這種人帶著一種糊里糊涂的感覺,和隱隱約約透出的戾氣。讓我感到很不舒服。
最近在準備申請研究生資料,所以就得反復問自己問題,找到自己這么選擇的理由。回答著回答著,我不由開始思考自己適合的生活節(jié)奏。
我的壓力主要來自于自己,我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夠努力,渾身都處于繃著的狀態(tài)。從社會角度來看,我是一個積極上進的好青年,而且在不斷生產出成果。但是,從我自己的角度看,我卻對自己很苛刻。
我曾經看到一個文章片段講得是冗余。其實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著冗余,例如我們有兩個腎,例如買紐扣要多買一個,例如鞋子不要買太緊。從宏觀上看,地球離了誰都會轉的原因就是冗余,地球上的人口那么多,其實就是冗余。就是死了一個人,其他人也可以繼續(xù)繁衍和傳遞基因。
這么想的話,其實真正應該在意自己,照顧自己的人就是自己了。什么才是你需要的,就去爭取。什么是你適合的,就去堅持。
以前我很容易自責,很容易壓抑自己,讓自己一直維持在平靜的狀態(tài)。我未來想讓自己維持在愉悅的狀態(tài),真的對當下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