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什么還要讀詩?
讀詩,是文化修養的一種標配;讀詩,使心靈不死。在東京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奧運健兒解說員都會用一句詩來去給予最恰當的評價。詩的魅力,詩的靈魂。詩的痕跡和歲月一起,經久不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古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獨特的魅力,它是一個天然的“富礦”,蘊藏著中國人的精神價值,體現著中國人的風骨和品味,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今天,為什么還要讀詩呢?讀詩的能力,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實用性”不強。但是,這種看不見的東西,作用往往很大。
通過讀詩,可以了解中國的歷史人物、成語故事、文學常識、風土人情等,讀詩可增長知識。因為,這些知識,很多都與詩詞有關。古代詩人,多以寫實為主,貼近人們生活,反映了當時民眾的生活現狀和思想動態。如《唐詩三百首》我至今尚且記得在小學讀過的這些詩,將會一生受益。
詩詞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底色,不僅能提升個人魅力,更能凈化心靈。“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質源于詩詞。
生活中,人生不如意,告別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多讀詩。在這個浮躁的世界里,通過讀詩,忘卻煩惱,讓自己安靜下來,給自己減減壓,找回繼續前行的動力,達到精神和現實的契合,培養我們的氣質,提高我們的修養。認認真真過好日子,把平凡的生活過成詩,就讀懂了生活,讀懂人生,有詩和遠方的日子是幸福的日子。
當我們帶著孩子,去沙漠里看落日余暉,只會感嘆真美,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你可以教孩子吟誦那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讀詩增強表達能力。
當我們帶著孩子,到幽靜的山莊住宿,只會感嘆真美,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你可以教孩子吟誦那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書、畫是三種常見的表達形式,詩無疑是最精華的存在,是先輩們智慧思想的結晶,更是歷史存在的。
很多人都在講:“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因為讀詩的過程,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我們讀懂了詩,有了詩心,就可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讀詩,提高審美能力。
每一首詩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每一段人生的背后,都是一首詩。堅持讀詩,是一個人最有價值的精神投資。
更多的是關于的思考,以及我現在生活的思考,會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會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讀詩,讓心靈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