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回老家,差不多呆了一個月,每天自己看孩子陪孩子時間多,回濟南后孩子每天粘我,之前會讓姥姥帶著去公園玩,最近是不愿意了,每天跟著我喊“媽媽”,非讓我陪。有時我還要忙網(wǎng)上的工作,孩子不聽話,總是哭鬧,跟他講明白,還是哭,只有你聽他的,陪他玩才不哭,我也難免有情緒,今天認真聽了應老師分享的《讀懂孩子的哭聲》這節(jié)微課,真是及時雨。
讓我反思自己的行為,更明白了自己哪里做的不對,孩子用哭聲表達自己,是我沒有了解他的需求,沒有滿足他。聽了這節(jié)課,受益很多,孩子無聲哭泣背后原來是壓抑,孩子半天哭泣不止是委屈,孩子嚎啕大哭是情緒宣泄,不同年齡孩子各種哭泣背后的真相,哭泣應對的技巧,這節(jié)課都可以學到。
當我改變自己狀態(tài),給到孩子正確回應方式,一切都變得更喜悅快樂了。我的孩子從月子里就是愛哭的,原來他來到這個星球,適應能力屬于慢點的。我只需要平和、穩(wěn)定、喜悅的狀態(tài)回應孩子,幫他適應就可以了。現(xiàn)在21個月了,有時哇哇大哭,左右眼都在流淚,聽了課程才知道,左邊眼流淚,他的內(nèi)心有悲傷,如果他是右眼流淚,那孩子的內(nèi)在有憤怒,如果孩子兩只眼睛都淚流不止,那么孩子既悲傷又憤怒。把這節(jié)課文字整理一些干貨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
作為父母我們要樹立起一個正確的認知,孩子的哭,就是他的語言,就是他嘗試跟我們溝通的語言,既然是他的話語,作為父母,我們是要去回應孩子的。有人跟你說話你都沒有響應他,那這個對于關系來講是不會有好處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去響應他,響應誰都希望是正面的響應。當我們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 不要馬上跟著自己情緒走,而是要告訴自己,我的孩子他嘗試在跟我溝通什么。 那我是要積極正面地去響應他的。
1.從比較小的小寶寶說起。 孩子,如果餓了,那他一定是會哭的。 他要吃奶,你去觀察他,如果一個寶寶他因為餓了哭,那他會有動作的。 比如說他可能會轉到媽媽的懷里他的腦袋湊來湊去,因為他在尋找乳頭。所以,這個哭的話,你會看到它有非常明顯的,尋找乳頭的動作在那里。那這樣子的哭孩子肯定是因為餓了,這個時候給他的最好的就是讓他有奶吃。
2.孩子在睡覺之前,他常常也會鬧覺,也會哭,這個時候哭,你去觀察他,他會揉眼睛,他困了,上下眼皮很沉重了,他一邊揉眼睛一邊在那里哭,很明顯,他要睡了。這個哭呢,他也會有相對的時間,就比如說在晚上七八點鐘、八九點鐘。孩子有這樣的一種哭法那孩子就是想睡了,你要的就是很安靜的去回應到他。 給他創(chuàng)造出一個非常寧靜的睡眠空間。 有時候可能是早上要睡回籠覺,或者下午要睡午覺他都會有這樣的哭鬧。我們要的也不是吼孩子,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我這要忙了,你又哭什么哭,我們是要去正確的識別出孩子他想睡覺了。
3.孩子痛了,他可能是撞到哪里了,或者他摔倒了或者怎樣,孩子痛了,痛的時候也分為是輕微的疼痛和劇烈的疼痛,如果是輕微的疼痛,他就是在嚎兩聲,如果你沒有去 留意他, 或者你裝作沒看見,那這個孩子他是會做調整的,他看到?jīng)]有人來關注我,那就這個疼痛也不是很劇烈嗎,那這個孩子可能他爬起來,或者他站起來,他有別的興趣點。 就他就被眼前的這這個事物這個注意帶走了他又固執(zhí)去玩了。這種痛孩子他是有能力去承擔的,那就讓孩子去經(jīng)驗它,孩子他自己制造出了這個痛就讓他自己去消化。父母親不要過分關注, 你過分關注了孩子就會變得很嬌氣,他就會變得受不了挫折,碰到一點點東西,他就哼哼唧唧就尋求幫助就很,容易發(fā)展變成一個外求的模式。
4.另外一種也是痛了,比如說孩子重重地摔倒了,孩子的膝蓋都擦破了,孩子突然就受到了一個大的沖擊,這個時候他的痛是撕心裂肺的,他會非常大聲,失去控制了,你能識別出這種痛,這種哭聲的,這個時候你也會看到孩子的淚如雨下,你在這個時候就不要說,我就讓我的孩子自己去消化這個部分吧,這個孩子應該吃點苦頭,這個時候如果你不及時去回應他呢,孩子會陷入絕望的,痛苦的絕望。這個時候你要的是第一時間沖到孩子身邊,把她摟在懷里,把她很溫柔地摟在懷里,然后用自己一個放松的,一個平靜的狀態(tài)去回應孩子。但有些父母看到孩子這樣子,自己就非常害怕很恐懼或者很焦慮很緊張,這個時候你需要調自己情緒的,因為你的情緒狀態(tài)孩子是直接感知的,你的恐懼,你的緊張會加重他的痛苦。
5.孩子有時候哭了,他不是生理的需求,不是餓了渴了,困了,不是涼了熱了這些,他純粹就是心理的需求,就是求關注,求抱抱。比如說孩子五歲,他自然的醒來,他醒來發(fā)現(xiàn)身邊媽媽不在,那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哼哼唧唧,他就會找媽媽,一開始的話呢,他的這個哭就是那種哼哼唧唧,叫了幾聲媽媽還沒有出現(xiàn),那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流淚了,他就會叫得大聲起來了,那這個時候,孩子的哭,它就是一種情感的需求,所以我們只要回到孩子身邊,我們只要很溫柔的去看著孩子,然后給孩子一些,很溫柔的身體的觸碰,這個時候孩子就得到滿足了,他馬上就會不哭了,他可能就會鉆到你懷里,或者說他就在你身邊,他在那里玩,在那里爬來爬去,他一副很自在的很安然的樣子。
6.有些新生兒,他很會哭鬧,白天哭晚上也哭,或者怎么哄都哄不好,你就抱著她在那里抖抖抖,抖了半小時,他還在那里哭,那很多的父母也很擔心,到底是怎么回事兒?這個像大人出國一樣,有的人不用倒時差,很快適應,那有些人就很痛苦,他倒時差,到了一個禮拜都還沒倒過來,他這個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就各種難受。這個新生兒就很像是這個比喻,他來到了這顆星球,這顆陌生的星球,有些小朋友她就一下子就融入了,適應性很好,有些小朋友他就非常的不融入,還沒有調整好,所以我們需要給到孩子時間的,你在照顧新生兒時,如果給他吃飽了,給她穿好了,那個養(yǎng)育他的這個環(huán)境打造好了,這時候孩子如果還是啼哭不止,也排除了生病,那真的純粹是他還不太適應人間,我們只是給他時間就好了,你不要在孩子哭的時候,就一個勁的好像是無法控制的,在那里焦慮,哎呀,怎么會這樣,是不是有什么這個問題那個問題,你就不要在頭腦里面編這些故事,而你只是看見眼前這個孩子。因為媽媽的狀態(tài)越穩(wěn)定,越平和,越喜悅,那么孩子他是很容易,調教過來的,很容易調整好。
尤其是新生兒,他跟母親斷開的只是身體,心里是百分百的還凝合在一起的,所以我們也是就是做母親的 轉緊張為穩(wěn)定,轉害怕為喜悅,就用這樣個狀態(tài)去回應孩子就好。除了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另外在行動上,新生兒的話多給他一些撫觸,新生兒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他在發(fā)展他觸覺的感官,所以多一些撫觸會令到孩子知道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會令到孩子知道這個存在感,我的邊界在哪里,我被觸碰到了,ok,我感知到了我存在,孩子他確定他自己,他發(fā)展他自己,都是從觸覺開始的。
7.孩子在哭的時候,我們要去觀察,關于眼淚的這個部分,左邊眼睛和右邊眼睛里流出的眼淚,它不同的眼淚,代表不同情緒。如果你的孩子,他首先是從左邊的眼淚,左邊眼流淚了,那他的內(nèi)心有悲傷,如果他是右眼流淚了,那他的內(nèi)在有憤怒,如果他兩只眼睛都流,這個淚流不止,那么孩子是既悲傷又憤怒。
8.在來說說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孩子已經(jīng)比較大啦,四五歲,七八歲,十來歲啦,甚至十幾歲啦,大一點的孩子也去觀察他的哭,因為大一點的孩子指的是他已經(jīng)有理性的思維了。三歲之前的孩子,他幾乎沒什么理性思維,他完全是一個感官的生物,就是一個完全活在感知里面的生命。所以呢,孩子的眼淚,孩子的哭聲,就代表了孩子的直接的心聲。那三歲之后呢,孩子理性的部分慢慢發(fā)展起來了,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孩子能聽懂人話了。大一點的孩子這個哭啊,如果他是無聲的哭,就它沒有聲音的在那里默默的流淚,或者很低的聲音,在那里低低的哭,那么這個孩子他是在壓抑自己理性的部分,他可能會對自己說,我不可以哭,但他情感的部分又控制不了,他就在那里哭,是很壓抑的。
9.有些大孩子哭呢,他哇哇哭,大聲的哭,這個是孩子在宣泄,他的內(nèi)心里面的很多的情緒,他透過這個哭,把它宣泄出來。
10.如果孩子哭了很久,哭了一個小時,還在那里哭,那往往這個孩子是委屈的。是他得不到理解,所以有一些父母針對孩子這樣子,就會落入到一個死循環(huán),你倒是說話呀,你為什么哭啊?你怎么哭那么久你還哭啊,有什么你跟媽媽說。 哇,你看這語氣,怎么能夠走進孩子的心呢?
孩子就越忍不住了,更加忍不住的哭了,孩子越是止不住的哭呢,做父母的就越焦躁,你到底怎么回事嗎?你有話不能好好說啊,你哭什么嗎?所以像這樣的對話,這樣的一種溝通,很有可能,一開始孩子這個哭是一點小小的委屈,但因為父母,不理解,父母用的這樣的語言,這樣的態(tài)度去響應。
孩子這個委屈就變大了,就硬生生的把這個委屈撐大了,然后硬生生的把這個親子關系就拉遠了,變得疏遠了。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那要怎么做呢,比如說你有看到孩子是在 默默的流淚,那證明孩子是有壓抑的部分的。那你這個時候是首先是看見,媽媽看到你在哭。 你是不是很難過。 就是去同理一下他的這個情緒,最好是能夠感同身受,比如說,你可以去同理 他這個哭的情景,這個孩子,如果是被老師批評了回家在那里哭,那你就可以去同理他嗎,你可以說: 媽媽很能理解你的感受,媽媽讀書的時候被老師誤會了也是很難過的,因為其實真的本身不是這樣子。
同理,共情孩子。你可以鼓勵孩子,你想哭就哭,而你也可以鼓勵孩子,用其他的方式去表達他內(nèi)心的這份情緒,比如說你可以鼓勵孩子用畫畫的方式,這個經(jīng)過把它畫下來,你可以鼓勵孩子用寫作的方式把這段經(jīng)歷寫下來,變成一篇日記。鼓勵孩子可以通過身體層面比較好的方式轉化情緒,鼓勵他通過舞蹈,通過運動,音樂,做家務等等方式去轉化。
11.如果你的孩子是嚎啕大哭,他完全沒有顧忌地,肆無忌憚地哭,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去限制他,不要嘗試去控制他,不要說你都這么大了,你還這種哭,你丟不丟人嗎?或說你哭的這么大聲,整條街都聽到了,以為發(fā)生什么事了。你還不小聲點啊,你都哭這么久了,怎么還在那里哭。千萬別這樣說孩子,這個時候你是用一個很穩(wěn)定的,一個平心靜氣的,聲音不是那么高八度,而是低八度的,一種比較低沉的聲音去回應到孩子。媽媽看到你在哭,真的是好傷心的樣子,你心里如果有什么委屈,那你就哭出來吧,媽媽就在你旁邊。
這個開水已經(jīng)涼在這里了,你渴了就可以喝水,喝水后可以繼續(xù)哭,你給到孩子設一些框架,比如說你可以哭啊,你哭個半個小時,這時候媽媽飯就差不多做好了,你過來吃飯,要吃飽了才有力氣做其他事情的。因為你跟孩子說過,這個時間快到了半小時,如果孩子還在哭,那你就可以去跟孩子有一個互動,寶貝這個,半小時已經(jīng)到了,哇你能量好大哦,這個還沒有哭完是嗎?那我們是不是吃了飯在哭呢?就是用這樣的一種方式去,跟孩子做溝通,或許你的這種回應就會打破孩子哭泣的狀態(tài)。
12.再跟大家講講具體的技巧,通俗的講叫止哭法,怎么樣的能夠終結孩子的這個哭泣。那終結的表面上看是哭泣,事實上終結的是孩子的一些負面的情緒。第一種方法叫眼球移動,比如一個小嬰兒哭的時候,你拿著一個搖鈴在孩子眼角的右上方搖一下。玲玲……說:寶貝,你看這里有一個鈴鐺。那么孩子就會很快停止哭泣,看著鈴鐺,馬上從負面的情緒里面出來了。孩子這個時候其實是眼前往右上方轉動,去看那個鈴鐺了。當孩子眼球轉向右上方,孩子創(chuàng)造的那部分就啟動了。這個時候孩子非常容易能夠從過程悲傷的情緒里面出來。
13.孩子是非常當下的生物,我們成年人不是,成年人雖然人在現(xiàn)在,我們會牽掛昨天的事情,去年的事情,或是擔心明天的事情,擔心明年的事情。要么過去,要么未來總是不能當下。孩子是非常當下的,越小的孩子,越活當下。孩子摔倒了,嚎啕大哭。孩子玩玩具,他在那里哇哇大哭,那你也是切換一個畫面,你來個好吃的東西給孩子馬上就不哭了,所以這是不糾結在過去的那個舊畫面。你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畫面,孩子的狀態(tài)就會改變。
14.3-7歲比較管用的可以玩情緒人叫媽媽的游戲。你可以引導孩子,把情緒跟人本身分開,情緒是情緒,情緒你可以把它叫做是情緒人,但是情緒人跟人是兩回事,孩子還在那里哭,很憤怒的哭。哇寶貝,你是不是被憤怒的情緒人綁架了哇?那個憤怒的情人到底對你做了什么?你準備什么時候回來呀?那個快樂的寶寶準備什么時候回來呀?媽媽這里準備了好吃的,那個快樂的寶寶什么時候回來吃呀?最常見的各種語言呢,就令到孩子能夠從這個情緒里面抽離。這樣潛移默化,他會有一種抽離的能力,就知道情緒是情緒,我是我,那么我是可以離開這個情緒。情緒跟我是有間細的,是有距離的。
最后,我們明白了哭泣如何去識別它,我們明白了哭泣都是背后有一份需求的。我們再來看看自己的哭泣。你最后一次哭泣是什么時候呢?你內(nèi)在被什么觸碰到了,你的這個哭是一種發(fā)泄還是說它有一份正面的意義,你的眼淚是啟迪了自己還是啟迪到別人。如果只是無聊的哭泣,我們是否可以攔截到自己的這個哭泣,能否把它轉化變成更有創(chuàng)造的表達呢?這個是大家需要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