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幸福、能夠有所作為,這是人之常情。很多父母恐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報了很多輔導班,在正常的課業之外還要奔波于各種輔導機構。即便是這樣,有時候可能還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夠優秀,跟“隔壁家的孩子”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隔壁家孩子會背唐詩300首,還會拉小提琴,而自己家孩子卻不愛說話,或者學習成績不夠好。面對這些情況很多家長有時候會很著急。
我們經常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年齡越大越覺得這句話是對的。既然是馬拉松,那么一開始跑的快一點或者慢一點關系不大,重要的是有持續的動力跑下去。安全感就是一個能夠讓孩子持續奔跑的力量源泉。
什么是安全感?這是一個心理學名詞,簡單來說就是:你認為你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你的父母和身邊的人是可以信賴的,你自己是可以信賴的。
為什么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舉例:社科院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很多高考狀元在工作之后變得很普通,“泯然眾人矣”。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很多高考狀元小時學習大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父母逼迫的。很多父母從小就恐嚇他們: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啊,如果考不上大學,我和你爸也不管你,將來你連飯都吃不上。孩子可能會因為這類脅迫開始好好學習,但是他們學習是因為擔心將來沒飯吃,是因為他知道父母不幫他,他們喪失了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人,將來會傾向于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做任何事情都不愿意承擔風險,結果自然變得非常平庸,因此安全感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一個人在12歲之前,是培養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階段沒有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長大之后又不能有意識的去調整自己的話,那么他就不會主動的去探索外部世界,結果就會庸庸碌碌的度過一生。
作為父母,在孩子12歲之前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應當怎么做呢?當然是要陪伴孩子,但是陪伴要注重質量,否則也會出現很多問題。陪伴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夫妻關系和睦:孩子內心是即認同母親,又認同父親的,如果他發現父親和母親經常爭吵,或者父母面和心不和、暗自較勁,他內心會很矛盾,認為這個家里也充滿矛盾,不安全;
?不打罵孩子:打罵會讓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自己的親生父母居然打自己,還有什么人不敢打嗎?打罵孩子往往是因為家長情緒失控,在那一瞬間變成了“惡魔”,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不要過度控制:不要做“直升機”家長,“飛”在孩子身邊,什么事都管。有的家長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就不斷地給孩子下指令:你現在該去洗漱了、你今天應該穿這件衣服、你的鉛筆該削了…… 這會讓孩子失去自我判斷能力,并且會形成依賴,只要你不給他下指令,他就不做;將來步入社會之后,沒人給他下指令的時候他就待著不動,這很可怕;
?父母情緒要穩定,對孩子的要求要有回應:有的家長高興的時候就一切都好說,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可以答應;不高興了就板著臉,當孩子過來求助或者想親近一下的時候,冷冷說:一邊去,我煩著呢!這種喜怒無常的行為,會讓孩子內心恐懼,覺得家長像是埋在身邊的一顆炸彈,隨時都可能爆炸。
家長是最愛孩子的人,但是很多家庭里面,家長因為愛孩子的方式不對,卻成為了傷害孩子最深的人。這種情況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家長們能夠成為終身學習者,經常反思自己在跟孩子相處時的行為是否得當,有勇氣糾正自己的不當行為,就一定能夠獲得良好的親子關系。愿每一位家長都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無所畏懼的去探索外部世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勇氣、有動力不斷的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