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你們,我們
? ?課前演講,一同學介紹一部童話小說,“你們還看童話嗎?你們還相信童話嗎?你們認為童話不能在現實里存在嗎?”
? ?三個“你們”排比下來,顯得咄咄逼人,換成“大家”或者“同學們”語氣就舒緩得多,說“你”都比說“你們”要親切。這是一個原則,盡量不要說“你們”,最好說“我們”;非要指稱不包括自己在內的人,可以說“大家”“同學們”“先生們”“同志們”。
? ?班長在自習課里維持紀律,“你們不要吵了,安靜自習!”態度粗暴了些,換成“大家不要說話了”就溫和。舍長看到宿舍里亂七八糟,“你們趕緊打掃一下!”怎么是“你們”呢?你不就是這個宿舍的一員嗎?“哎呀,宿舍太亂了,我們一起來收拾收拾!”這不好多了?“這么簡單的題目,你們都做不出來!”這是老師在威脅學生,在撒氣,在為自己懊惱。“這么簡單的題目,大家都做錯了。來,我們一起看看問題出在哪?”這才是教育。
? ?所以“你們”和“我們”的使用,不只是語氣問題,還是思想態度問題。“你們想一想”“你們的建議”“你們為公司做的貢獻”,“我們想一想”“我們能為公司做什么”“我們把這個方案再研究一下”——這是不同的立足點,思想作風,待人接物的態度。
? 《鴻門宴》里,范增叫項莊借舞劍刺殺劉邦,“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你們都要成為他的俘虜——范增這么用詞時,把自己當作局外人,指點條道路給別人。刺殺不成功,劉邦逃走,范增感嘆,“吾屬今為之虜矣!”這時候說“我們”,是因為他意識到,都在一條船上,誰也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 ?不同的措辭,體現你的態度。你是否把自己當作跟其他人平等的一個分子,你是否認識到我們都是一個團隊。尤其在出錯時,學生沒教懂時。老師們,你不就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參與者嗎?干嘛老是“你們你們”的呢?
? ?聽課的時候,我比較注意老師們的措辭,不少老師的“你們”,實在刺耳。聽過一些名家的課,有些真有“如坐春風”之感。和煦的春風,當然有好多原因,但措辭是很重要的一個。
? ?總體上看,稱謂措辭,南方人得向北方人學習。有一回在火車上,跟個小伙子聊天,說到我媽媽怎么怎么樣,他很自然地接口就問:哎哥,咱媽多大年紀了?
? ?嘿,統共就說了不到十分鐘的話,人家就“咱媽”了!真是溫暖貼心。換個柳州人來說這句話:你媽有幾大撩?冰冷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