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號發過兩篇關于AI的文章《人類與人工智能是共建共生還是戰爭》《柯潔雖敗猶榮,人與人工智能的相愛相殺》。科技時代,我們紛紛享用科技成果帶來的種種利好。現如今,“科技”一詞離我們如此近,它不再局限于實驗室或應用于小范圍,而是極可能進入我們的生活,改變現狀,重塑生態。
前陣AI以秒殺人類的武林高手之姿現世,無不驚起眾人恐慌。等了那么多年,未等來幻想中的假想敵UFO,卻等來出自人類之手又將人類打敗的反叛逆賊AI。讓我等統帥地球百萬年的人類主宰顏面何存。
一時間,驚的驚,慌的慌。說真的,當我看到寫稿機器人出了一本還算有文采的詩集后,重點是,根本無法在第一時間判斷出是機器人所寫,我覺得我的文學路基本到頭了,這不是妥協,而是泄氣。尤其當你想到你寫一首詩可能需要想個三天兩夜,好不容易憋出那么幾句,人家AI寫一本詩集才不過三兩小時。這種速率上的懸殊已然是難以拉近的天塹。
最近,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了演講,這番演講簡直是牧師傳來的福音。庫克如是說:“我擔心的不是人工智能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而是人們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沒有價值觀,沒有同情心,沒有敬畏之心”“科學就像在黑暗中探索,人性就像是燭光,照亮我們走過的地方和前路。”庫克呼吁科技時代不可遺失人文和人性,只有結合了人性之光的科技產品,才是利用科技力量造福人類。
庫克的話等于給當前恐AI的言論帶來一個逆向思維,即AI可打敗人類,卻難取代人類,若人類為了打敗AI而喪失特有的人性之光,與機器有何區別。
泱泱五千年中華文明,匯聚多少先賢智慧。若僅僅一個以速率算法稱霸的AI便可將我們取而代之,未免過于武斷。我們與AI若是一體,大腦中樞是我們,手腳則是它們,它們依據指令,開展過程,實現結果。當然AI也可能在此基礎上升級,不待人類發出指令,根據數據庫則可自行作業。好了,我們腦洞再開的大一點,就算還可強大到模仿人類,即根據對方的面容聲音肢體語言,可及時判斷出情緒,并給予情緒安撫解決方案。如與AI共同辦公的我,此時被某些事項困擾表現的很苦惱,它極可能說出一些勸解的體貼話,讓我積極振作;或者我的工作做得很棒的時候,它不吝贊美,讓我歡欣鼓舞。屆時,除了生理機能,AI與人類的差距越來越小,儼然可以視為好搭檔、好伙伴。
那么之后呢,用以區別我們與AI最核心的是什么呢,難道說我們因為差異越來越小,就可認為AI與人類已然具備趨同性嗎。NO!我們之間本質的區別一如庫克所言:人文根基、人性之光。蘋果在設計一款產品時,除了應具備的功能,還會考慮適用人群,如iPhone讓盲人跑馬拉松,Apple手表在發病前發出警報,這些因人而異的關懷,注入到產品之中,便閃現出它獨具魅力的人性之光。同時,若開發一款針對自閉癥孩子使用的產品,它肯定與大眾孩子使用的產品特性與易用性上存有細微之別,這是基于人性出發的創造,而非簡單的指令和數據庫可以實現的。
春秋時代,某冬天,齊國降大雪,接連三天三夜未停。齊景公披狐腋皮袍欣賞雪景,甚覺景致新奇,不免陶醉。齊國大夫晏子問景公“不冷么?”景公裹著皮袍搖搖頭。晏子知景公未解語中深意,遂諫言之:“我聽聞古之賢君,自己吃飽了要去想想還有人餓著;自己穿暖了還有人凍著;自己安逸了還有人累著。可是,你怎么都不去想想別人啊!”景公無言以對。晏子諫言的出發點便是“推己及人”,自己暖和不冷當想想天下百姓是否同樣如此。
此智慧在中華五千年文明中數不勝數,由表推至里,由己推及人。試想,AI再強大,此類由人性構建的慈悲關懷明理之智,它是無法脫離數據庫自行神游的。
發展中的蘋果公司是否可算一家偉大的科技公司,目前還不能論斷,至少它的領頭人——蘋果CEO蒂姆·庫克這一番關于科技與人性的觀點,令人心生敬意:
——“我擔心的不是人工智能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而是人們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沒有價值觀,沒有同情心,沒有敬畏之心。”
——“科學就像在黑暗中探索,人性就像是燭光,照亮我們走過的地方和前路。”
能于科技蓬勃發展的當下,聆聽到庫克這番思考的MIT畢業生及全球各地的我們,何其幸運。面對AI,人類并不需一再挽尊,而是堅持自古有之,還將繼續流傳的人性之光,它將是未來區別我們與其他族類的根本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