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鷹:“為什么要到高空中教育孩子?”
鷹回答:“如果我貼著地面教育它們,等它們長大了,哪有勇氣去接近太陽?”
孩子,這是一個用實力說話的時代,更是知識當道、學霸當道的時代。
別再混日子了,現在的你加倍努力,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的自己。當你累了,別放棄,讀讀老師這9句話。
孩子,你覺得讀書很苦、很累,我們都能理解。
整天坐在課室里聽課、記筆記,肯定沒有在室外玩耍、打球好玩。
每天對著習題本勤學苦練,一筆一劃地寫作業,當然沒有打游戲、玩手機那么爽。
設不再有人管你,你想玩就玩,想睡覺就睡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孩子,你有想過自己會變成什么模樣嗎?
還記得,我的鄰居原來有一個20多歲的大學生,天天就對著電腦打游戲,家里人為了給他謀出路,只能花重金供他去留學。
結果他啥都沒學會,倒是敗光了100多萬積蓄,輟學回家后繼續打游戲。
你也不想變成這樣的人,對嗎?
那些讓你開心的事情,讓你痛快的東西,都是一時的,不可能讓你爽一輩子。
孩子,我寧愿欠你一個放縱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孩子,那些你崇拜的偶像、羨慕的名人,其實都沒有“輕松”的童年。
柯潔,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國棋手,小時候因為學棋經常哭鼻子。
他自6歲開始學棋,其他孩子還在父母懷里撒嬌的時候,他已經獨自一人到北京學棋,每次輸了就哭,哭濕了半個枕巾。
周杰倫,華語樂壇最有影響力的音樂人,小時候被媽媽鞭打著學琴。
他從4歲開始學琴,因為多動,媽媽就拿著藤條在旁邊督促,慢慢的,他終于能沉下心來認真練琴。
他在一次采訪中說,很感謝母親,自己的音樂底子都是母親用藤條逼出來的。
董卿說過:不讀書,換來的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層。
人生在不同階段就有不同使命,對于孩子來說,學習就是現在最重要的責任。
不論學習有多辛苦,但不學習,就要飽嘗無知的代價。讀書,是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最大轉機
古語有云: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孩子,你必須心存敬畏,尊師重道,并且時刻提醒自己勤勉努力。
要敬畏課堂,因為課堂是給予知識的地方;
要敬畏知識,因為只有知識才能改變未來;
要敬畏未來,未來的模樣就藏在今天的努力中。
長大之后沒有兒戲,校園之外沒有溫室!社會不會同情一無是處的孩子。
比成績重要一千倍、一萬倍的,是心懷敬畏,行有所止,做一個得體的人。
讀書很苦很累,你的父母其實都知道:你也一直在用自己小小的肩膀扛起學習的重任。
多少個夜里,你伏案窗前;寒冬的早晨,坐著電動車去上學,小臉被凍得通紅。
為了取得好的成績,你付出了很多很多,也承受了很多壓力。
但是孩子,我想跟你說:其實父母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撐你。
一個環衛工為了圓女兒的體操夢,7年堅持每天只吃2頓清水掛面,就為了每天多省出兩塊錢。
深夜的街頭,一位外賣小哥暈倒在地,醒來后放聲大哭,堅持要繼續送餐,因為家里還有生病的孩子,不能被投訴。
媽媽靠賣毛絨玩具為生,每天要背著重貨走街串巷,卻連一塊餅也舍不得買。
從你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你的父母就開始無怨無悔地付出。
他們不辭辛苦,努力工作,就是為了你能坐在一個安靜舒適的教室里學習,為了你能有一個美好的將來。
所以,不要抱怨讀書苦,你在為青春拼搏的同時,你的父母也付出了百倍辛勞。
孩子,我想告訴你,老師不嚴厲,吃虧的一定是你。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
老師嚴格,受益的一定是學生;老師不嚴格,吃虧的一定是學生。
前段時間,深圳大學一次性清退317名研究生。
其中未注冊218人,學習年限超期89人,成績不合格10人。
考上研究生是多少學子的愿望,這些人得此結果,不禁令人唏噓。
有人認為,現在的學生太散漫了,將來很難有出息。
也有人認為,現在的學生自由散漫,就是因為被寵壞了。玉不琢,不成器!
老師若不嚴格,學生憑什么成才?
憑愛的熱情?憑違心的贊美?還是憑無底線的縱容和寵溺?
對學生的錯視而不見,對學生的學習置之不理,這樣的老師,絕不是好老師。
這樣環境下的學生,也絕不可能出人頭地。
孩子,你要明白一點:老師的教育,唯有嚴格,才能見效。
一位資深老教師說過:
“家長與學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會成功。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說,凡是家長不與學校配合的,結果都是悲劇,這在我的教育經歷中無一例外。”
沒有哪個父母真正舍得讓孩子吃苦,不然不會有那么多寵溺孩子的悲劇。
可我們保護不了孩子一輩子。如果現在不狠心逼孩子學會“七十二變”,將來誰來幫他擋“八十一難”?
有遠見的老師都知道,只有狠心地管,孩子才能真正成器。
有遠見的父母都明白,現在逼迫孩子,將來才不會留遺憾。
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胡同里也練不出千軍萬馬。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就別埋怨他不爭氣。
教育需要嚴格且堅定的力量,古往今來都一樣。
在教育路上,老師和家長最應該成為最好的搭檔。
楊瀾在一次采訪中說道,她的女兒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學讀書,然后在北京的國際學校上中學。有一次她在餐桌上問女兒,兩種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
女兒想了想說:“在公立小學讀書,老師總是讓我們別犯錯誤;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這句話令人心生感慨,為什么我們的老師、家長、孩子都這么怕自己犯錯誤呢?
因為犯錯誤就意味著失敗。失敗就意味著自己輸了,不會是受人尊崇的王者。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失敗是成功之母”。但這句話,似乎只是為了讓暫時失利的孩子迅速爬起,重新回到競爭的隊列,寄希望于下一次的勝利。
而很少有父母會告訴孩子,這一次的失敗,該如何面對,如何跨過去。
很多家長唯恐孩子在各種大大小小的“競賽”中落后于別人,總想著為孩子找到捷徑,替孩子鋪好前行的路,讓孩子少失敗一次,少經歷一次打擊。
但是,無論是誰都會面對失敗,家長們與其想著如何讓孩子少失敗一次,不如幫助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
有人說:“老師和家長,就像兩支船槳,只有雙方朝著同一個方向共同努力,才能讓孩子向著我們期望的方向駛去,順利到達勝利的彼岸。”
教書的是老師,孩子從老師身上學到知識,學到紀律,學到規則。
育人的是家長,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幸福,得到安全,得到品格。
世上從來沒有完美,再好的老師,也做不到面面俱到,但老師始終懷著一顆為孩子好的心在盡心盡力。
再好的家長,也需要不斷進步,從來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尋找最適合孩子的教育。
再優秀的孩子,也需要不斷成長。知識是無限的,但每一張試卷的考試內容是有限的,每一天學習的東西是有限的,所以,永遠不要驕傲。
不要高估自己,不要低估對方,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只有當老師和家長合力匯成一束光,才能照亮孩子未來的路。
這就回到了我們最開始說的: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做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