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么談質量
如果你是一個木匠,你需要留意質量,但也許并不需要質量管理。把專注放在在每一刀的刻畫上,每一刻都不妥協,這樣就有質量保證。
但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經過復雜、多人、長時間的團隊協作才有最終產出,那么沒有質量管理就意味著協作無序,執行難題,交付慘劇。
2.? 什么是質量
追求極致不叫質量。??
什么是質量?符合要求。
完美并非質量。每個人的認識水平不同,何況雞蛋里總能挑出骨頭,永遠有更好。
如果開始前就清晰地定義清楚了,目標做是做到60分,那么60分就是最好的質量。不要認為60分的產品不是產品,有的產品不是拿來用的,它們是工具:溝通工具,學習工具。
沒有要求,就談不了質量。
3.? 質量的和成本
羅振宇在《長談》里說過一個不錯的回答:「脫離成本談質量就是耍流氓」。
管理者可能潛意識里都覺得自己的產品是要做到質量100分,所以不自覺責問團隊,為什么有這個那個錯誤。這時,我們也許就是在脫離成本追求質量。
質量不是在真空中產生的,在是時間和資源的制約下。對于團隊來說,時間和資源往往是被限定的——那么,質量區間也隨之就固定了。
這個「實際的質量區間」和管理者心里想要的那個區間,有?多大的重合度,取決于管理者對于質量和團隊的了解。
4.? 質量不好誰的鍋?
質量問題不意味著質量人員的問題。產品的生產者往往最能對質量負責。在多團隊協作的項目中,這可能是多個職能團隊。
此外,質量不好也可能是管理者沒有明確清楚他們的質量要求,具體是什么樣的。
當然,從第3點可知,質量不好還可能是管理者能給到團隊的成本根本不夠。
5.? 質量工作的核心
兩個字:預防。
6.? 「質量思維」和「測試思維」有什么不同?
測試思維是:找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面向當下的思維模式。
質量思維是:找出問題,分析原因,找到避免這類問題發生的辦法。然后順手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面向未來的思維模式。
測試者把問題當 麻煩 。一旦找到后,就想盡快干掉它。越快消失越好。
質量員把問題當 線索 。一旦找到后,就會順藤摸瓜找到相關人,和他一起回到事故現成看看當時為什么造成了紕漏,再想辦法避免這類問題未來再發生。
照此即可判斷一個測試人員的好壞。合格的質量人站在生產人員的對面,而好的質量人站在生產人員的身邊。
7.? 質量管理的關鍵動作
「記錄」。
有記錄才有清單。在軟件開發中,這個清單叫做測試用例。
測試用例的編寫除了靠經驗,靠對業務的理解,很重要也很容易的一個來源是:過去的錯誤。再一次:錯誤是線索。
問題-原因-改進方案-核查清單,都記錄在冊。這是回顧和改進的起點。
8.? 質量部門的責任
質量部門應該擔任衡量及報告工作結果是否符合要求、要求采取改進行動、鼓勵防止缺陷、教導質量改進的職責,并且要成為整個組織的核心。 —— 《質量免費》
9.? 測試人員的心態
很多公司里,測試人員的處境很微妙。就像球場上的后衛,贏了球大多想不起他們,出了問題卻最先被暴露。這導致他們在很多時候感覺需要通過其他的方式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比如在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會要求自己不但能找到問題,還能夠解決問題。
這讓測試人員既是質量的守護者,又是問題的辯護者。
那種想要積極地參與公司的業務生產的欲望是很難抗拒的,但一點點的參與就足以破壞質量人員最寶貴的客觀性。
10.? 軟件開發里的測試工作
軟件開發里有一個概念叫TDD,即測試驅動開發(Test-Driven Development)。在開發之前先把測試標準說清楚,讓開發人員提前知道他們的代碼會怎樣被檢測,就能預防一部分開發過程中的疏漏。
而傳統的軟件開發流程中,測試工作是被安排在整個項目的最后。測試開始,說明開發已經結束,質量已經定型了。測試工作是在被動情況下展開的。TDD讓測試工作主動介入。
在Google,開發人員自己做測試。他們這樣說:
「當你把開發過程和測試放到一起,就像在攪拌機里混合攪拌,直到不能區分彼此的時候,就得到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