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叫“冬節”
是古人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
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
人們在這一天祭祖,彼此賀冬
所以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漲知識——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二個節氣。
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陽氣始至。
古人形容冬至: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
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是“數九寒天”的開始之日,
從冬至這天起,就開始“進九”,
天氣將越來越寒冷。
北方人過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
孩子們說:小學最后一個冬至,我們包餃子吧?
老師:滿足大家的愿望!
教室里沸騰一片……
準備工作做起——
通知:明天上午我們要包餃子了,冬至安耳朵啦!早上起來,請把你的手用香皂洗兩遍,再用水沖干凈,為包餃子做好準備。每位同學按照各組分配的任務,帶著和好的面、餃子餡、包餃子下餃子的一切工具,碗和筷子等,上午上學時就把東西帶到學校。凡是帶工具的同學一定要注意安全!
安全時刻記心中!尤其是過節時!
張靜依小組包餃子分配情況:
牛小溪,搟面杖。
胡靜怡,鍋板,辣椒。
趙鑫,插板。
陳思彤按板。
余晨誠,面粉。
馬鑫珂,刀。常冰瑤,鍋板。
汪睿涵按板兒,面杖范文燦,面杖。
常藝洋,碗筷。張靜依醋,搟面杖案板,刀。
王彤宇,鍋板
(每個人都帶勺子,碗,筷子,面)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 ? 時間一到,同學們開始自力更生,豐衣足食!
? ? 快來圍觀,每個孩子竟然心靈手巧,做事自如!
我們的大廚負責煮餃子!
排隊有序盛餃子!自己的勞動成果,品在口中,香在心里!
意猶未盡……還想吃點冬至面,自己搟面條!繼續包餃子,吃了一個中午,不想回家!好吧,嬌慣你們一次!
漲知識時刻到了——
《河南民俗研究》記載: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
相傳東漢時,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人、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恰逢冬至節氣,大雪紛飛,異常寒冷。
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分發給人們吃。
鄉親們服食后耳朵真的好了。此后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由此形成“捏凍耳朵”之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俗稱“扁食”和“燙面餃”。
據傳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并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之說。
漲知識~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漲知識: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