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與#漫步青春#征文活動,作者田家升,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品味慢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田家升
生活之路雖然曲折漫長,但沿途風景也依然美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不知現在的你是否生活在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中,重復著同樣的工作,面對著同樣的人和事,疲倦的結束一天又一天……不知你是否也在憧憬著這樣的生活:在工作之余的午后的陽光下,沖一杯咖啡,聽著音樂,享受著這午后靜謐的時光,偶爾還能和家人或者朋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對于當今社會紛紛擾擾的快節奏生活而言,我們匆匆行在路上,無法慢條斯理;我們說話不自覺的加快語速,不能抑揚頓挫;我們吃飯狼吞虎咽、風卷殘云,不能細嚼慢咽,我們生活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忽略了“快”對我們生活的不利影響,也忘了“慢”對我們生活的有利影響。
其實,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慢的傳統,更有慢的文化習俗,這種傳統在千百年來人們的生活中就能看得出來:在中國,我們招呼客人吃飯時會說“請慢吃”,送客時會說你“請慢走”,請人做事時說的最多的還是“慢慢來,不著急”……從而可見,“慢”貫穿在中國人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很多人對“慢生活”存在不少誤解,認為這是一種沒有效率的生活方式,其實不然。“慢生活”并非慵懶無為,而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的態度,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經進入到了信息化的快發展時代,“快”已經成了時代的代名詞。但就算處在飛快的時代發展中,我們仍然不能丟棄“慢生活”這種生活方式。事實上,“慢生活”在本質上就是讓人活的悠然自得,從容中顯得自信,淡定中享受快樂,泰然中體現智慧。在疲倦了極速的快生活后,依然能通過慢生活來品味的味道。
當然,我們提倡慢生活,并不是一種盲目的追求慢生活,而是現在的我們需要慢生活的滋潤。還記得舍恩在《科學》名刊上發表的系列論文造假的丑聞,不禁為一顆原本閃耀的明星的隕落而悲傷;曾經被網友調侃為“黑科技”的三星手機爆炸的事件依然還叫人記憶猶新。其實,不論是舍恩還是三星都是在自己的領域內有著響亮名號的知名者,只是因為一味地求快而傷及自身,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所以,有時候慢不是無能,不是平庸,而是為后來的一鳴驚人奠定基礎。慢,是人性的回歸,是人格的升華,是一種境界,一種豁達,更是一種智慧。
看起來,“慢生活”的概念是最近幾年才進入人們的視野中的,但其實,“慢生活”這一概念很早就被提起了,它是由“慢食運動”發展出來的一系列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們,慢下來關注心靈、環境以及傳統,在工作和生活中適當地放慢速度。慢生活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張弛有度、勞逸結合,提高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感。
我們常說“欲速則不達”。在當今社會,追求快節奏的弊端也日益顯現:資源消耗過度,環境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城市化發展的太快,城市的房價產生了泡沫化;“汽車化”越來越快,大城市變得越來越擁堵不堪,空氣質量也變得越來越糟糕……所以,從所有的這一系列弊端來看,慢下來成了我們不得不選擇的唯一選擇。
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隱居生活或許對于今天的我們有一些啟發,回憶起先生的“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不禁生出陣陣的向往;再想起陳繼儒先生的“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邊云卷云舒”的寧靜,不禁發出陣陣羨慕;再觀鄭蘭枝先生的“自有釣臺堪寄興,載將秋色過城西”的泰然,不禁發出聲聲感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周國平先生曾說:若有一天,我只是埋頭于人生中的種種事物,不在有興致的看車外種種風光,傾聽內心的音樂,那便辜負了人生這一場旅行……是啊,人生的意義不只是種種身外之物,而是在于自我的綻放。
慢是快的前提,快是慢的發展。毋庸置疑,最有品質的生活往往都是在慢生活中醞釀出來的。所以,現在的我們為何不沏一壺清茶,取一本書籍,慢慢品味這怡人的慢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