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階段,片斷一。? ? ? ? ? R·閱讀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有見過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第二種是指責對方。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憤怒。
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自自身。
I·拆書家講解引導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我們有自由選擇自己應對外界的權利,也要為自己的內心和行為負責。負責,并不是沉重、負擔的意思;負責,是將最終解釋權掌握自己手上。
舉個例子:
甲: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認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而乙認為,她感到失望,是因為她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可以通過“事實,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通過這個段子,是鍛煉大家的覺察能力,從情緒的角度去覺察自己,覺察他人。認識情緒和自身的關系 ,正面情緒的產生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期待得到了滿足,而負面情緒是因為自身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當情緒產生后,不被情緒綁架,自己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去指責抱怨,當你真的了解到了自己的期待的時候,就會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改變。覺察是改變的開始。如何完成今天的作業呢?覺察的三步:首先捕捉認識自身的情緒,然后開始自我覺察,問自己,發生了什么事實?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按事實,感受,是因為~。這個格式表達出來就可以了。
這個段子,只要求寫出A1,當然,能寫出A2更好。
A1拆為己用
? ? ?
? ? ? 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只是她冰山露出水面的很小的一部分,冰山的下面隱藏著他的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我們往往關注到了他的行為和語言,是否刺激了我,迅速產生情緒。實際上沒有看到他行為語言背后的原因。
? ? ? 孩子目前處于九歲的年齡階段,雖然親子關系蠻好,但他嘴巴上往往會說出一些讓我感覺比較受傷的話。比如:媽媽是個壞蛋,沒有媽媽就好了,連送他的小機器人,他也要翻譯成說媽媽的話給我聽。面對他的這些語言我是很受傷,會跟他說:我對你這么好,你還這樣說我,那我真的就成一個壞媽媽吧!
? ? ? 顯然我進行了暴力溝通,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情緒里又回給了孩子。他的需求與情緒都沒有得到正確的回應,也沒有從我這里習得正確的溝通模式。溝通真得是蠻難的一件事情,一個好好的溝通,往往不快而終……
? ? ? 其實能靜下來想想他這些話都不是真心話,他非常的愛,我冷靜的時候問他他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我是一個好媽媽。所以他這樣說,我有三種理解,一或許在跟我玩,隨性的。二是覺得某些方面我可能不了解他的需求,違背了他的意愿,讓他感覺不舒服。所以它有這樣的方式來表達?第三呢是因為最近出差比較多,跟他相處時間非常少,他這樣說其實是表達的,給我提意見,引起我的注意。當明白了這些原因,以后嘗試做出A2:
? ? ? 當孩子的這些語言發生時,自己不要往心里面去,不要去看他的語言文字,而要去通過交流和觀察,知道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渴望。如果是在玩耍,我就會說:雖然有一個壞媽媽但是卻有一個好兒子。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往往會會心的一笑;第二種情況的話我覺得我就要傾聽他的心聲知道和尊重他的想法,由他自己來決定自己的生活,這樣自己我只需要去支持他就可以了。這樣的話他就不會覺得他的希望沒需要沒有被看見;第三種情況的話我覺得盡可能要有固定的時間陪在孩子身邊,一些特殊的重要的時刻一定要在,其次的話呢就是提高陪伴的質量在一起的時候呢,陪伴他的質量高一些同時的話,我覺得如果實在不能陪伴左右要通過打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讓我們每天有適度的有一些溝通。這就是我想到了在未來的生活當中去實踐非暴力溝通的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