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孔子《論語·子路》
子貢問到:“全鄉(xiāng)的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還不能完全認可。”子貢又問:“全鄉(xiāng)的人都厭惡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還不能完全認可。最好是讓鄉(xiāng)里的好人都喜歡他,讓鄉(xiāng)里的壞人都厭惡他。”
如果全村的人都喜歡他,那么說明這個人有點隨大流,就像我們平時說的老好人,不敢得罪別人,甚至說是和壞人同流合污的人,因為那些人有問題不指出甚至還包庇他們。就像一個管理者,看到員工經(jīng)常遲到也不管,那些無所作為的,愛偷懶的員工都覺得在這里混日子挺好的,其實不作為的員工說這個管理者,或者老板挺好的就是上級的無能了,那么應該先別妄下定論了,這或許是一種恥辱,是管理者和那些人同流合污了,要么就是管理的不作為,也就是無法改善那些人的缺點使得整體變得更好,所以大家都很舒服,因為畢竟使人進步的時候會覺得壓力大,會覺得有些不舒服。不作為的,沒有功勞的人在混日子還覺得這個老板挺好,甚至還覺得自己功勞很大,那么這樣的公司就會離倒閉不遠了。
如果全村的人都厭惡他,那么說明這個人太孤傲了,肯定是清高之人。也就像一個人在企業(yè)里,所有的人都不喜歡他,他還覺得自己是對的,這個時候要保留意見,難道全村的人都錯了嗎?這樣的事情畢竟是少數(shù)。所以說,這樣的人還不能被認可。孔子的意思是都喜歡和都厭惡是不被認可的,最好的就是讓那些好人覺得這個人不錯得到了保護,壞人覺得這個人很厭惡,因為受到了處罰而厭惡他。這樣就說明這個管理者是非、善惡是分明。否則可能就是是非不分,善惡不明,沒有揪出這個里面偷懶,不作為的人。
做一個讓好人喜歡,讓壞人厭惡的人。在企業(yè)里要做一個讓勤奮、努力、有功勞、守規(guī)矩的人喜歡的管理者,讓偷懶、劃水、不作為、不守規(guī)矩的人討厭的管理者,這樣才是孔子認為合格的管理者。因為只有這樣才是把組織往正確的方向帶,而善惡不分,是非不明的話就會產(chǎn)生虛假的一團和氣,也會產(chǎn)生極端對立的紛爭。所以說,一個管理者的立場是站在善的,上進的方面的,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事情,什么是善,什么是對員工好,對公司好,對社會好。然后在過程中遇到惡了依然保持自己的善而使得惡的人厭惡我,然后慢慢地認可我而不再為惡,最好的就是變得有所行善。也就是說,一個管理者讓偷懶的人討厭他,然后變得勤奮才是管理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