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來我還是非常想要去休息,可是今天的挑戰任務沒有完成,怎么也睡不著,自己就在想,我遺忘了什么事情。
還好,我不能遺忘的是思考。
終于,我在陳文芳老師的“橘林讀書群”里讀到了他關于寫作的問題。比如他認為:可以通過問兩個問題,來判斷一個寫作主題有沒有價值:①思考、解決這個問題,是否有益于我的個人成長(能不能讓我變得更厲害)和個人生活(能不能讓我更幸福,更快樂)?②我把我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分享出去,是否有益于他人的成長(能不能幫助他人避坑,能不能增進他人的認知與技能)和生活(能不能讓他人更幸福,更快樂)?
細細品讀,我感覺這般提煉真了不起,但是我會追問,難道只可以詢問這兩個問題嗎?會不會還可以問更多的問題呢?讀了很多遍,他似乎是從結果和過程維度加以闡述,也好像從利己和利他的角度的合理呈現。也就是說,除了“個人成長”和“個人生活”,還有什么呢?當然,最近讀了《為品格而教》,自己就會聯想到“品格”。比如:“我是如何變成現在的自己”,思考這個問題,既不是讓我感覺到自己的厲害,也不是感覺到幸福哈,那其實是讓我更加接近普通的自己。我這么多年自己的堅持的立場就是:普通的坐標,普通的自己。
這不是自我的謙虛,而是自己的清醒。成長立場,自己的厲害與否絕不是外界的立場,而是內心的充實和思維的轉換。生活立場,自己的幸福也絕不是影響了他人,而是豐盈自己。
因此,我不是否定了陳老師的觀點,而是結合自己的內心,也認識到辯證看待過程和結果,辯證看待自己和他人。
我又繼續翻看到他的更多觀點,比如他的分享觀點:最初自發性地寫作,都是日記式的,什么好玩記錄什么,人都有傾訴、分享的欲望。如果你本身又是個有趣的人,就更容易看到在學生身上發生的有趣的事,再加上你有不錯的文筆,自然能夠引來一批讀者。這樣的寫作可不可以?如果你堅持寫十年,也能出成果,比如“我們1班”王悅微,她在微博里持續記錄班級日常故事,持續了多年,后來也出了幾本書。但現在的王悅微,也基本轉向了以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的教育寫作了。我從王悅微以及很多堅持寫作的老師身上,看到了教育寫作自然演化的趨勢,即:從隨意的、無目的的、興之所至就寫幾筆的寫作,發展為有意的(需要投入持續的注意力)、有目的的、有計劃的寫作。前者是自然自發的寫作階段,如果一個人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反思意識,也能自然地過渡到專業寫作階段來,但這種“自我教育”要發生效果,需要時間(運氣好的人,可能需要兩三年;運氣不好的人,寫二十年依然沒有進步)。
我怎么感覺到,我就是這樣的一種類型。一種無意識、隨性的寫作樣態。我自己琢磨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方式呢。與其說是喜歡,不如說是缺乏學習意識和反思意識。
當然,我也是特別喜歡王悅薇老師的寫作以及出版的著作,經過陳文芳老師的提煉和敏銳的捕捉,我真的感覺他說到了我的心里。
那我為什么不能自然過渡,難度我是運氣不好嗎?其實不是,需要時間并非是所有的影響因素。
影響到能不能自然過渡最為核心的是什么:認清自己。其實,認清自己最為困難,尤其是習慣了寫感悟,習慣了寫景色,習慣了寫內心的獨白,一個人好像很難改掉自己的寫作習慣。實際上,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核心是什么:重要他人。有的時候,一個人要思考到一定深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重要他人可能是身邊的人,也可能是心中的師傅。
想了這么久,被遺忘的事情就是“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