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特邀了知乎高贊作者言載給大家推薦一本他逢人就會推薦的書,這本書就是來自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
正如言載君所言:“有時我們需要撕掉粉飾的表面,直視人性的復雜,因為只有真正認識其存在,才能更好的接受自己。”
《羅生門》的各種版本在 Kindle 電子書店里隨處可見,我們會發現,收錄在 Kindle Unlimited 的版本就足足有六個,今天言載君給大家推薦的就是林少華的譯本。
《羅生門》: “善”的遙遙無期,“惡”的無可回避?
作者 | 言載
01
提起《羅生門》,多數人腦海的第一反應是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操刀的電影,但其實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密林中》(《竹林中》),只有少許背景細節來自芥川的代表作《羅生門》。
黑導把電影叫做《羅生門》,除了商業原因,我想更是看中了這三個字的引申義——根植于人性的自私與丑惡。
以前,日本京都確實有這么一道門,常傳與神魔相連,后毀于戰亂。在日本傳說中也存在這么一道門,通往生死,堅固無比,門上有許多象征死亡的圖案。
而經芥川龍之介的筆下,“羅生門”三個字更是代表著人間煉獄。
初讀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其遣詞用句精雕細刻,行文間妙筆生輝,對氛圍與細節的刻畫絲絲入扣,讓我一下就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朱漆斑駁的粗大圓柱;
烏鴉渾如播撒的芝麻歷歷在目;
目中所見,盡是已開始塌裂且從裂縫中長出長長雜草的石階上點點泛白的烏鴉糞;
門柱之間,風同暮色一起冷颼颼的穿過……”
像這樣的渲染比比皆是,芥川創造了一掃庸俗氣味的藝術文體,被評價為藝術至上主義者。
當讀完全篇時,發現最令人拍案叫絕的卻非文體,而是其對人性黑暗面的深刻剖析與直白揭露。
02
京都城內災害頻發,衰敗不堪,一個仆人被主人打發出門,走投無路的坐在羅生門下。就在此種絕望而無奈的情況下,做強盜的念頭油然而生。可良心與希望仍然牽制著他。
而后他踏入身后的門樓,上面數具死尸橫躺豎臥,在微弱火光的照探下,他發現一名穿著絲柏樹皮色衣服的瘦矮老太婆正在拔一具女尸的頭發。瞬時仆人憤怒涌上心頭,內心的正義感與對惡行的厭惡感甚至讓他忘掉了寧肯為盜的念頭。
仆人揪住老嫗,抽出腰刀。此時簌簌發抖的老嫗辯解道,她拔這頭發只是想用來做個假發,況且這些死人個個罪有應得,被拔頭發的這個女人生前拿蛇段兒曬干當魚干,賣給禁軍營地。
老嫗認為此女定是被迫營生,出于無奈,所以她相信這個女人也一定能理解她此刻的所做所為。
仆人聽后刀回鞘,有了一絲煩悶與糾結。但,也只是一絲。轉瞬間,他充滿莫名的“勇氣”,毫不猶豫的扒掉老嫗衣服,踹倒她而逃之夭夭。“那好,我剝掉你的衣服!你可不要恨我,若不然我就得餓死!”
只留下張望著黑夜的,赤裸的老嫗。
人性的復雜與渾濁就在仆人的念想變換間,展露的淋漓精致。在私欲面前,善良與正直轉瞬就被撕得粉碎,破敗不堪。
而老嫗與仆人又何嘗不是標榜著利己主義的投機者。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的一則新聞。“小偷盜包后留道歉信,署名向天再借500元的罪人”。小偷只拿了包里的500元,并寫信道歉,說就算包內有千萬也只拿500,急需還賬,還請諒解。
更清奇的是評論,什么雅賊,有文化的賊,字寫的好的賊偷個東西都讓人生不起氣。
偷盜就是偷盜,這是原則性的問題。倘若偷的是一萬元,或是發生在自己身上,評論肯定大相徑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也是人性。
若真急需,500元借不到嗎?而此小偷企圖用道歉來烘托道德的高尚感,麻痹自己,也麻痹看客,掩蔽自己內心萌生的私與惡,與羅生門的仆人何其相似。
文章最后還有一處留白。“外面,唯有黑洞的夜。仆人的去向,自熱無人知曉”
或許,他丟失在了自怨自艾的迷宮;或許,他跌入了私欲的深淵;或許,他已經喪失了人性,踏入了地獄中的羅生門。
03
芥川龍之介才華橫溢并深諳人性之道,《羅生門》只是其優秀作品中的冰山一角,雖是成名作,但只知道這篇文章為免太可惜。
寫出《羅生門》的芥川當時才23歲,還是無名青年一枚。次年發表的《鼻》,受到夏目漱石的大力贊賞,成為其進入文學殿堂的叩門之作。
《鼻》講述了禪智內供有一個長五六寸的鼻子,從上唇垂至下顎,無人不知。夸張到吃飯需要有弟子用木板托起鼻子,否則鼻端必然掉入鐵碗。
內供為此懊惱不已,雖為得道高僧,不應有雜念,但鼻子的畸丑還是刺傷了自尊心。
他想盡辦法使鼻子變短,最后通過一個弟子帶回的秘方——將鼻子泡入熱水,之后讓人踐踏。通過這偏方,鼻子竟奇跡般的變短了。內供高興不已。
而后,周遭的情形反而令內供摸不著頭腦。按理說鼻子現在和普通人并無二異,可眾人的嘲諷與奚落則變本加厲,放肆的笑聲怪模怪樣,讓人唏噓。芥川在文中闡述到這種微妙的心理:
人的內心存在兩種相互矛盾的情感。無疑,沒有人不同情他人的不幸。可是,一旦對方好歹從不幸中掙脫出來,卻因此產生若有所失的悵惘。說的夸張一點,甚至出現一種想使之重新陷入不幸的心理。
在之前,內供位高權重,眾人有敬仰,更有妒忌與酸苦。可內供畸形的鼻子給大眾帶來了心里安慰,雖然他道行高,可是鼻子畸形丑陋啊,吃飯都苦難,還找不到媳婦。所以那時眾人既不食其位高的酸,也不揭其殘缺的短。
可內供的鼻子突然好了,大眾內心的妒欲之火熊熊燃燒,內心極度不平衡,憑什么他脫離了苦海,我們還是飽受生活的多面折磨。
芥川用眾人反常的嘲笑來刻繪容不得他人好的病態心理,十分高明。不思其解的內供痛苦難堪,變得脾氣暴躁,竟出現懊悔之情。
芥川最后又揮下命運之筆,將內供的鼻子變長了回來,內供一種如釋重負的心緒也失而復得,就像鼻子變短時那樣。內供的自尊又丟失了,可他仿佛更高興了,多么諷刺。
大眾的利己主義勝利了。
在《黃金時代》中,陳清揚膚白貌美,盡守貞操,卻被稱為“破鞋”。而在與王二進行“偉大的革命友誼”之后,群眾在糾“破鞋”時,又自動把陳青楊遺忘了。
“那里的人習慣于把一切不是破鞋的說成破鞋,而對真正的破鞋放任自流。”
如今的社會人仍根植著劣根性,難道真只能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只有當事人重新陷入不幸,旁觀者才會收起嘲笑與敵意”嗎?
04
林少華譯版的《羅生門》里收錄了許多芥川黃金時期的短篇佳作。
《地獄變》中,畫師良秀的女兒被綁在檳榔車中活活燒死,場景何其慘烈。
“那被煙嗆得白慘慘的面龐,那隨火亂舞的長飄飄的黑發,那轉瞬化為火焰的美艷艷的櫻花盛裝……尤其每當夜風向下盤旋而煙隨風披靡之時,金星亂墜的紅通通的火焰中便閃現出少女咬著堵嘴物而幾欲掙斷鐵鏈痛苦扭動的慘狀……”
而良秀面對此情此景由萬分苦痛到后來竟油生出一種近乎恍惚狀態的由衷喜悅之情。對藝術的純粹追求甚至超越了親情,超越了道德,簡直癡狂。
還有《礦車》中,人生漫漫長路中的驚喜、無奈與迷失歸途的恐慌;《舞會》表面是一個愛情故事,結合歷史背景卻發現各處暗諷盲目跟隨西方社會的日本……
芥川龍之介的文章常首尾呼應,構思縝密嚴整,還有文章末尾恰當的留白,都讓人為之驚嘆。篇幅雖短,寓意之深,特別是對人性的挖掘,自卑與自尊、虛偽與做作、軟弱與懶惰、貪婪與欲望……是典型的悲觀主義,并帶有濃烈的厭世情緒。
在1927年7月24日,天尚未明,芥川在他田端的臥室里服下致死量的巴比妥自殺。枕邊放著圣經。
很不幸,可能正是因為芥川對人性的剖析過于深刻,捕捉過于敏感,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日本近現代文壇就這樣隕落的一顆光芒正勁的奇星。
雖些許偏激,但正因為芥川傾盡生命的刻畫,才讓人感受到現實的殘酷和人性本質的復雜,讓我們更透徹,更努力的活著。
最后,我從芥川的《侏儒警語》里摘抄了十個片段(部分),來感受一下絕世鬼才思維的軌跡。
①我是身穿五彩衣、獻筋斗戲的侏儒,唯以享受太平為樂的侏儒,敬祈滿足我的心愿:
不要使我窮得粒米皆無,不要讓我富得熊掌食厭。不要讓采桑農婦都對我嗤之以鼻,不要使后宮佳麗亦對我秋波頻傳。不要讓我愚昧的麥菽不分,不要使我聰明得明察云天……
我是醉春日之酒誦金縷之歌的侏儒,唯求日日如此天天這般。——侏儒警語
②結婚對于調節性欲是有效的,卻不足以調節愛情。——結婚
③一群藝術家居住在幻滅的世界里。他們不相信愛,不相信所謂良心,只是像古之苦行僧那樣以虛無的沙漠為家。這點固然有些悲哀,然而美麗的海市蜃樓卻是僅僅出現在沙漠上空的。
對一切人事感到幻滅的他們對藝術則仍心馳神往。只要一提起藝術,他們眼前便出現常人所不知曉的金色夢幻。其實他們也不是沒擁有過幸福的瞬間。——幻滅的藝術家
④人生近乎嚴重缺頁的書。很難稱其為一部,卻僅此一部。——人生
⑤為使人生幸福,必須熱愛日常瑣事。云的光彩、竹的搖曳、雀群的鳴聲、行人的臉孔……需從所有日常瑣事中體味無上的甘露。問題是,為使人生幸福,熱愛瑣事之人又必為瑣事所苦。為了微妙地享樂,我們又必須微妙地受苦。——瑣事
⑥忍讓是浪漫的卑躬屈膝。——忍讓
⑦我不幸懂得:有時只有借助謊言才能訴說真實。——虛偽
⑧為博取言行一致的美名,須首先善于自我辯護。——言行一致
⑨遺傳、境遇、偶然—主宰我們命運的不外乎此三者。——命運
⑩意欲作文而又為自身羞愧乃是一種罪惡。為自身羞愧的心田上不可能生出任何創作性的嫩芽。——作家
- END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動動手指關注我們。如果你特別喜歡這篇文章,請動動手指分享給你的朋友。
???拾書小記平臺長期致力于傳播數字閱讀綜合解決方案、打造積極向上的趣味活動以及分享個人成長的 Tips。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優質書單書評、高效技能分享、 Kindle 在內的主流電子閱讀器的原創技巧分享、測評以及你想象不到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