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2015年8月開始在今日頭條上發布內容。
我們其實也在從事線下的講座和課程分享,但是在建頭條號時
并沒有引導流量之類的目的。當時只是想要記錄陪伴孩子成長中發生的一些故
事,更偏向于日志形式。
文章發布出來后我們發現還比較受歡迎,得到了1很多讀者的收藏和評論,這也讓
我們意識到內容的真正價值,開始了正式運營。
因為我自己是北師大畢業,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從事教育行業,
大家對教育都有一定的見解。為了能夠保證穩定的優質內容輸出,我們就正式組
建了創作團隊。
團隊中有來自各個行業的專業講師、教授,很多人都獲得過國際教育課程的認
證,我自己本身也是“卡內基講師”。
我們每個月都會由兩位責編和各位作者溝通選題和起標題的問
題,也會定期召集大家參加選題會。
但是我們不會去刻意限制大家的選題和內容,要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優勢,讓他
們有充分的自主性,采納一切優秀的選題和角度?,F在的內容團隊成員保持在23-
25個作者,每個月的內容控制在21篇左右。
我們還定期組織作者間的交流活動,討論寫作方向。比如,之前請到的團隊成員
有河北廣播電視臺的主持人的李爽,辦了一場線下的聽眾見面會,取得了不錯的
效果。
我們當然會關注熱點,但是不會為了貼合熱點影響文章的閱讀
體驗。團隊會提前一個月商量下個月可能的熱點:比如孩子開學、六一這種節
日,然后計劃一些寫作方向,列出提綱后討論具體內容。
你提到的這種實時熱點,我們也會留意,考慮得更多的是要和“親子溝通如何
說”的風格相符,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后再去跟熱點。
我們是很重視文章的閱讀量、轉發量和點評數量以及點評內
容。常常討論關于“什么樣的題目和選題更吸引讀者”這樣的問題,也會分析影
響這些文章維度的原因。同時,我們也很關注粉絲量的積累,因為粉絲的聚集是
從另一方面驗證一個頭條號的專業可信度的標準。
不過,現階段頭條的粉絲資源還不能很好的變現,對線下活動的影響還不是很明
顯。
有的,我們平時會看一些相關領域的頭條號內容,從他們那里
學習一些頭條化的文章技巧。
其實我們是考慮過的,因為目前來說,短視頻的傳播更有優
勢,但也有一些現實因素導致我們最終還是堅持用圖文的形式發布。
團隊中有從事過多年視頻策劃的成員,他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都從事CCTV八套的節
目編輯策劃。我們探討視頻制作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如果以央視化
的高質量要求來拍攝,每期節目的費用會非常高, 就目前情況來說,這一塊變現
的前景也不明朗,可能根本無法收回前期的大量成本。其次,在具體制作中,涉
及場景的搭建 ,親子類的內容肯定會需要孩子們參與其中,在人員方面也是不小
的投入。
現在有一些視頻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原創,很多是對已有影視資源的再創作。從
我們團隊視頻編輯的角度出發,如果拍不出高質量的內容,還不如先不涉及這一
塊。
盡管我本人平時很喜歡看電影,也積累了不少視頻方面的制作經驗,但是考慮到
純原創的投入過高,也擔心二次創作今后帶來的版權問題,最終還是決定繼續以
圖文的形式運營,畢竟這是我們更熟悉和擅長的方式,不一非要跟隨視頻的風
口。
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傳播相對狹窄一些,也由于這種相對封閉的
傳播模式,內容的傳播更精確化,比如一篇文章發布出來后,首先你的朋友們可
能就會去看。然后通過朋友和粉絲轉發分享,才會帶來更多的閱讀。
頭條的影響面更廣一些,也更容易達到比較高的閱讀量。閱讀量的提高可以快速
提高影響力,這種持續發聲對于品牌的推廣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希望今日頭條可以盡可能多地舉辦一些作者見面活動,像之前
有舉辦過作創作空間作者見面會,大家可以在活動中一起交流分享經驗。通過這
種形式促使頭條影響力擴大,作者也能在交流過程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更快成
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