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城務工,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其中,除了留守兒童缺乏監護人教育和家庭溫暖,空巢老人一樣亟須關懷。由于大量的青壯年涌入城市,孩子尚且可以帶到打工的地方上幾年學,可年邁的父母卻只有唯一的選擇,便是留守農村,獨自生活。一方面,是因為老人們的思想保守而傳統,總念著落葉歸根,一旦上了年紀,便不想離開家鄉,去太遠的地方,只有老家才能讓他們有歸屬感。另一方面的原因,則來自于尷尬的現實處境,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并不穩定,難以支撐父母進城的生活。畢竟不是農村物價低廉,城里的一滴水,一葉菜,都需要支付金錢,更何況,外出的農民工都是租住的簡易住所,一般一家人也是擠在一個屋子里,小孩子身量小,尚且可以找個角落鋪張床,可老人本來就體弱多病,哪里住的下來。現實的壓力讓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即使心有不忍,也只好咬著牙留下老人在家,自己去賺錢。所以,在沒有找到根本解決方案之前,空巢老人不得不一直存在。? 如果有幸,還有個老伴一起互相照顧著,但是更多的時候,只有一個老人獨自生活。老年人腿腳不便,又常常生病,身邊連個端杯水的人都沒有,而且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跟不上時代,也不怎么會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很多時候都只能委托鄰居不時照看,必要的時候聯系在外工作的兒子兒媳婦。許多老人辛辛苦苦了一輩子,晚年不求富貴,但求兒孫繞膝,圖個團圓,一享天倫之樂,連這點小小的要求都成了奢望。其實,獨處時,老人甚至比其他人群更孤獨,因為身體不好,走不了太遠,只有等著小一輩的登門拜訪,卻怎么也沒力氣去串門走親戚了。除此之外,老人們的生活單一,年輕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種莊稼,老了又種不動,一天一天的時間只能用“熬”來形容。看不懂字,不會上網,即便心中再難過也只有生生忍著,沒地兒可以宣泄,也難以找到有共鳴的人。在農村的一些地區,獨居老人家中自縊的新聞層出不窮。一個人守著一座空房子,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四周靜悄悄的,只有死神的腳步在不斷逼近。老人不像孩子,朝氣蓬勃,滿是希望,他們如同過氣的蔫茄子,孩子們都長大了,成家立業,沒有人需要他們了,活著就像個累贅,仿佛年歲越大,越成了兒女的包袱。“要是沒什么事,我就先死了。”這句網上流傳的空巢老人語,讓人聞之倍感心痛。? 如何解決空巢老人的問題,同樣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活了一輩子,連晚年的安穩幸福都不能保證,實在是悲劇。最近正熱的扶貧工作,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只不過扶貧不是只發放低保就夠了,更多的是需要根據每村每戶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開發出能賺錢的農村經濟項目,種植也好,養殖也罷,或者是開發旅游項目,總之,需要有足夠的吸引力,能夠讓外出務工的人員在老家也能掙得一樣多,他們才會心甘情愿的回到家鄉,才能一家團聚,老人也能安享晚年。也許以后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但是現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共同商量空巢老人的幸福出路,不要毀了老祖宗傳下來的孝道,使年邁的父母能夠老有所依。?
標題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