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節的三股推力
各類藝術(戲劇)節盡管在演出團體、演出類型及演出劇目從內容到形式各自都呈現出不同面貌,然而不外乎三股推力在支撐著藝術節的舉辦——“主流話語”的宣講、“外國戲劇引進”的熱潮、“民間力量”的活躍。
其一,官方戲劇節得益于政府加大對文化經費投入等舉措,往往和評獎以及體制內創作的展演密切相關,可視為“主流話語”的集中宣講,也是“主流價值觀”作品的集中展示平臺。
中國藝術節于1987年始創,每三年舉行一屆,由文化部和所在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戲劇節創辦于198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和所在省、市的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亞洲藝術節是國家級區域性國際藝術節,由文化部主辦,自1998年首次舉辦后,至今已有1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從1999年起,每年舉辦一屆,是由文化部主辦、上海市承辦的國家級藝術節。
除了全國性的藝術節,區域性的官方戲劇展演也無處不在,幾乎各省各直轄市的各級文化主管部門都有自己專屬的藝術節,如:國內最早創辦的省級專業藝術活動之一廣東省藝術節;廣東省文化廳主辦的“粵戲越精彩——粵劇與全省地方戲曲劇種交流展演”;至今已舉辦5屆,明年計劃更名為“廣州國際戲劇節”的廣州藝術節;從1983年創辦以來、每三年一屆的浙江省戲劇節;還有創辦于2011年的“杭州國際戲劇節”今年正式升級為 “杭州當代戲劇節”,由杭州市委宣傳部、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等單位主辦。
其二,與外國戲劇引進熱潮密切相關的,是觀眾開眼看世界的需求。近年來,幾個影響較大的戲劇節或展演都著力于此,并合力形成一道外國戲劇來華演出的新景觀。2010年,林兆華戲劇藝術中心作為第一個邀請國外戲劇團體來京演出的民間戲劇機構,成功舉辦了“首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至今延續了六屆,成為業界相當有口碑的劇展;創辦于2013年被譽為“戲劇狂歡節”的烏鎮戲劇節雖只舉辦了四屆,但以其國際視野、藝術水準、原創探索、辦會理念等積累了人氣和口碑;“戲劇奧林匹克”是在1994年由世界知名戲劇導演、劇作家特爾佐布羅斯、鈴木忠志、羅布特威爾遜等人發起的國際性戲劇活動,旨在推動世界戲劇藝術的展示。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于2014年在中國北京舉行,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45部作品參加了展演。
此外,各類專業院團主辦的區域性展演,也在上海、廣州等地獨當一面。上海當代戲劇節是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組織承辦的一年一度的國際戲劇節,自2005年舉辦首屆起,每一屆均設有不同的主題,邀請世界各地的作品參與演出; 2013年始創的十三號劇院國際戲劇演出季,由廣州話劇藝術中心承辦,每年冬季舉行,引進多部外國經典作品,已經成為廣州戲劇演出的品牌活動。
其三,“民間力量”的活躍,一方面體現在青年戲劇人的創作能量上,另一方面也體現在民間資本對戲劇市場投資的關注中。
近年來,青年戲劇人的創作能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針對青年人主辦的戲劇節逐漸增多,戲劇節板塊中針對青年人設立的青年單元也陸續出現。北京青年戲劇節創辦于2008年,由北京市文聯、中國國家話劇院主辦,導演孟京輝擔綱藝術總監;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中最有特色的環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始創于2012年,集發現、孵化、創造和展示青年藝術家及其創作于一身;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最早舉辦于2012年,由中華文化聯誼會、臺灣廣藝基金會主辦,每年邀請兩岸不同風格的小劇場作品分別在北京、臺北及高雄三個城市演出;而2013年創辦的烏鎮戲劇節也專門設立了“青年競演單元”,讓更多熱愛戲劇有潛力、有夢想的青年創作者擁有展現自己的機會。
由于商業演出市場繁榮及民間金融資源的涌入,隨著兩者的意愿相互促進,各類民間機構主辦的戲劇節也在幾年內呈井噴狀態。2015年創立的西溪國際藝術節融合了戲劇、舞蹈、音樂和多個創意板塊;自稱是“西部首個戲劇節”的三星堆絲綢之路戲劇季于2015年在四川德陽正式啟動。這類戲劇節或展演,無論是在外國作品的引進上,還是本地原創的培育上,均打開接納的空間和展示的平臺。
在中國,官方和商業的兩極博弈始終存在。因此,在“主流話語”的宣講、“外國戲劇引進”的熱潮、“民間力量”的活躍這三股推力的驅動下,演出市場興盛,商業能量爆發,從官方到民間的各類藝術(戲劇)節從數量到規模也日益空前。其規模和定位呈現出官方VS民間、官方VS商業、民間VS國際、區域VS國際等諸多分野,大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意。如此種種,戲劇演出的體量在這個時期內得到迅速攀升,但值得思考的是觀演雙方在藝術創作力和鑒賞力上,是被無形透支還是得到極大提升?演出市場的豐富和文化景觀的多元是否等同于國內戲劇創作水平的整體跨越以及觀眾購買力的大幅增加?
誰為戲劇節買單
誠然,演出市場的興旺是戲劇節最具推動性的力量,當城市中產階層及年輕觀眾群體成為演出市場的消費主力,能夠推動戲劇節的發展。但官方資源對文藝發展的重視、對藝術(戲劇)節持續不斷的支持,更是藝術(戲劇)節長久不衰的保障。因此,誰為藝術節埋單,成為了藝術節蓬勃發展的關鍵。
作為現時國內規模最大、口碑極佳的民間戲劇節,本屆烏鎮戲劇節特邀劇目單元一共邀請了22部來自國內外的戲劇作品,數量上超過了前三屆,囊括13個國家和地區的精彩劇目。烏鎮戲劇節有五大優勢:一、全程在相當封閉的烏鎮西柵景區內進行,演出場所相對集中,轉場最多不超過20分鐘,不需要體驗大城市舉辦戲劇節時的舟車勞頓之苦;二、每天兩到四場的劇場演出,外加數十場的嘉年華活動,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觀看到最多最新的國內外戲劇作品是烏鎮的魅力所在;三、戲劇峰會、小鎮對話及一系列展覽活動,使得戲劇節的學術含量提升,得以進行戲劇觀念的跨國對話;四、青年競演單元為更多熱愛戲劇有潛力、有夢想的青年創作者擁有展現自己的機會;五、烏鎮戲劇節一大亮色,也是其他戲劇節所不具備的環節便是“古鎮嘉年華”——讓參與者進入景區便能盡情欣賞世界街頭戲劇、現代表演藝術、音樂匯演、曲藝雜耍等,現實近距離接觸,氛圍濃郁,浸潤身心。
據統計,參與本屆烏鎮戲劇節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劇組成員以及159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戲劇專業人士,以及參加青年競演的為數眾多的劇組成員,貢獻有1900場次的演出,參演人數近千人。本屆烏鎮戲劇節8月5日特邀劇目開放網絡售票,開票24小時,累計售出21508張票。而烏鎮戲劇節的觀眾,既有一般的戲劇愛好者,更多是來自于體制內外的專業戲劇人。每到10月,戲劇行內“言必稱烏鎮”,以至于烏鎮戲劇節期間在西柵偶遇同行司空見慣。
如果說,烏鎮戲劇節能在短時間里集中一睹國內外戲劇作品,因其先鋒性、實驗性、國際范、文藝范而受到各界追捧,那么,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絕對是集中觀看近三年官方主流作品的極佳平臺,以及了解當下主流文藝觀念及主流創作力量的最佳窗口。在中國,官方與民間各自推動下的戲劇二元格局,兩股力量始終并存。主流價值觀在官方作品中徹底彰顯的訴求,近十年來有增無減,日益強化。
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的57部“文華獎評獎”終評劇目均由各省市、中央直屬單位推薦,涵蓋了京劇、昆曲、地方戲、話劇等多種戲劇門類,其創作主題無不緊扣“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話語,對作品的思想性有著嚴格要求。經過嚴格評選,共有10臺作品榮獲第十五屆“文華大獎”,10位藝術家獲得“文華表演獎”。這些獲獎作品或關注當下現實生活,如淮劇《小鎮》;或褒獎先進人物謳歌革命先烈,如豫劇《焦裕祿》、評劇《母親》、芭蕾舞《八女投江》;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歌劇《大漢蘇武》、民族舞劇《沙灣往事》;或展現歷史風云,如京劇《康熙大帝》、京劇《西安往事》等。
主流價值觀下的宏大敘事,基本是“文華大獎”獲獎作品的共同特點。相對于烏鎮戲劇節所彰顯的個性、實驗、先鋒、商業的個體藝術觀念,中國藝術節更看重作品在思想深度、人文關懷和本體追求上的集中表達,使得體制內國有院團的作品幾乎不涉及藝術家的個人情緒宣泄、摒棄一切的荒誕新奇,從而展現出一種“追求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步、與中華文化同根”的大國創作審美表達。
除去一些評獎中不可避免的地區、門類之間的平衡,參選作品中的相當一部分還是能夠展示出近三年來由中國官方主導的藝術創作水平。在主題意蘊、藝術表演、舞臺呈現上,一定程度代表國家藝術形象。57臺參評劇目中有25部地方戲作品,也從側面體現了在國家扶持戲曲繁榮發展的政策下,戲曲有了更多展示的機會。
中國藝術節的“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的辦會理念及“精品、惠民、節儉、可持續”的辦會原則,昭示著這是一個政府出資為人民埋單的藝術節。官方藝術節的演出基本不考慮市場票房,靠政府補貼的惠民演出,或者組織工礦企業、中小學生集體觀摩已成為慣常的方式。據觀察所得,由于部分演出組織不當,存在“場外一票難求,場內觀眾稀少”的現象。這樣的情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全國各地官方主辦的惠民演出中,常常都能看到這樣的尷尬場景——所“惠”之“民”未見能“惠之所惠”。惠民的初衷毋庸置疑,但操作和實施的過程卻值得調整改進。據不完全統計,各地的文化主管部門、藝術機構和團體紛紛組織觀摩團到陜西觀劇交流,各地共組織3600余人次,累計觀摩劇目820余場,實際數量肯定遠遠不止。而這一切,實際也是官方機構為政府活動的隱性埋單。
觀眾需要怎樣的戲劇節
經濟學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每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換言之,單個需求,指單個觀眾對某場戲劇演出的需求;市場需求,指全體觀眾對戲劇演出需求的總和。在當下戲劇演出海量涌現和各類戲劇節的狂歡之下,觀眾是否有足夠的參與意愿和購買能力是戲劇節能否辦下去的關鍵。
不過四年,烏鎮戲劇節已經打造出國內戲劇節的金字招牌。據悉,今年戲劇節期間游客量26萬左右,按照景區門票每張120元計算,就是數千萬的收入。這還僅僅是門票的收入,還沒有加入演出票及其他景區食宿開支的收入,相信總體收益相當可觀。由此看來,作為烏鎮總設計師的陳向宏,其超前的規劃和經營理念在營運戲劇節的過程中再次得到認同。當愛丁堡、阿維尼翁、利賀這些小城鎮均因戲劇而成文化地標時,陳向宏也敏銳地以戲劇“構建了我們的文化堡壘”實現烏鎮的文化生態提升。在培養中國本土青年戲劇人的同時,進行“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實現烏鎮整體旅游產業的換代轉型。
然而,在烏鎮戲劇節紅火的背后,也不免存在一些質疑之聲:部分邀請展演的劇目空有其名,藝術質量難以和戲劇節口碑匹配;邀請展部分演出門票及青年競演的免費票均被“黃牛黨”哄抬價格;邀請展在劇目選擇上過于“劍走偏鋒”而缺少一些適合普通觀眾的作品;景區內的食宿成本及演出票價偏高,等等。加上很多外國劇目在烏鎮公演后,馬上又到北京、上海等地巡演,直接降低了烏鎮戲劇節的吸引力。因此,烏鎮戲劇節如何能守住前四年建立的口碑,繼續擦亮金字招牌,還需要策劃者不斷發力運功。
實際上,官方戲劇節也面臨著劇目選擇、票房市場、觀眾組織方面的壓力。以今年在廣州舉行的幾個戲劇節為例,可從在地經驗窺探一二。
廣州藝術節于2011年創辦,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城市藝術節,至今已舉辦5屆,就其先后經歷組織觀眾、公開派票、網絡取票、半市場化運作等4個階段而言,目的也是希望培養市民藝術欣賞興趣,以達到培育演出市場、拉動藝術消費的目的。從2016年的舉辦情況來看,雖參演規模、進場人數、演出影響力都逐年提升,但也呈現出冷熱不均的局面——作為開幕演出的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威尼斯商人》的票房不俗,部分名家名劇名團的場次售票火熱,部分兒童劇、音樂會的場次完全可以市場運作,而部分戲曲類場次則票房冷清而需要組織觀眾進場。
“2016廣東戲曲喜劇特邀展”作為國內創辦的首個以喜劇為主題的地方戲曲展演活動,也遭遇到類似情況。外請的一些地方劇種由于方言等諸多方面的局限,在穗票房冷清尷尬,其中數場演出均需要在演出場館的公眾號上組織免費觀摩活動。實際上,主辦方可在觀眾問題上做足功課,除了實行“早鳥票”低票價惠民外,還可面向特定群體的藝術惠民,如每個家庭的兒女購票將獲得銀婚父母的贈票兩張,每場均設置100張銀婚惠民門票。這樣一來,雖可視作文化惠民,但另一方面也顯示這類戲劇節在市場需求上的錯位——在選擇劇目上并沒有切中觀眾的實際需求,而供大于求的市場輸入也顯示出觀眾在購買力和參與度上的疲軟。
綜上,無論官方還是民間,觀眾的參與意愿和消費者的購買能力都是藝術(戲劇)節或展演能否辦下去的關鍵。且不說對于商業運作而言,劇目不佳或者宣傳不力則無以為繼。哪怕是政府主導,如果單憑組織觀眾贈票來完成演出,也是難以持久的。
對于官方,需要的是人民的參與;對于市場,需要的是投資的盈利;對于觀眾,需要的是優質的作品和適當的票價。對于眼下狂歡中的國內各類藝術(戲劇)節而言,大浪淘沙是必然的,質優量精才是可持續之路。(作者: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