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的世界》第10集有這樣的描寫:“冥想,之前劉嘉教過馬可。從最簡單的觀呼吸開始,馬可很快就進入了定位階段,擁有超強瞬間記憶力的他,走馬觀碑,過目不忘都是小菜一碟。這種能力讓他在意識海洋中如魚得水般游刃有余。”
冥想(英語:Meditation),又稱心性鍛煉法,在瑜伽里經常使用的,在佛教、道教中則稱為打坐、坐禪。
大致可分為兩種作法,
第一為將注意力集中一處不動,例如集中于身上脈輪、咒語或身前的燭火等等。
第二為心里觀想特定圖案景象維持不動,如復雜的曼陀羅圖案,有次序的顏色景象變換以及上師神明圖案等等。
通常必須先于第一作法得到成果再進行第二種作法,任何一種觀想或集中都有其特定的效果與身心的轉變,所以必須依賴有經驗的老師指導。
古代思想家道家也有“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積精全神”、“守一”、“心齋”、“坐忘”之類的冥想方法。
專注于當下時刻的正念冥想為冥想療法之一種,非常受歡迎。目前已形成的相關產業規模達億萬美金。
盡管正念冥想如今十分盛行,但關于它究竟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大腦,改善身心,又在多大程度上幫助那些身心罹患痛苦的人們,至今沒有明確的結論。冥想已被人類踐行上千年,但心理學家和精神學家們對它的學術研究僅有幾十年而已。
一些研究指出,冥想能夠幫助人們放松、舒緩慢性壓力,甚至減輕機體疼痛,緩解藥物依賴。近期的一些關鍵性研究則將正念療法歸類為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它將冥想與心理治療相結合,以幫助患者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
冥想時人要靜坐,并且只關注自己呼吸,這樣才能夠保持正念狀態。但大部分人幾乎無法達到正念狀態。他們思緒跳躍很大,會想東想西,做白日夢,一會兒反芻過去,一會兒又憂慮未來,時常自我檢視又自我批判。
在2010年開展的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請2,250名成年人在一個iPhone的應用程式中記錄下自己每日的想法與行動,并將最終研究成果發布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研究表明人腦有47%的時間在神游,而這種神游又常常會誘發不愉快的情緒。
克雷斯韋爾2017年在《心理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期刊中寫道,"而擁有正念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有更高的幸福感。"他在文章中也引述了2003年的一項研究結論,指出正念與一些幸福感指標具有相關性。
古法冥想還需要結一些特定的手印……
本來這個想寫很多,但近來非常忙還有就是經常被suo沒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