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孔子家語
據說過去私塾教授小朋友要認識的第一個字就是“孝”。
中國文化傳統非常推崇“孝”。而民間談到孝順,最常被提起的典籍便是二十四孝。在這些感天動地的故事中,很有些令人不寒而栗的部分,比如郭巨埋兒奉母。
這個故事有幾個不同版本,大意都差不多:晉代的郭巨,本來家里還算有錢,在他父親死后,他把大多數財產都給了弟弟,家境就逐漸變得貧寒起來。郭家有個不到三歲的幼子(也有說是嬰兒),郭巨的老母親非常疼愛,常常省下自己的食物給孫子吃。郭巨跟妻子說,這樣不行啊,有違孝道。咱們得把兒子埋了,好專心奉養母親。于是就在后院樹下挖坑。
為了專心孝敬父母,竟然要把年幼的兒子活埋……實在太嚇人了。春秋時期,有次宋被楚圍城,城中百姓“易子而食”,這樣的慘劇活生生的出現,也跟這種極端的孝順思想有關。
三綱五常發展到殺妻食子還理所當然的地步,當然必須要被粉碎。也是由于有這種思想的存在,甚至導致不少現代人看到“孝”字就退避三尺,難怪會有“父母皆禍害”這樣的小組出現。
那么,盡孝到底應不應該?應該的話,怎么做才合適?其實,在還沒有被各種迂腐的思想侵襲的上古時代,早有圣賢給我們做了榜樣。
虞舜,名重華意雙瞳,據說是因為天生有兩個瞳孔
。黃帝的第八世孫,是帝顓頊之子窮蟬的直系后人。不過從窮蟬開始直到舜這一支就一直都是平民。
舜本身是一位孝子。而對于五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尚書》中說舜“慎徽”,明確地說明了舜帝對禮法忠孝恭謹慎重的態度。不過他推崇和身體力行地盡孝的方式卻充滿了生活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舜的父親叫瞽叟,瞽的意思是瞎眼,叟就是老頭。于是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瞎眼的老頭。這里很有意思,不曉得這名字是說他眼盲還是心盲,不過從后續的記載來看,這多半是史官在罵他瞎了眼。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舜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史記·五帝本紀
舜生母去世很早。父親續弦給他娶了個后媽,后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太史公說,舜的父親瞽叟頑劣愚蠢,繼母刁蠻跋扈,弟弟桀驁不馴。而父親大概是被續弦的妻子迷得神魂顛倒,跟老婆和小兒子三個人串通一氣,處心積慮地要除掉舜這個眼中釘。
繼母等人的陰謀,沒能在聰明的舜身上得逞。同時,在防范家人陰謀的同時,舜仍然克盡孝道,把爹媽伺候得妥妥貼貼,對兄弟也是和顏悅色。他的方針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需要我,呼之即來,想殺我,沒門。
這不光需要有強大的內心,還得有非凡的手段。《審死官》中,包龍星的父親告訴不成器的兒子,做貪官要奸,做清官要比貪官更奸,就是這個道理。舜的這種行事作風和能力,被四岳推崇,并打動了帝堯,以兩個女兒為賭注來測試他是否有經略天下的能力。
《五帝本紀》中,記載了瞽叟等人數次陰謀殺害虞舜。
其中一次,是火燒谷倉。
這谷倉哪里來的呢?上一篇在講帝堯考驗舜時,先嫁給他兩個女兒,舜把兩位妻子調教得恪守婦道、孝道,雖然出身矜貴,對待鄰里也是平易近人,當然這跟堯對女兒的教育也有莫大關系。然后帝堯安排舜在歷山耕作,歷山的居民便相互謙讓,不因田地糾紛而沖突。舜到雷澤古大澤名,中華文化中具有神圣地位
漁獵,漁獵的人也是互謙互讓不再因居所之爭反目;在黃河河濱制陶,這一帶出產的陶器就都質量上乘,無偷工減料。
總之,只要舜在,民風就會隨之高尚起來,如果他做生意,就會帶動所在的整個市場欣欣向榮健康發展。舜工作生活的地方,一年就會陸陸續續有新的居民入住,形成村落,兩三年后甚至會具有小城市的規模。甚至還有有傳說,舜在勞作時,山里的飛鳥走獸都會來幫他犁地、除草。在帝堯眼里,舜的這些表現已經初步展示了他的賢能。于是賜給他各種華美的衣物用品,上等的樂器,還給了他谷倉,牛羊等等諸多賞賜,然后打算做進一步考察。
放在我們普通家庭,做父親的,顯然會因為有這樣的兒子而驕傲。可是舜的奇葩父親和家人,卻妒火中燒,更加想殺了他然后霸占他的財產,還有女人。
舜在拿到賞賜之后,按他的行事風格,應該也是拿來孝敬父母,跟弟弟共享的。不過這些人并不滿足,有了這些后,他們反而更加想獨占這些財產。于是某天,瞽叟打發兒子修葺谷倉。等舜爬上去后,瞽叟就撤了梯子,在下面縱火。
不知道上古時代的谷倉具體是什么樣子,不過去過農村的人都知道,我國農村傳統上的谷倉,大體是圓柱形,上層是個倒圓錐,土木結構,內部存放干草、糧食,屋頂以厚厚的茅草覆蓋。首先,在谷倉頂上,沒有梯子之類的工具是很難下來的,然后,這東西極易燃燒。因為是天子所賜,這個谷倉規模應該不小,高度不會低,也更好燒。
所以瞽叟是打好算盤要燒死兒子的。結果,舜拿著兩只斗笠穿在胳膊上當作翅膀,就那么呼扇著跳下來,安然無恙,還沒等父親和弟弟反應過來,就逃得無影無蹤。這一手,雖然沒有伊卡洛斯那么帥,但是顯然效果也不錯。
放火不成,瞽叟與象母子改變了策略,打算活埋。就找個借口,召舜回來打井。
對于父母的需要,舜仍然是召之即來,二話不說就動手。這次,瞽叟跟象等舜挖得深了,就開始往井中填土要把舜堵死在井里。他們想,上天難不倒你,入地你總躲不掉吧。
一伙人認定這次舜必死無疑,父子兒子美滋滋地開始分財產。象說這主意是我出的,我來分,大哥娶了堯的兩個女兒,歸我,那張高級古琴也歸我,其他財產牛羊稻谷,孝敬父親母親大人。這么看起來,象好像也是個孝子。于是,象跑去舜的居所,大大咧咧往堂上一座,架上舜的琴,邊彈邊唱,樂不可支。
忽然舜不知道從哪突然冒出來了。舜這次沒有躲起來,大概是擔心家里兩位如花似玉的妻子被弟弟欺負。所以在事發后立刻就回到家里。原來,舜剛剛下井,就在井壁挖了一條通道,到瞽叟和象落井下石時,就從旁邊的通道跑掉了。
象就如見了鬼一樣,慌亂中忙說,大哥啊,我好想你,以為你死了,現在正悲痛難忍,睹物思人,彈琴解郁。舜也不揭穿,仍然很淡然,說:“真是好兄弟啊”。然后跟沒事兒似的,一如既往侍奉父母,兄友弟恭。
可以看到,舜對待家人,一直都是全力幫助,盡其所能,只要父親有需要,就總是能找到他。但是另一方面,舜對危險的嗅覺也十分敏感,總是能預知親人的不軌圖謀,雖然召之即來,但是來了之后,都給自己留下了退路,沒人上房還要拿倆斗笠,也沒人打井一開始就先在旁邊挖個逃生通道吧。在做好防范措施后,敢不忘孝心,屢蹈險地。
于是在這幾件事后,堯就正式安排舜進入政壇,全方位考察和培養這位未來的接班人。
孝子無懼,善心不愚。
《孔子家語》中記載,曾子名參(cān),字子輿。孔子高徒。
干農活兒時誤傷了作物的根莖,父親抄起大棒就打。曾子不躲不閃,直到被打昏在地里,很久后才蘇醒。曾子“欣然而起”,跟父親說:“父親打得好,教訓的是!”。然后回到屋里,操琴唱歌,以便父親聽到后知道自己身體無礙。
孔子知道此事后大怒,宣稱不再見他。曾子認為自己盡孝無罪,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昔日虞舜至孝,任何時候父母需要時總在身側,但當父親想殺他時卻找他不到。小小的責打自然該恭敬承受,大棒來了就得逃走。這樣既能成全孝道,又避免父親犯下殺子的罪名。現在你父親大棒打來險些打死你,萬一真把你打死了,你就是陷父親于不義,乃是大大的不孝。
曾子恍然大悟,登門向夫子請罪。
讀過一些儒家著作之后發現,孔老夫子其實一點都不迂腐。他實際上是個愛生活,愛吃肉,愛和平的理想主義者。之所以我們會認為儒家是迂腐的代名詞,實在是后世的腐儒敗壞了老先生真正的思想。
親慈子孝,中國人對家庭的憧憬,莫過于此。慈、孝相輔相成,既不能對子女溺愛,也不要對父母愚孝。上古的先人,早已給我們留下樣板。但是迂腐的文人或別有用心者,卻把孝行極端化到恐怖的境地。要如何去做,我們應該有辯證的判斷,而不是全盤接受或全盤否定。
面對數千年積累的傳統文化,是把它當作寶庫還是垃圾堆,全在我們自己。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后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附言
《二十四孝》第一個故事“孝感動天”,講的就是虞舜的故事。所以我這篇其實不是讀史,是在讀孝么?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這個時代,像我一樣常年在外,對父母無法隨侍在側的人,也只好拿這句話聊以自慰吧。
參考
- 史記·五帝本紀
- 尚書·舜典
- 孔子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