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起來,我周圍的在日中國人,一般都會三國語言,中文,日文,英文。
中文,就不用說了,母語嘛。日文,你都在人家日本國土上了,不會說日文你怎么學習怎么打工,怎么去上班呢。
至于英文,在東京哪都能碰到外國人,考學找工作英文都有硬性規定,樂天更是標榜公司內部都要講英文,托業沒有800,連報考的資格也沒有。就算偶爾出去玩玩參加個課外活動,說不定還會碰到不會日語的外國人,活動結束回家,你不會來幾句,電車上就等著大眼瞪小眼,要不就只能裝睡。
基于語言的迫切性,以及中國人的好勝心,熟練掌握這三門語言,那真是刻不容緩,下得功夫也格外的深。
以至于很多日本人都以為,只要是在日本的中國人那都是會講3國語言的,就連我們早大的老師,也會在畢業典禮上調侃中國留學生,哎呀呀,你們會三國語言真了不起。
可事實上,要流利掌握三門語言,如果不是語言天賦異常,哪有那么容易。借用當時Dz同學的一句話,“結果,三門語言最后哪個都沒學好。”
這點,我是深有體會對的。因為從小不是什么多語環境,英語日語的學習還是初中大學以后才開始學,再加之,還是發不好前鼻音后鼻音的弗蘭人,如果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已經很不容易了,更別說再來其他語言的干擾。
而關鍵的是,語言還不像學其他技能。比如你學了個自行車,學了個游泳,你一年不騎車不游泳,再過幾年,還是一樣輕車熟路。
而語言就不同了,你若不天天跟他熱臉貼冷屁股,你是溫暖不了他那顆高冷的心的。
一天不學,就要生疏。再過半月,它賴在嗓子眼硬帶不出來。再過半載,你熱情擁抱,它丟你一眼,欸?您哪位啊!
2
語言這么高冷,本就要天天跟她耳鬢廝磨,你若再加一門外語,那必然跟坐蹺蹺板一樣,安撫了這個,就冷落了那個,更慘的是,最后你那母語也被侵蝕得體無完膚,面目全非。
說得通俗點,就是,搞好了日文,英文下降,英文上來了,日語退后,最后好不容易英文日文都見成效了,你發現你中文已經沒法聽了。
還記得,上次跟中國朋友聊天,3個人竟然想不出舊金山的中文說法,英文日文你都準確無誤說出來了,竟然把中文給忘了,情何以堪。
而更坑爹的是,日文的漢字還跟中文一樣,跟朋友聊著聊著,一不小心就變成日式中文了。
比如,最近怎樣啊?還元氣嗎?外食多嗎?有時間還是要自炊啊,畢竟健康嘛。你大變的時候,可以找我聊聊啊?
一場話談下來,懂日文的還好,不會日文的那就真是一頭霧水啊 。什么?大便(大變)?大便的時候要跟你聊一聊?你是腦子有病吧。
日文影響中文,中文也一個樣。把中文單詞鑲嵌在日文假名里,那也是我們常搞的把戲,比如微信的那個“超級牛逼”“とても牛逼です”,估計學日文的朋友都會心照不宣的存上一把,收到信息的人呢也不由自主會心一笑。
說起來,中日兩國外交關系沒見這么水乳交融,兩國的語言倒是相”腐“相成,情意綿綿,你儂我儂。
3
為了補中文,這一年,我看了不少中文書,而寫簡書,目的也在于此,不讓中文水平下降得太厲害。
可有人說了,最好的方式不是光看書寫作就能解決的,關鍵說的時候要語言環境一致,比如說中文就全篇說中文,說英文就不要蹦日文出來。
而像我們這種會點英文日文的半吊子的國際化人才,在語言的管控能力又很差,特別是又知道對方都能理解的話,夾帶外語聊天時就更加有恃無恐了。
比如,英文不知怎么講了,直接找日語來代替,說日語有單詞卡住說不下去了,趕緊找英文單詞來充數。結果呢,一段話下來,各種語言都有,卻支離破碎,四不像。
很多人說聽到對方講中文還喜歡裝逼爆英文,就特別惱火,想揍他一頓。說起來,也許他并不是真的要裝逼,他只是確實腦袋轉換不過來而已。
一來他們語言環境已成這樣,大家都不知道中文該怎么說。二來又覺得無傷大雅,反正對方能懂,就換英文了。然后,等碰到的人并不懂英文時,他們自己已經無法轉換過來了。
別問我為什么知道那么清楚,你以為我會告訴你這是我一路血淋淋走下來的多么痛的領悟嗎?
所以,為了保持輸出的一致性,我給自己立下了個規矩。就是,講中文不夾英文日文,講英文不說日語,不懂的單詞用同語種其他單詞代替,而不是找其他語種代替。
說起來這一年多的努力,中文水平是回來一點點了,但可怕的是,日文英文又爛成一坨便了。
哎,學語言也真的很大變啊!!!
對了,此“大変”非彼“大便”,意即,太費勁,真夠受的。
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