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小宛
我最先認知“鴻雁往來”這個詞語是小時候觀看的一部電影,電影已經記不起來叫什么名字,里面女主角的媽媽不同意女兒婚事而偷窺女兒和男朋友的信件,男主角在信中寫到“難到我們就這樣鴻雁往來,兩地相思嗎?”母親不知道其中的“鴻雁往來”是什么意思去問女兒,由此被女兒知道母親偷拆信件而不滿。不過,最后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鴻雁往來代表書信來往,這是我最初的理解。
?中華文字源遠流長都會有它的出處。鴻雁是候鳥,春秋遷徙,古人把大雁的來來往往象征書信的來來往往。“鴻雁往來”又可謂“鴻雁傳書”,典故語出《漢書.蘇武傳》,從這個著名的典故開始,鴻雁就成為書信或者傳送書信的使者。后來在不斷學習中認識到,古代人經常把鴻雁運用于詩句中,常常借雁抒情,寄寓濃濃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和羈旅著的傷感之情。比如劉禹錫的《秋風影》,“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古詩詞中還常用“孤鴻”“哀鴻”來暗喻人生遭受的悲涼境遇。“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用孤鴻寫盡當時感慨一生漂泊不定的心情。
? 現在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fā)展,電子產品日益豐富普及,電話,電腦,手機,視頻,逐漸增多,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問長問短,互相聯絡感情,書信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 前段時間,一位初中同學發(fā)來微信,(這就是現代科技發(fā)達的體現)讓我們二十多年失聯的同學又聚在了一起,在剛剛進群的激動下我再次翻出塵封許久的畢業(yè)照和一扎書信和明信片,泛黃的紙張上流淌著落舊的字跡。由于年久幾次搬遷失散了一些,留下的都是珍貴之藏,珍愛之情難以抹掉。
? ?我一直都很懷戀那些年的書信和書寫信件的經歷。每當想起當時的認真勁不忍目睹現在的慵散,回味其中傾注的都是真情實意不得侵犯。
? 記得我的第一份信是幫外婆寫給大舅,當年大舅安家江西,交通不便加上工作繁忙,幾年方才回來看望外婆。外婆每次來我家時,和我母親經常談起舅舅,思兒心切時常念叨嘴邊,于是我主動要求寫封信給舅舅,信里提到外婆的心思,后來舅舅特意回了信感謝我,順便寄來一點錢,并且在年底攜家?guī)Э诨氐焦枢l(xiāng)探望母親。那年我上小學四年級。
? 五年級時在一本作文選上欣賞到一篇感人肺腑的作文《后媽》,小作者通過兩件事情表現出后媽對他的慈愛,感人淚下,作者筆風簡單不失流暢,對后媽的感謝躍然字里行間,于是按照作者署名下的地址寫了洋洋灑灑三張信紙寄過去,希望能做個筆友交流交流。本以為此信會石沉大海一去不復返,后來意外收到了回信,筆者稱收到信件比較多,沒有及時回復表示歉意。我于十分驚喜中覺得筆者也是性情中認真者,沒有居高自傲姿態(tài),一來一往,竟也留下幾封書信,記不得什么原因后來失去了聯系。
? 我在高中就讀時,妹妹剛上初中,因為考試成績不好,經常挨父親罵,每次受訓后就寫信給我,傾訴委屈,每每我都認真一字一句回復讓她努力,鼓勵她,不能失望,給她自信。
印象中最后給我寫信的人是我的老公。那年他分到其他鄉(xiāng)鎮(zhèn)我們由朝夕相處變?yōu)閮傻胤蛛x。當時已經有電話,但是都是公家的,用起來不方便,郵局的電話費太貴囊中羞澀打不起。他說寫信吧一個星期就能收到,信中他說這是我第一次給女生寫信真是不知道怎么寫,我抄一首歌詞給你吧,記得是張洪量的《你知道我在等你嗎》,他的字雖然不算飄灑俊秀,幸好字里行間還透著真情和樸實。每次拆開信封都有急迫的一口氣念完的感覺。
? 有個新聞報道說,有一位駐扎南海的軍人在婚前給女朋友寫了一封84頁的長信,用了八張信封才能裝起來,里面承載的不僅有綿綿相思之情還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工作的熱愛。后來,姑娘嫁給他,軍人由于有特殊任務,每年都去駐扎南海。在執(zhí)行任務期間擔心妻子在家寂寞,就經常一次性寫,10到20封信,托付戰(zhàn)友每個星期幫他寄一封。后來,逐漸島嶼上條件好了,有了電話,兩人才減少書信,18年間盡然積累了1200多封信件,妻子用心的保存下來,當他們老了,再拿出來讀,幸福的笑容定會染紅爬滿皺紋的臉龐。
?現在的年輕人甚至于中老年人都會熟練運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已經很少有人在拿起筆寫一封有質感的信。其實,對于過去能保存下來的信件和那些有紀念的明信片,經常無事翻出來閱讀,猶如寒冬午后玻璃房中的一股暖陽,灑在溫柔心。保存信的同時也留下許多形形色色的郵票,每一枚的郵票都粘含著寫信人滿滿情意。”
?書信不僅能傳遞信息,也是一種能起到人文關懷的方式,猶如心靈對話一般的聯絡方式。每次讀信不僅有感官上的享受,還會有精神上的鼓舞,懷戀書信,既有寫信時的微妙的心靈觸動,還有讀信時那種火花的情感撞擊。
?有空的時候,不妨給某位好友寫上一封信,哪怕是三言兩語,當他(她)收到信的時候,表情不知道該是啥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