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隨著信息加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都受到極大的沖擊,一學期守著課本學習幾十篇主題課文的時代已經過去,主題閱讀、群文閱讀、整合教學、海量閱讀,一系列的概念都無不在提倡一個量的積累。
? ? ? ? 近段時間通過網絡學習,我愈來愈重視教學上的課外拓展。《黑孩子羅伯特》一文中關于玫瑰花的描寫有三處,亦實亦虛,第一處是虛寫,“他覺得麗莎既聰明又漂亮,紅紅的臉好像春天開的玫瑰花兒。”這句話用玫瑰花的比喻突出了麗莎的可愛,與后面重病不能上課對照,強烈刺痛了羅伯特。第二處,“走在路上,羅伯特發現玫瑰花開得好紅,紅得像麗莎的臉蛋一樣漂亮。”玫瑰花既襯托羅伯特快樂的心情,也自然引出下文麗莎好久沒有來。第三處在文章結尾處,“教堂外面的玫瑰花開得好紅呀!”一句話渲染了光明溫暖的氣氛。在教學中,我突然發現,這是多好的寫作范例呀,學生平日的寫作中環境描寫總是與事件割裂開來,不能真正地為中心服務,于是,我突發奇想——以此為切入點,來進行一個環境描寫的寫作指導,我由三處玫瑰花的描寫導入,然后梳理出環境描寫的四種方式:“連串式描寫,展開故事情節;情景式描寫,揭示人物情感;對比式描寫,襯托深刻主題;夢幻式描寫,反映人物期待。”分別舉例進行說明,隨后,我出示了一組具有典型環境描寫的文章——《關心》、《茵草坪上的故事》、《海市蜃樓》,讓學生充分自讀,找出環境描寫,并分析這三篇文章分別用了哪種方式的環境描寫。我覺得這節課上得很有針對性:針對學生為環境描寫而環境描寫的現象展開教學;這節課又拓展了學生閱讀的寬度:引入了三篇文章,讓學生感受到環境描寫有章可循;這節課上得很實在:既有方法的指導,也有范例的引導。看到學生臉上洋溢出的滿足,我也不禁暗自高興。
? ? ? ? 又如在《歲寒三友》單元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搜集題畫詩,模仿課本上為題畫詩寫詩畫欣賞,要求他們先貼圖,再摘詩,后寫詩畫欣賞。布置這項作業時,我是不抱什么希望的,可沒想到孩子們竟給我帶來了驚喜,他們有的找到了《墨葡萄題詩》,有的找到了《題畫蘭》,還有的找到了《蒼松怪石圖題詩》,他們查閱了大量資料,將作者簡介、創作背景、詩畫賞析、表現主題等內容組織行文,成就了一篇篇學生自創的詩畫欣賞。批閱作業時,我就想這不是一筆學生生成的教學財富嗎,我怎能一批而過?于是我從學生作業中找出三篇典型的作品,拿出一節課的時間,讓這三位同學引導著大家賞畫讀詩,了解詩畫背后的故事,理解詩中的韻味。于是學生的學習內容由課本上的三篇題畫詩變成了六篇題畫詩。
通過這兩節課的教學,我越來越覺得語文教學的資源無處不在,我們既要善于發現,又要抓住生成,總之,多給孩子一些讀的機會,在課本之外,再拓展出一片語文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