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三爺青年時候就帥,人又聰慧,經常遲到依然樣樣成績都是第一名,用現在的話說妥妥的學霸加校草。我童年的記憶里,趙三爺和候鳥是反起的。一到農歷十月底他就帶起他幾百桶蜂子回來了,春暖花開的時節,他又帶著他幾百桶蜂子去追花了。每一年和他重逢都是一個從陌生到熟悉,從害怕到喜歡的周而復始的過程。也正因為此,年少的我都是獨立強悍的,遠在天邊的爸爸,沒有兄弟姐妹可以扎起的獨生子女,凡事都得靠自己。雖然每年在我身邊的日子不多,趙三爺對我影響是巨大的。
他好學。我的啟蒙讀本就是家里的一本《宋詩一百首》,現在老家還有一套若干年前他在青海一個供銷社花0.8元買的康熙字典和三國志。趙三爺早年還喜歡寫點古體詩。某年,因為我放學不回家做作業跑到隔壁同學家打乒乓球,他撇了一根木槿花枝條趕到同學家打我(幸虧我機靈,躲開了)。回到家還不忘在我家灶房的石灰墻上用huter寫一首五言絕句的《木槿花》,具體內容記不到了只是記得贊美木槿花又可以做籬笆還能夠教書育人。可惜他老人家當年一時得意忘形把“木”字寫成“術”字,因為是石灰白墻,摳不下來又擦不掉,暗地里被我嘲笑了好多年。我當年數學得了100分要家長簽字,我興奮的不得了,結果他在卷子上寫了句:恍兮惑兮又一年。害得我在交卷子的時候臉紅多久,從此以后再不想他看我的卷子。
他感恩。初一那年,家里遭火災,只剩下半邊屋子,姑婆給我們二十元錢救濟,趙三爺把這件事作為我家的教育素材使用了若干年,經常在我耳邊叨叨:你們姑婆家頭那么困難還給我們二十元錢,這是他們一家人從牙齒縫縫里擠出來的錢,這輩子你一定要記到你姑婆的恩情哈。然后現在這個素材再一次被運用到滿姐的教育庫里面作為我們家家風傳承故事之一。
他孝順。年少時仗義疏財,朋友多,但個性獨立倔強。對朋友親人從不計較,朋友有事從來都挺在前面,對家中姊妹也有擔當。最難的是對父母長輩孝順至極。奶奶年邁時患老年癡呆,他們兄妹四人輪流照顧,五年間從未有過一絲怨言,就連母親她們三妯娌也沒有在照顧奶奶的事上有過嫌隙,這在鄉下非常難得。奶奶生命的最后一年,全吃流食,父親兄妹四人每天輪流親自喂食,一如當年奶奶喂他們一樣盡心盡力。一個有好家風的家就是有那個人在家里言傳身教給你什么是孝,什么是人品,什么是好家風。從兩歲那年起滿就會早早的從壓歲錢里面抽出她要給祖祖爺爺婆婆的壓歲錢。
他含蓄。他們那代人都含蓄,有事都自己扛,有話也是憋在心底下,從來不說。他們也曾想過再生個孩子。可惜各種緣由沒有成功。算命的說是我命太硬,要把弟弟妹妹踩死。后來我就成了那個年代少有的農村的獨生子女。從小到大的我一直是不受待見的,長的不好看還懶又嘴嚼,記憶中和他連挽手的動作都不曾有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他是不喜歡我的,無論我如何拼命努力,都是沒法達到他希望的高度的。我和他的關系一直都是拘謹的,見到他,我會小小的緊張。到記憶中也有他愛我的證據。初中時一年暑假,他在凌晨三點敲門回家,光著膀子,一臉疲憊,背上背著一口袋新鮮的水蜜桃和那時候我從來沒有吃過的李子。后來才知道他從早晨七點出發沿途搭車一路從大山深處坐了一整天的車,到都江堰時已經凌晨一點過,他一個人走了三十多里的路回家,袋子里近百斤的水果一個都沒有壞。懷撲滿時在家臥床休息,平時在家懶的不扶掃帚的他急急趕來照顧我,每天給我做飯,陪我到醫院打針,還要幫我打掃屋子,劉三娘都說他咋個一哈子就變勤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