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我和先生忙著把兒子行李箱整理好,來不及囑托更多便奔往機場。到了機場已近登機時分,我匆忙拿出手機拍了張全家福作為留念。? ? ?
兒子提著行李,徑直走過安檢口,驗票,驗行李,又將外衣脫下放入塑料框中,接受安檢,而后收拾好行李,頭也沒回,堅定地走出了我們的視線。
我的心頓時咯吱一下,有些酸楚,又有些欣慰,但眼睛卻有東西涌出。我其實很想擁抱他一下,但感覺到孩子并無此意,并不想為難他,只是看著從容轉身,離去。
先生站在安檢門外,靜靜凝望著兒子漸漸遠去的背影,在清晨幾乎無人的貴賓通道外,越發顯得孤單寂寞。年近五十的他背已經有些駝了,此刻像一尊凝固了的望兒石,即便孩子早已走出很遠卻久久不愿離開,一向堅定的他眼眶里也有淚水打轉,歲月的滄桑不知何時已刻在了他清瘦的臉上。
四年前,家里決定送剛上高中的兒子去加拿大留學。記得也是一個清晨,我與先生將兒子送至北京機場,少不了千叮嚀萬囑咐。兒子聽得早已厭煩,他應付著“哦、哦、知道了”,卻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目送兒子進入海關,心跟著他一步步往前挪,他瘦弱的身板在胸前、背后兩個笨重的行李包重壓下,越發令人心疼,左右手各拉著一個拉桿箱,就象一副沉重的十字架壓在了兒子孱弱的身上,更壓在了我的心上。想著他將要帶著如此“龐大”的行李獨自一人漂洋過海,去到遙遠的異鄉——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去生活,內心便五味陳雜,說不出是什么滋味。也許正在逐漸成長卻依然青澀的兒子還不懂得離家的恐懼,面對未來的新奇可能還并不足以讓他產生太多的不舍,或者是他打小便經歷了太多的別離,對這一切已經不以為然,只輕輕說了一句:“我進去了”。
還記得兒子一歲多的時候,我們搬進了單位團購的新房,雖然幾經通風、晾曬,但裝修完的各種混合味道依舊濃烈。為安全起見,我們將兒子送到城北的三姨家。因工作繁忙,只能每隔一兩天看他一次,即使是周末也只接他回來住一天。每次回來再送他去三姨家時都要經過一番的苦口婆心的哄騙、說服……每一次總是目送著他幼小的背影,在撕心裂肺的哭鬧中被迫離開。
兒子三歲時要上幼兒園了,這也是他人生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分離。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老師,兒子內心自然會產生一些焦慮,他的鬧騰程度似乎超出了其他所有的孩子。剛入園的一段時間,我為了躲閉他的哭鬧,常托三姨去送他,實在不忍看到這種場面。好在兒子漸漸熟悉了幼兒園的環境、老師和小朋友,看著他蹦蹦跳跳飛進幼兒園大門的小身影,我的心里充滿了欣慰……快到教室門口的時候兒子總揮揮手說:“媽媽,第一個來接我。”為了兌現承諾,我常常等幼兒園的門一開,便三步并作兩步,一路小跑奔向兒子教室,生怕當不了“第一”。
兒子四年級的時候,我和先生因為工作越來越忙,不得已將兒子轉至一家寄宿學校。兒子很不情愿,但又無力辯駁,只能選擇服從。每到周日送他去學校的路上總是沉默不語,見了同學也無太多熱情,只顧自己默默地低頭走路。背著沉甸甸的大書包,兒子幼小的身影越發顯得單薄、吃力,每次送他到樓梯間,看著他的背影轉彎上樓,我和他爸總是淚眼模糊。
機場的廣播依舊在提醒著出行的人們,先生擁著我離開機場,我不由地再次回視兒子登機走過的安檢通道,早已沒了他的影子。
作為父母和子女終究會有一場牽腸掛肚的別離。然而每個人終將要自立于塵世,必然會經歷分離和成長的陣痛。正是在這樣痛苦的進程中我看到了兒子的成長和蛻變,看到了他的堅定和從容……
我又想起了作家龍應臺《目送》中的那段話:“所謂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