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你,看見我
? ? ? ? ? ? ? ? ?——記第一次參加P.E.T工作坊
? ? ? ?深秋的一個早上,微風有點涼,我行走在青島的小巷里,手里拿著手機導航,不停地看著時間,從家里出來坐大巴車還黑著天,到現在猛然間抬頭看到耀眼的光,我心中絲絲的不安,點點的小激動似乎都變成了滿滿的期待。走進暖心,見到基本到齊的學員,還有講師,心中告訴自己我來了,終于來了,這是得償所愿也是夢寐以求。
? ? ? ?初識P.E.T是因為彭彭老師的推薦書單里有這么本書,叫做《P.E.T父母效能訓練》,買書的時間定格在2016年3月5日,但是在看到這本書第2章時,我就進行不下去了,因為那時心里非常困惑,行為窗口分為可接納行為和不可接納行為,可是不是說要無條件接納嗎,是不是就是孩子所有的行為都要接納呢?我當時糾結不已,再后來接觸了《正面管教》這本書,也被這本書及一系列的理論吸引,P.E.T就此擱置了。直到一位好友在群里要組織讀書會,我才重新拿起這本《P.E.T父母效能訓練》讀起來,在參加工作坊前剛好讀完。在讀這本書時,有共鳴有困惑有不解還有思考,邊讀邊實踐中才發現,更多的是沮喪,突然間面對孩子我不知道怎么開口了,感覺自己滿嘴都在“飛沙走石”,苦惱迷茫中我知道了有P.E.T工作坊,所以毅然決然的來尋求自己心中的答案。
? ? ? ?在我回顧整理三天的學習內容時,腦子里印滿了兩位講師的身影,一位是葉月幽,長裙飄飄仙氣十足,一位是小脆,看起來確實干練干脆,人如其名。葉老師是上午場,主要是理論知識涵蓋較多,小脆老師是下午場,帶案例實操部分多一些。最開始葉老師做了自我介紹,講了她的心路歷程,她說一路走來,也曾有過學了P.E.T特別著急在實踐中運用的時候,但后來慢慢才意識到活出P.E.T的狀態比運用這一技巧更重要。而小脆老師自我介紹中說,她愿意做個工具,陪伴著新手父母度過最艱難的時候,愿意在父母們有困難有疑惑時給與幫助和陪伴。當聽見他們這樣的開場白時,我就知道這注定是一次美好的遇見。張愛玲曾這樣說到遇見,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我想這就是緣分,是注定于冥冥之中的,而預料之外的是這次遇見后我覺得我的人生將就此不同。在這樣深秋的時節,遇見P.E.T工作坊,遇見兩位講師,注定邂逅一場春暖花開。
? ? ? ?遇見你,讓我對理論知識有了更系統的梳理。雖然參加工作坊前已經看完了書,但總感覺缺點什么,原來是系統和框架。這次工作坊讓我清晰地明確了行為四角形的運用,遇到事情時知道按照這樣一個框架去找相應的解決辦法。一條接納線將行為窗口劃分為可接納行為和不可接納行為兩個部分,當孩子擁有問題時需要用輔助技巧,當雙方都處在無問題區時運用關系技巧,當在接納線的下方時,如果父母處在問題區則用面質技巧,雙方處在問題區時則運用解決沖突技巧。講師從行為入手,讓我們清晰的看到用行為窗口看待世界,打破了固有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而行為是不夾雜著我們的主觀評判,只是客觀中立發生的事實。這也解答了之前的困惑“你能只接納孩子這個人,而不接納他的行為嗎”,以前受一些文章和理念的影響,這樣的觀點似乎很多家長都接受,當時我也覺得很好啊,當我不能接受孩子的行為時,我說你不可以這樣那樣,但是媽媽愛你。我覺得這樣我就可以運用我的權威去禁止他做些我不接納的行為,我拒絕孩子對他下達命令,不忘后面在加上一句媽媽愛你,但是你不能做。試想一下你要怎樣讓孩子明白我接受你這個人,但是我不能接受你的行為呢?孩子本身和行為之間很難劃清界限。另一個知識點的梳理就是傾聽。傾聽貫穿于溝通的始終,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對于怎樣做好傾聽,實踐起來相當的困難。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何為傾聽,怎樣去傾聽,兩位講師非常用心。我們先后通過蒙眼聽鼓聲和被別人攙扶行走的互動,來體驗理解傾聽的感受。傾聽不是自說自話,而是一種跟隨。不是控制不是急于給辦法,而是跟隨著表達者的感受去同理,去接納,去真誠的幫助他。同樣我們在角色扮演中“淋漓盡致”地運用了那“十二塊絆腳石”對一個學員進行了傾聽,當那個學員談他的感受時,我們才知道這“絆腳石”的功力真不是蓋的。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平時孩子處在問題區時,我是怎樣給他建議,對其說教,不斷追問,實在沒辦法就轉移注意力的這些方式,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的。我也弄明白了為什么說這些幫助回應會成為絆腳石。當天下課后我們仍在為怎樣做到積極傾聽而苦惱,因為通常,對于他人的積極傾聽我們難以進行下去。當對一個學員進行“P”的時候,說出事實和感受后,如果對方說“恩,是的”我們就真的無所適從了。到后來第二天我們才知道原來積極傾聽的難點在于我們通常很難對對方感同身受,說不準對方的那個“點”,為什么對感受的體驗這么難,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很多就是“麻木”的。我們對自己缺乏內在的連接,沒有對自己的感受進行覺察,當然對對方的感受就感受不到嘍。葉老師教給了我們怎樣畫冰山來覺察自身,我也認為這真是個非常好的方法。只有慢慢的了解明白了自身的感受,才能對別人感同身受,也才能更加的做好傾聽。傾聽當中要做到不帶目的,不預設,完全跟著對方的節奏走,才能真正走到對方的心里,而對方的情感也才能真實的流淌出來。
? ? ? ? 遇見你,讓我的心被那幾個點深深的觸動。第一個“點”是關于貼標簽這一問題,以前我也知道貼標簽是非常不好的一種行為,但是卻沒思考過究竟哪里不好。我一直努力地克制自己不要給孩子去貼標簽,尤其是那種我認為是很惡劣的標簽。但只要你細細想來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這樣的行為。我們善于把那些乖巧可愛的孩子貼上“懂事”的標簽,更善于把調皮搗蛋的孩子貼上“小皮孩”的標簽,更有甚者會給一些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孩子很多時候的認知來源于父母的認知,也許你認為他是什么樣的人他就真變成那個樣子,當然也有人會認為那我就貼好的標簽給孩子吧,可是好的標簽可能會變成一種枷鎖一種束縛,孩子會把自己的需求藏起來而努力迎合你這個“好的標簽”,這樣下去的后果是他不斷犧牲自我需求,重復這樣的行為來滿足你對他好的標簽的評價。當老師講到這時,我想到了自己,我從小到大一直是父母、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學習成績優秀沒有不良嗜好,我也一直為這個“好名聲”勤奮了好多年,我不敢說我要出去和同學玩,不敢說我要怎么樣,因為我覺得好學生就得乖乖地去學習,提一些無關于學習的要求都是不對的。這些年我也沒覺得有什么,但當老師提到這個點時,我還是被觸動了,覺得這些年讓自己很累,累在這些“好的標簽”上。第二個“點”是關于父母的三個神話中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應該一致,兩人結成統一戰線。我一直覺得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夫妻兩個人必須保持一致,所以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我們的矛盾也不斷,我一直逼迫著老公按照我的方式去對待孩子,我認為我的教育就是對的,而他的就是不好的,包括對孩子的體罰我非常的憎惡。當老師說有的媽媽甚至把育兒書的某幾頁折上,強迫老公看完,然后還是發表讀后感,我心里想這不就說的我嗎,在我推薦育兒書無果的情況下,我常以各種方式強硬推銷自己的育兒理念。那天結束課程后,我給孩兒他爹發了條信息向他誠懇的承認了錯誤,其實在育兒的方式方法上,父親有他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母親也有自己的選擇,不一定要相同就是好。對于孩子真正的好就是讓他看到父母真實的樣子,看到父母是怎樣處理這種差異這種分歧的,等將來他才會更好的處理類似的問題。第三個“點”就是溝通層次的問題。老師說不在同一層次上,很難進行溝通的。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有的一進家門就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有的也就是對父母簡單的打聲招呼呢,原來我們沒有和孩子在同一溝通層次上。親子的溝通不暢也不是一兩天形成的,當孩子把他的需求清楚的告訴你的時候,你沒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很可能下次孩子再和你溝通的時候他就會說他的感受了,可是感受你也沒有感受到,那么下下次他可能就會和你談他的想法,再以后就是越來越往外的溝通層次,最后只剩下打招呼。所以當看到很多父母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一籌莫展,都在說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時,有可能是因為你的溝通方式導致你們再也沒有辦法好好的溝通了。其實當我們細心的去發現孩子和我們的對話中,你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PET的高手,他們與我們的溝通往往都是直接說出他們的需求,也就是說曾經的我們也是PET的高手,只是隨著慢慢長大,我們可能不被看見或者不被理解,不當的溝通方式導致我們把自己包裹起來,再難以以那樣的方式溝通了。
? ? ? ?遇見你,讓我面對自己,見到自己。在工作坊中的第一次發言是我們在一大堆圖片中選取三張,說說為什么選它們有什么的感受。當時我選了一張小孩的,一張鮮花的,還有一張小房子的。通過選這幾張圖片,我仿佛看到了這些年我的變化,看到了家對于我的重要,還有孩子,當看到那張小孩的圖片我就想起了兒子小時候的樣子,我也更認清了自己的很多變化都來源于我成為了一個母親,兒子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讓我的生命更加完整,也讓我的生命更加豐盈。在工作坊的演練中,對于傾聽我總是做不好,總想如果換做自己會怎么辦,總是急于表達,我發現原來是我和自己的內在無法連接,所以一直不安于當下的每個狀態。在講解“第三法”時首要的就是明確雙方的需求,但是我卻找不到需求是什么。我越來越發現我回答不了很多問題比如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自我的認知是什么,自我價值感在哪里?在角色扮演中,我總是扮不了“熊孩子”的角色,總是被父母三下五除二的搞定了,原來這就是生活中的那個我,這么多年來我乖慣了,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中,所以我的很多需求是被壓抑的。我想我不是沒有需求的,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需求一直是被自己拒絕的,不敢表露的。我想我也不是一直順風順水的,可能在我長大的過程中,很多不好的感受被我屏蔽了。我慢慢發現,我越來越想找到那個迷失了很多年,真實的自己了。也想好好的照顧自己那個內在的小孩,那個被忽視了好多年的小孩。也許這需要我在未來的路上不斷地修行,才能認清自己,看到自己,覺知自己,好好照顧自己。把自己內在的杯子裝滿愛,才能讓這些愛去流淌,去滋潤他人。葉老師說,畫冰山是個非常好的發現自己內在感受的方法,她說她畫了三四年,最開始的時候每天兩座冰山圖,我非常敬佩她的毅力,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地努力的做下去。勇于面對自己,看見自己。
? ? ? ?遇見你,讓我期待遇見更好的自己。自從參加工作坊回來,生活中便多了PET的影子。和孩子和家人的交流中,我試著用P.E.T的方式去溝通。當我發現日常中兒子的很多話就是在發我信息,當我發現兒子的方式真的很“P”時,我欣慰我知道怎樣去保護他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我也知道怎樣做我們的親子關系會一直這樣美好下去。當我發覺自己“P”的有點過火,用力傾聽過度時,我也懊惱不已。當我無法忍受孩兒他爹和孩子的對話不斷扔石頭時,我內心抓狂萬分。但是慢慢地,我終于覺察到為什么兩位講師說活出PET的狀態,“關系大于教育”這些話的真諦是什么,PET是溝通技巧但并不是說所有的話都是套用公式來說,并不是說套用了公式我就說對了,就像我同學說的那樣它不是一把尺,不是唯一的答案。對于我們以前的種種我們不需要內疚,只需要自省不疚,因為每個當下,你已做到當時你的最好。正因為有了孩子,我接觸到了無條件養育,接觸到了PET,無條件的愛與純真無傷害的溝通模式,讓我看見了自己。當你期望別人改變時,不如先讓自己改變,學會向內看調整自我,比什么樣的技巧都重要。感恩孩子,是他讓我有這樣美好的遇見。老師說你們來學PET,為了什么,我在心里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也許開始是為了改善親子關系,但到后來才發現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更好的成長,為了更好的看見自己,我才來的。
? ? ? ?生命是一趟不斷前行的旅程,孩子是屬于明日世界,而我們的世界注定會成為過去。我感恩那個從我而來,而非為我而來的孩子,讓我重新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也讓我對生命充滿了敬畏和尊重。感恩遇見PET,讓我正在慢慢找回自己曾經與生俱來的溝通天賦,讓我知道情緒不需要控制,需要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表達。感恩兩位講師,傳道授業解惑,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在PET的路上,感恩工作坊同學們的陪伴與幫助,同行的路上有了更多的支持。更重要的感恩這次遇見,讓我看到自己,尊重自己,接納自己!雖然這一過程很難有時沮喪有時甚至很挫敗,但還是那句話“這很艱難,但值得我們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