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昨天看到一條新聞,安徽宣城一名13歲男孩涉嫌殺害10歲女孩。
2020年4月14日,女孩失蹤, 4月18日,女孩遺體在灌木叢中被找到。
爆料人稱,女孩生活在單親家庭,父親在外務工,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嫌疑人是女孩的堂哥,2007年7月出生,確切地說,他還不滿13歲。
13歲,一個做夢的年紀,一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年紀,卻走上了罪惡之路,所害之人還是自己的堂妹!
這樣的消息,令人震驚而憤怒,要求嚴懲小惡魔的呼聲,也越來越響。
為什么未成年犯罪殺人的事件層出不窮?
很多人說,父母太慣他們了。還有很多人說,他們在鉆法律的空子。
首先,不可否認,有很多這樣的孩子的確是慣出來的,他們缺乏管教,自我中心,不懂敬畏。
但同時,我們發現,還有更多殺人的孩子,從小并沒有得到過父母足夠的關愛,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長期遭受的是父母嚴厲粗暴的棍棒教育。
2017年12月,四川大竹縣13歲的男孩袁某因為怨恨母親陳某對他的管教過于嚴格,持刀將其殺害。袁某是留守兒童,從小就幫著爺爺奶奶挑水、喂雞,有時候也干點農活,非常懂事,但他卻常常遭受父母的打罵。
本案中的男孩,似乎也不像是嬌生慣養的,據說他常干農活,個子高瘦。
其次,我們得承認,沒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犯罪,孩子犯罪只是父母管教不力的結果。因此,所謂的“鉆法律空子”,其實就是一些父母懷有僥幸心理,覺得孩子未成年,即便出了事,還有“未成年人”這層保護屏障擋著。
這種僥幸心理,害了孩子,更害了無辜的受害者。
因此,很多人呼吁修改未成年法,要讓那些“殺人小惡魔”得到應有的嚴厲懲罰。我非常贊成這樣的提議,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
但是,懲罰只是外界的力量,而真正能從源頭來扼殺這種犯罪的,還是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無論是嬌慣溺愛還是粗暴管教,都在一種程度上扭曲了孩子的自然成長,都可能產生“熊孩子”,甚至養出“殺人小惡魔”。
一些家長由于自己生存壓力大,無暇顧及孩子,或對孩子管教無力,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要么簡單粗暴打罵,要么干脆放任不管,這才造成孩子的成長偏離了正常軌道。
從本質上說,這兩種教養方式,都不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內在成長需求,而是在順應父母圖省事走捷徑的一種心態。
凡是在教育中圖省事的,結果必然會適得其反。
三種最常見的圖省事管教模式
一、嬌慣溺愛
為了讓孩子不哭鬧,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因為害怕孩子生病、受傷,對孩子過度保護;覺得教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太麻煩,干脆喂飯、幫他穿衣……
這些,其實就是父母怕麻煩圖省事的一種體現——只想在第一時間結束問題。
他們會對孩子過度照顧和保護,代替孩子做事和做決定,甚至常常代替孩子承擔責任,對孩子有求必應,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極力滿足。
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會失去很多面對自然挫折的機會,他們的內心無法正常成長,因為缺少面對自然挫折的能力,一旦外界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便無法接受。
他們在父母的嬌慣溺愛下,感覺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別人都是為自己服務的。這會讓他們嚴重忽略別人的感受和存在意義,認為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才是天經地義的。
如果得不到滿足,他們會在內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這種自戀受損的感覺,是他們難以接受的,所以很容易產生暴怒,在失控的狀態下,悲劇就可能發生。
二、要求孩子聽話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父母熱衷于孩子聽話?因為這樣父母就可以省心省力了。
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獨立自由意志和思想,如果他們總是這樣忽略自己的感受去迎合父母和他人,他們的內心自我處處受到壓抑,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嚴重問題的。
2017年3月,14歲的少女小雨殘忍地掐死了年僅6歲的堂弟。而她是一個輟學在家做家務并照看堂弟妹,卻被家人忽視、很少得到關愛的少女,這位女孩因為自我長期被壓抑 ,最終導致“積淀已久的仇恨爆發出來”而殺人。
每個人的生命力來自于他們與生俱來的內在動力,這種動力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攻擊性。
如果孩子的攻擊性長期被壓制,他們就只有兩條出路:
一是以強烈的反抗形式爆發,比如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比如一些孩子喜歡鬧騰、打架、破壞東西等,嚴重的甚至殺人或傷人;
二是向內攻擊,內疚、自責、自我否定、抑郁、甚至自殺。抑郁癥和自殺,是最嚴重的自我攻擊行為。
三、棍棒教育
一位媽媽曾說:“凡是動手能解決問題的,就不要廢話”。因為,動手可以第一時間讓孩子屈服順從。
在孩子小的時候,打罵最簡單有效。因為孩子的力量太弱小,無法反抗,只能服從。但打罵讓孩子學會的不是愛、溝通與交流,而是控制與被控制。
在這種管教方式里沒有情感連接,只有強弱的博弈。這不僅嚴重破壞了親子關系,也讓孩子學會了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的方式。
當孩子的情感長期被隔離,也就失去了感受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漸漸變成了冷漠無情的人。
這些在暴力下長大的孩子,漸漸地也習得了用暴力手段來快速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傷害他人和殺人,就是一種極端的暴力途徑。
即便沒有出現極端情況,他們也很難擁有良好健康的人際關系。由于他們在親子關系中,學到的只是控制與服從的關系模式,長大以后,他們就會把這個模式應用到他們的人際關系中。
我們為什么怕麻煩?
很多事情總想著一步到位,立刻有結果,是人的一種本能。在這種本能里,隱藏著我們的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這是因為,無法立刻看到結果,會讓我們有一種失控感,所以,我們總想得到確認,對未知和失控感到恐懼、不安、無法接受。
這是我們內心虛弱的一種表現。
我們在世界面前是弱小的,面對外界的災難我們總是無能為力。當我們把這種“無能為力的弱小感”擴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很多小挫折就變成了我們內心的“災難”,這些小挫折,就是所謂的麻煩。
于是,很多人急于奔向可見的結果,無法在過程中耐心等待,甚至無法接受過程。
這一點,在家庭教育中尤其常見: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自覺,讓自己省心;希望自己說一句話,孩子就能執行到位;希望今天說教一通,孩子明天就立即變一個人。
如果孩子表現得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一些父母就會感覺失控,怒火中燒;
如果孩子的問題不能第一時間解決,一些父母就會無比焦慮,坐立不安。
這種只要結果,不要過程,體現在行動上,是圖省事;體現在思維上,就是“世界非黑即白”模式:
滿足我的,就是好的,不滿足我的,就是壞的。壞的就要消滅!
孩子不聽話,就是壞的,當然要打罵;內心的期望得不到滿足,整個人都不好了。
這種思維模式,讓人在處理問題時,很容易走向極端,甚至讓人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不擇手段,不計后果。
前幾天,遼寧的一個媽媽,因為10歲女兒上網課的問題,竟然要拉著她走向大海深處,說是"嚇唬嚇唬"孩子。
4位民警手拉手下水,才把母女二人拉回岸邊。
可想而知,這樣一種把自己的意志凌駕于自己甚至他人的生命與安全之上的做法,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
孩子認知不全,不如家長有經驗,很難顧及到諸多方面并權衡利弊,如果他們習得了家長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思維邏輯,就很容易走極端:
你不讓我如愿,就是罪惡,我要滅了你!
因此可以說,正是這種因怕麻煩而采取的粗暴教育,讓孩子難以學會尊重他人和敬畏生命。
關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絕不是我們不走心地向孩子灌輸那些高大上的道理,也不是在嘴巴上說說:“你要熱愛生命,你要好好活著,不然我們也活不下去。”
而是在言行舉止上尊重孩子,尊重他人的生命和意愿,用愛的行動去教會孩子尊重所有的生命,學會敬畏和珍惜生命。
很多人覺得,生命教育就是簡單地“教人不要去死”。這,只是一個要求和結果,并不是教育。
教育,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和手段。因此,教育不是訓練,不是馴化,而是生成和喚醒,它的核心是愛與自由。
生命教育,更是貫穿了人一生的過程。這不僅僅包含了生老病死,還包含了人文、人道,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與靈性的深層次激發。而靈性,是生命中最聚集的閃光點。
家長每時每刻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尤其是家長如何對待孩子,都在影響著孩子對生命的理解與感受。這才是讓孩子最能感同身受的潛移默化。
如果你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你沒大沒小,不懂尊重任何人,你要停下來反思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對孩子缺乏尊重?是否對其他人缺乏尊重,是否對孩子缺乏規則的約束。
我們所說的愛,是在尊重、獨立和分離的基礎上,不是對孩子過度保護和過度滿足。這樣的愛才能充分激發出一個人的潛力,讓人更好地成長與獨立;
我們所說的自由,是在規則的范圍內,不是沒有邊界的縱容。因為毫無邊界的自由是危險的,就像一個人開著一輛沒有剎車的車子,隨時都處于失控中。這樣的自由給人帶來的是焦慮和不安。
有規則的自由,才是安全的,只有這樣的自由,才能讓人輕松享受過程,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靈性。
當一個人放下僵化的生命方式,在生活中找到彈性和喜悅。隨著靈性的成熟,就會帶來心的柔軟,自然表現出自在與慈悲。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