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1
周一放學后,兒子說,“媽媽,我的校服后面臟了,你幫我洗下吧!”我說,“昨天剛洗的啊,這么快就臟了?”兒子解釋說,上課的時候他靠在后面的桌子上蹭臟的。
去開家長會的時候,我見過學校課桌之間的狹窄,瘦得孩子還好,像兒子這種體型比較魁梧的,坐在里面就“滿”了,難免會蹭到后面的桌子。
答應了給兒子洗校服后,突然接到姐姐的電話,讓我去她家幫著照看下小寶寶。一心想著小寶寶,卻把答應兒子的事放一邊兒了。
和小嬰兒在一起的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就九點多了。這時,我接到了兒子的電話,他用質問的口氣說,“媽,你什么時候回來?”我說“這就走。”兒子接著說:“我的校服你洗了嗎?”我一聽,壞了,怎么把洗衣服這事給忘了呢?連忙說:“回去馬上洗,抱歉我給忘了。”兒子沒接受我的道歉,反而回了這么一句:“你確定現在洗了明天早上能干嗎?”
這語氣怎么這么熟悉?怎么那么像我平時跟他說話的口氣呢?我一臉黑線。
我心里有數,衣服能晾干,但是他說的語氣讓我很不爽,我沒回答他,說:“怎么跟媽媽用這種語氣說話?”兒子說,“誰讓你答應給我洗卻沒洗的!”說著就把電話掛了。
這小子,就不能寬容點,就算我沒洗,也不用這種態度吧!可是轉念一想,我答應得好好的,可一轉身就忘了。忘了就忘了吧,還嫌人家說話的語氣不好。更重要的是,明明我感覺到他的這種語氣不好,我卻仍然用相同的語氣反問他。這不是惡性循環嗎?
兒子的此番表現,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自己有了過失,總希望別人能寬容一些,別人不寬容,就覺得是小題大做,可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卻總是揪住不放,苛責孩子,典型的雙重標準,寬以待己,嚴于律人。
? ? ? ? ? ? ? ? ? ? ? ? ? ? ? ? ? ? ? 2
希望別人如何對自己,就該先如何對別人。對孩子更應該如此,他們無時不刻地在觀察、模仿、甄別周圍的人和事,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總有一些影響是無處不在的,那就是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
洗衣服事件中,他說話的語氣,他的態度,他對此事的反應,說到底,都是源自于我,他習得并運用得“很好”,讓我體會到了他曾經的那種不爽的感受。其實,以前我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的時候,他同樣是不爽的。甚至是,他不僅覺得不爽,還會復制我的做法,學會我的方式。
昨天錄制《為何家會傷人》,書中引用了波斯詩人魯米的詩: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容顏。意思是,我這面鏡子照見了你,那一刻,我也是你。
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影,絕非僅是世界本身,更是你自身的映照。
教養孩子就是在呈現自己的性格、修養、價值觀;所以,孩子映照出來的問題就是你自己的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3
一位崇拜圣雄甘地的孩子非常愛吃糖,媽媽為了讓他戒掉糖,千里迢迢找到甘地,希望他能勸說自己的孩子。
可甘地說,你三個星期后再帶著他來。母親說我們家很遠,好不容易來了,就請你幫幫我吧?可甘地堅持說,你三個星期后再來。于是,這個母親三個星期后又帶著孩子去見甘地。
甘地告訴孩子要少吃糖,孩子答應了。孩子的媽媽就問甘地,這么簡單的一句話,為什么上次不說,非要自己等三個星期。甘地說,我也很喜歡吃糖,我花三周時間讓自己戒掉糖,我才有勇氣跟他講!
教育不是打磨或改造,按照一個理想的模式來塑造孩子,而是時刻從孩子這面鏡子中映照自己的行為,不斷地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孩子的自立能力、自控能力和獨立意識,不是父母強行灌輸的,而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傳身教中。不同的教養方式,必然造就不同類型的孩子,這就是所謂的“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是說一個有智慧的人,從來都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沒有智慧的人,把一切的原因都推到別人身上。從別人那里去找自己失敗的原因,整天怨天尤人,牢騷滿腹。
好的家長,應把養育的重心放到自己身上來。通過孩子這面鏡子,不斷發現自我、修正自我,并用“新我”為孩子做示范。
讓我們在養育的孩子的過程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