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需求分析最為核心的邏輯還是需要建立需求分析的假設,然后不斷驗證。在假設的有效性上可以通過優化分析框架來提升,這篇文章主要從需求的層級、需求的真偽、需求的好壞來進行分析框架的闡述。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本書簡直是荼毒很深,似乎誰嘴上說需求很重要,簡單的分析幾個案例,聊幾句什么產品滿足了什么需求就可以成為一個產品經理。
“一個社交產品為什么成功,因為滿足了社交需求”;“一個社交產品為什么失敗,因為沒有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這就是個典型的套套邏輯,但凡所有成功的產品都是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但凡失敗的產品都是沒有滿足用戶的需求。這個邏輯根本就不可能錯,因為沒有內容。
用戶需求基本上已經是個被濫用的詞,談產品總會談用戶需求,談產品經理也肯定會談用戶需求,但是幾乎很少有人把用戶需求說的很清楚。
需求是產品的靈魂
一個產品想要成功,必然要滿足用戶的某種需求,這個似乎已經成了不言而喻的真理。
一個產品經理去設計一款產品必然要了解用戶的需求究竟是什么。需求是一個產品靈魂,設計一款產品需要分析清楚底層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單純的抄襲是不夠的。
知道需求重要不是難事,難事是搞清楚真正需求。市面上很多的產品經理做功能幾乎不分析需求,說到分析需求,也基本都是用戶喜歡用戶體驗好的東西,用戶有社交的需求,這種正確的廢話。
搞清楚真需求非常的復雜,并不是我們所直覺的非常簡單。
需求有層級
需求可無限衍生
有了水,就需要水杯,有了水杯又需要飲水機,有了飲水機我們又會需要加熱和制冷的功能;有了米飯,我們就會希望還能吃上菜,有了菜就會需要盤子,而有了盤子我們還需要有桌子,桌子有了之后,我們又希望有好的就餐環境。
人的欲望無窮無盡,也就意味著人的需求無窮無盡。產品經理總覺得一個產品成熟了,產品經理就會失業,這個明顯非事實。需求有無限的衍生性,總能基于原有的需求衍生出新的需求。
本質需求在表層需求之下
如果一個人的需求是喝水,他覺得喝水需要水杯,那么水杯就成了他的需求;他手上沒有水杯,就會想做一個水杯,于是他的需求就變成了需要玻璃;如果他沒有玻璃,他就需要找到一家玻璃制造廠。
如果一個人告訴你他的需求是一家玻璃制造廠,千萬不需要輕易的就相信了。有可能他真的只是需要喝水,也有可能他需要的是水杯去賣,當然也有可能是他真的需要的是玻璃廠。
需求有層級,表層需求很容易獲取,但是隱藏在表層需求之下的本質需求確實不容易獲取的,需要多往下鉆幾層才能獲得其本質的需求。
表層的需求可能滿足起來復雜而低效,本質的需求可能高效而簡單,比如上面的例子只需要去買一瓶塑料瓶裝水就行。
需求有真偽
需求的本質是爽
如果要用一個字還描述人的需求,我認為就是一個“爽”字。
需求本身會變遷,但是情緒卻不會。在沒有電視之前,電視就是需求,如果有了電視,用戶就會很爽;但是有了電視一段時間之后,用戶又會變得不爽,因為別人家都有了游戲機;有了游戲機之后,用戶會很爽,但是也爽不了幾天;用戶的需求就變成了手機。
一個非常奇怪的真相就是,用戶的需求永遠得不到滿足,因為用戶的需求一旦被滿足,那么那些滿足的東西就不再是他們的需求了。有點像中國人說的至善的概念,永遠達不到,卻需要不斷的追求。我們追求滿足用戶的需求,就是在追求一個絕對達不成的至善概念。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其實是永遠在路上,永遠要去找到那個讓用戶“爽”的東西,東西本身卻反倒是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需求真偽是相對
所謂的需求真偽,其實是相對概念,對于不能讓用戶“爽”的需求,都是偽需求。
而讓用戶“爽”本身這個事情,和用戶的當前狀態關聯度非常大。
同樣一個東西,對于A用戶是個真需求,對于B用戶是個偽需求。比如酒這個東西對于愛喝酒的人是真需求,對于不愛喝酒的人都是偽需求。
同樣的一個東西,在今天可能是真需求,在明天可能就個偽需求。比如昨天在沙漠那么水就是真需求,今天進了城水就是偽需求了。
說清楚真需求這個事情,能夠砍掉極多看起來像產品經理的產品經理,我在這點上面也有許多的欠缺。
需求有好壞
本能層和反思層
需求的本質是讓人“爽”,其本質是個心理學的概念,就用心理學的概念來闡述了。
“爽”可以分為本能層的“爽”、反思層的“爽”。本能層和反思層是個心理學的概念,這里作為拿來主義直接拿過來用了。
本能層和反思層的概念有非常多的變體,比如思考快與慢這本書里面的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和本能層是一件事,系統二和反思層是一件事;比如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自我幾乎對等本能層,本我超我基本對等反思層;再比如理性感性,感性近似于本能層,反思層近似理性。
本能層的意思是不經思考的感覺,反思層則需要一定的思考得出的理性結論。
吃飯這件事,吃好吃的飯菜是個本能層的需求,店要有名氣要能打卡反思層的反應。和欣賞女神是個本能層需求,但是帶出去倍有面就是個反思層的需求。
好壞看產品生存狀態
一個好的產品需要同時滿足于本能層和反思層的事情,如果只滿足本能層的需求則不容易長久,難以形成良性品牌。如果只滿足于反思層的需求,則難以做到。
近幾年的現金貸有很多人用,充分利用了人提前消費的本能,但是導致社會問題很多,從而被剝奪。賭博這件事也一樣,滿足人的賭徒心理,但是反思層需求并沒有體現,從法律上就禁止。
得到這種學習產品,從反思層看是一個非常正向的事情,可惜的是違背反思層的需求,難以做大,彌補的方式是販賣焦慮感,某種程度上也算的上希望增加本能層的東西。
類似的例子很多,一個聽起來正能量的事情,就是難以做大,該產品不斷挖的方向就是怎么滿足本能層的東西,打折、炫耀等等等。
對于僅僅只有本能層的產品就是反過來的,要不斷的增加所謂的社會價值。
比如抖音,圖像視頻對于人的獵奇心理抓的非常準,但是容易導致沉迷,而抖音也不斷的在標榜自己的文化輸出什么的。
再比如游戲容易讓人沉迷,我們總是聽見游戲教學,學習知識的調調,正式缺啥補啥的邏輯吧。
一個好的需求讓用戶本能層和反思層都爽起來。
需求分析是個技術活
對于產品經理而言,僅知道需求很重要是沒有意義的,僅僅嘴上說說用戶有喝水的需求,用戶有社交的需求,用戶有賭博的需求是不夠的。否則就真的成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做需求分析,是需要講清楚真正有價值的需求。
因為需求有層級,有真偽,有好壞,導致需求分析這個事情其實變得非常的困難。
也就導致了需求分析本身變成了一門技術活,也是驗證一個產品經理是否合格的最本質原因。
不經驗證的需求都只能叫做假設
用戶喜歡點贊可能只是個表象需求,加了贊也解決不了孤獨的問題;用戶有喝水需求可能是個偽需求,會害你死的很慘;
由于需求本身的復雜性,先驗確認一個需求是有價值的這事幾乎不可能。如果那么容易就能找到一個有價值的需求,那么很明顯,這個人很容易發財呀。
無論一個需求顯示的多么有道理,在其沒有被事實驗證之前,它都只能是假設,只有當我們通過一定嚴謹的驗證之后,才可以把它當做真實的需求來使用。
對于產品經理而言,需求分析并不是一類嘴炮活,是一門需要通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方法來準確獲知用戶真實需求的的核心技能。
技能水平有高低
需求分析要服從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邏輯。但這個分析框架本身的成本是比較大的,從假設的角度我們可以無限假設,隨時給出成百上千的假設很簡單,需要各個驗證成本太大,即使真的驗證了,那也基本失去了市場時機。
好的產品經理就是需要加速這個過程,更快更好的得出用戶的真需求。
好的產品經理建立的假設不是隨意假設,而是基于邏輯推演、歸納總結、現有理論、行業數據分析等一定手段得出相對靠譜的假設。這樣建立假設,其被驗證為真的概率要比一般假設要高很多。
一個好的假設,一定是可以被駁倒,而一個好的理論(需求),一定是可以被駁倒而沒有駁倒。此處不展開講,放在最優方案部分講。
好的產品經理做驗證也不是隨意驗證,驗證的方式要具備科學性,同時要低成本,比如MVP、A/B test等。相比一般產品經理,能更快更好的驗證假設。
一個好的驗證邏輯一定是可以證明需求是有意義的需求,也可以證明需求是偽需求。
寫在后面:
這篇文章寫得要比上篇要順利一些,但是整體感覺自己的思維方式過于發散,容易停不下來。
腦子里面的概念過多,學習而沒有消化干凈的理論過多,導致了理論沒有層次,每到一個點就能無限延伸。
在發散和收斂中來回糾結最后變成了這篇文章,我理解也不是壞事,還是先發散最后整體收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