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道德經》
?
樊遲曾經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愛人”。
“仁”作為儒家的核心思想,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進程,我們每個人都耳濡目染。
然而老子在《道德經》卻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在道家的觀念體系里,“大仁不仁”,仁是居于道德之后的。
何謂“大仁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但用過以后即被丟棄。
萬物和百姓就像芻狗一樣,老子為何這樣說?天地真的這樣無情無義嗎?
在《莊子》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莊子將死,弟子意欲厚葬。
莊子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以星辰為珠璣,以萬物為陪葬。這些難道還不夠嗎?”
弟子說:“我擔心烏鴉老鷹會啄食先生的遺體。”
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可見,道家說“不仁”,是脫離一己之見之表述,并非簡單的肯定或否定。
所以莊子又說:“至仁無親。”
老子又道:“故大道廢焉,有仁義;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正臣。”
如果家庭本來就很和睦,就不會有人再提倡孝慈;社會沒有爾虞我詐,也不會有人再去提倡仁義。
山東聊城有一條“仁義胡同”,又名“六尺巷”,這個名字的背后有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
清朝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為官時,家人曾因宅基地與鄰居相爭。家人修書與他,讓他出面找山東的地方官打個招呼。見信后,傅以漸立即寫了回信。
家人展開一看,只有四句話:“千里來書為堵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看完,十分慚愧,便讓出三尺墻基,并主動向鄰居道歉。鄰居看到相府人家如此仁義,十分感動,便也退讓三尺,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故事雖然很好,然而不能忽視的是,仁義正是建立在爭執之上的。
就像《淮南子》上所說:“夫仁者,所以救爭也。”
《史記》載,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又續娶了一個妻子生下了象。
繼母與弟象對舜心懷嫉恨,瞽叟又十分愚昧,偏聽偏信,三人都想害死舜。
有一次,他們要舜去修補谷倉,待舜登上倉頂,就抽去梯子,放火焚燒,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
又有一次,他們要舜去挖井,挖到深處時,卻往下倒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母恭順,對弟弟慈愛。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就以孝行聞名天下。然而,究其根本,舜的“孝名”卻源自于家庭本身的不和睦。
《淮南子》還有這樣一則故事。
魏文侯宴請諸位大夫,酒興正濃之時,文侯深嘆:“我怎么偏偏沒有像豫讓這樣的忠烈之士來做大臣呢!”
蹇重聽了道:“君主說這話,應該自罰一杯。”
文侯不解,蹇重便繼續說:“有命之父母,不知何為孝子;有道之君,不知何為忠臣。豫讓的君主又怎樣了呢?”
文侯聽后,隨即一飲而盡,表示甘愿認罰,道:“正因為智伯沒有管仲那樣的賢才輔佐,所以才有了豫讓誓死為他報仇的功名啊!”
類似的道理,一代名臣魏征也曾向唐太宗李世民說過。
魏征說:“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唐太宗不解道:“忠臣和良臣有什么不同嗎?”
魏征回答:“古代堯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關龍逢,殷紂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享有美名,君主獲得聲譽,子孫相傳,福祿無疆。忠臣本身遭難被殺,君主落得個昏庸殘暴的罪名,國王家滅,只不過是個空名罷了。”
忠臣與良臣,看似無別,實則相去甚遠。投江自盡的屈原、精忠報國的岳飛、寧死不屈的文天祥,回首歷史,每一位垂名青史的忠臣背后無不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雖然老子把仁放在道德之后,但老子也并非完全否定“仁”。
他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上仁”雖然有所作為,但與“上德”一樣,并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利。
老子又道:“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漢書》上記載了一則“卻千里馬”的故事。
文帝時,有人進馬一匹,能日行千里。
文帝道:“天子出行,有鸞旗導引于前,有屬車擁護于后;或巡狩出行,一日不過五十里而止;或征伐出行,一日不過三十里而止。朕騎著這千里馬,獨自個兒先往何處去?”
于是下詔拒而不受。
近代學者陳柱有句話也說得非常好:
“喻如有寶器然,私于一家,則出于一家之外為失矣;私于一國,則出于一國之外為失矣;若私于天下,則將安所失乎?此圣人所以無私以成其私也。”
好文!必須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