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協議
- IP地址
- 路由、DHCP
- 網絡配置
一、IP協議
(一)IP協議的特征:
運行于OSI的網絡層
面向無連接的協議
獨立處理數據包
分層編址
盡力而為傳輸
無數據恢復功能
(二)IP的PDU報頭
版本(4bit):區分ipv4或ipv6協議
首部長度(4bit):最多表達15單位,每個單位標識4字節,所以IP報頭最長60字節
區分服務(8bit):一般不使用
總長度(16bit):表達IP報文的首部與數據部分的總長度,單位為字節,故IP報文長度不會超過65535字節,同時不能超過MTU(最大傳送單元)
標識(16bit):計數器,每發送一個報文自增一,同一數據包的每個分片標識值相同
-
標志(3bit):后2位有實際意義:
- DF(Don't Fragment):第2位,DF=0時允許分片,DF=1不允許分片
- MF(More Fragment):第3位,MF=0時表示最后一個分片,MF=1時表示后面還有分片
片偏移(12bit):分片在原分組中的位置,偏移單位為8字節
生存時間(8bit):數據報在網絡中經過路由器的最大值,記作“TTL(time to live)”,一般設為64
協議(8bit):服務于傳輸層協議,說明數據報內容的協議類型。1表示ICMP協議,2表示IGMP協議,6表示TCP協議,17表示UDP協議
首部校驗和(16bit):檢驗數據報首部
源地址、目的地址:各占4字節
二、IP地址
(一)IP地址的特征:
唯一標識IP網絡中的每臺設備
-
由網絡ID和主機ID組成
- 網絡ID:標識網絡,每個網段分配一個網絡ID
- 主機ID:標識單個主機,分配給各設備
IP地址格式:點分十進制
IP地址共32位,每8位一組分成四組,每組8位二進制數轉換成十進制數,四組之間用點.
符號分割
(二)IP地址分類
A類:
IP地址開頭范圍:1-126
網絡ID:前8位;主機ID:后24位
網絡數:126
每個網絡中的主機數:2^24-2
默認子網掩碼:255.0.0.0
私網地址:10.0.0.0-10.255.255.255B類:
IP地址開頭范圍:128-191
網絡ID:前16位;主機ID:后16位
網絡數:2^14
每個網絡中的主機數:2^16-2
默認子網掩碼:255.255.0.0
私網地址:172.16.0.0-172.31.255.255C類:
IP地址開頭范圍:192-223
網絡ID:前24位;主機ID:后8位
網絡數:2^21
每個網絡中的主機數:2^8-2
默認子網掩碼:255.255.255.0
私網地址:192.168.0.0-192.168.255.255D類:組播
IP地址開頭范圍:224-239E類:廣播
IP地址開頭范圍:240-255公網地址需要注冊,私網地址不需要注冊,僅限在局域網內部使用
-
特殊地址
- 0.0.0.0 所有不清楚的主機和目的網絡
- 255.255.255.255 對本網段的所有主機廣播
- 127.0.0.1-127.255.255.254 本機回環地址,測試用
- 224.0.0.0-239.255.255.255 組播地址:224.0.0.1指所有主機,224.0.0.2指所有路由器,224.0.0.5指所有OSPF路由器,地址多用于特定程序和多媒體程序
- 169.254.x.x 若Windows主機配置了DHCP分配IP地址,但未能從DHCP服務器獲得IP地址,系統為主機分配的地址
(三)子網掩碼
子網掩碼的作用:區分IP地址的網絡ID與主機ID
32位二進制,對應網絡ID位為1,對應主機ID位為0
8位子網掩碼的可能情況
128 | 64 | 32 | 16 | 8 | 4 | 2 | 1 | 十進制值 |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128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192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224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240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248 |
1 | 1 | 1 | 1 | 1 | 1 | 0 | 0 | 252 |
1 | 1 | 1 | 1 | 1 | 1 | 1 | 0 | 254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255 |
(四)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無類別域間路由
CIDR下的的網絡ID和主機ID打破了過去A類、B類、C類IP地址的限制,網絡ID與主機ID位數均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變動
網絡主機最大數量:2^主機ID位數-2 = 2^(32-網絡ID位數)-2
網絡數:2^網絡ID位數
網絡ID:IP地址與子網掩碼逐位與運算
CIDR表示法:IP地址或網絡ID/網絡ID位數
(五)劃分子網、超網
劃分子網:將一個大網絡分割成多個小網絡,每個小網絡主機ID變少,網絡ID變多,原來的大網絡網絡ID位向主機ID位借位
劃分超網:將多個小網絡合并成一個大網絡,大網絡主機ID變多,網絡ID變小,原來的小網絡主機ID位向網絡ID位借位
劃分子網的數量:2^網絡ID向主機ID借的位數
劃分子網后損失的IP數:(劃分子網的數量-1)*2實驗:劃分子網的規劃
第一步:160.200.0.0/16 劃分16個子網,并說明
(1)劃分子網的netmask;(2)每個子網主機數;
(3)最小、最大子網的網絡ID;(4)最大子網的IP范圍。
分析:
1、劃分16個子網,需要從網絡ID借4位,從而子網掩碼的前20位是1,后12位是0,從而netmask地址為255.255.240.0
2、每個子網的主機ID位數是32-20=12,則主機數為2^12-1=4094
3、最小子網的第17位至第20位為0000,最大子網的第17位至第20位為1111,前16位與劃分前的網絡ID相同,故最小子網的網絡ID為160.200.0.0/20,而最大子網的網絡ID為160.200.240.0/20
4、主機ID為第21至第32位,最小的二進制位是0000 00000001,最大的二進制位是1111 11111110,則最大子網的IP范圍為160.200.240.1/20至160.200.255.254/20
第二步:對最大的子網160.200.240.0/20 劃分32個子網,并說明
(1)劃分子網的netmask;(2)每個子網主機數;
(3)最小、最大子網的網絡ID;(4)最大子網的IP范圍。
分析:
1、劃分32個子網,需要從網絡ID借5位,從而子網掩碼的前25位是1,后7位是0,從而netmask地址為255.255.255.128
2、每個子網的主機ID位數是32-25=7,則主機數為2^7-2=126
3、最小子網的第21位至第25位是0000 0,最大子網的第21位至第25位是1111 1,前20位與劃分前的網絡ID相同,故最小子網的網絡ID為160.200.240.0/25,而最大子網的網絡ID為160.200.255.128/20
4、主機ID為第26至第32位,最小的二進制位是 0000001,最大的二進制位1111110,則最大子網的IP范圍為160.200.255.129/20至160.200.255.254/20
三、路由、DHCP
(一)跨網絡通信:路由
路由的分類:主機路由、網絡路由、默認路由(主機路由精度最高,依次遞減)
路由的優先級:精度越高,優先級越高
(二)DHCP: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 四次廣播過程
- DHCP Discover——主機向網絡廣播尋求DHCP服務器
- DHCP Offer——DHCP服務器向主機廣播可以提供服務的報文
- DHCP Request——主機向網絡廣播選定的DHCP服務器
- DHCP ACK——被選定的DHCP服務器廣播報文中含有給主機分配的IP地址,其他DHCP服務器無工作
四、網絡配置
- 網絡配置內容:
- 主機:配置主機IP地址
- 路由:配置默認網關
- DNS服務器:linux可以設置三個DNS地址:主DNS服務器、次DNS服務器、第三DNS服務器
(一)網卡配置
網卡命名:eth0 (CentOS 6), ens33 (CentOS 7)
網絡接口識別及命名的udev配置文件
/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
查看網卡:
ethtool -i eth0
或者dmesg | grep -i eth
卸載、裝載網卡驅動
modprobe -r e1000
或者rmmod e1000
卸載驅動e1000
modprobe e1000
裝載驅動e1000實驗:給網卡改名
1、修改配置文件:vim /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
修改一條記錄的最后NAME設置,如下圖將原eth1改名為eth1-1
2、用ethtool查看網卡驅動,使用modprobe命令卸載并重新裝載驅動,可以看到網卡改名成功
ethtool eth1 //查詢結果顯示網卡驅動為e1000
modprobe -r e1000 //卸載驅動
modprobe e1000 //重新裝載驅動
ifconfig //查看網卡信息,確認改名結果
(二)網絡配置
(1)網絡配置概述
網絡配置分為靜態指定與動態分配兩種方式
-
靜態指定的配置方式大體分為三條途徑:
- 傳統配置工具:
ifconfig
,route
,netstat
,特點是使用簡單,兼容舊系統 - 新型配置工具:
ip
,ss
,tc
,特點是功能強大,性能較好 - 更改配置文件:前兩種途徑的設置都能夠立即生效,但缺點是重啟后設置丟失;而更改配置文件后設置信息永久有效,但缺點是不能立即生效,需要重啟服務
- 傳統配置工具:
(2)ifconfig 配置網絡接口
- 語法:
ifconfig [interface] //顯示所有或某個網卡的信息
ifconfig -a //顯示所有網卡的信息(無選項默認只顯示激活的網卡)
ifconfig interface [up | down] //激活/禁用某個網卡
ifconfig interface IP/netmask //為網卡配置地址,IP地址采用CIDR描述
ifconfig interface IP netmask //為網卡配置地址,IP地址采用傳統描述
實驗:禁用并重新啟用eth1網卡,修改eth1的IP地址為172.18.0.10/20
命令:
ifconfig eth1 down //禁用網卡
ifconfig eht1 up //啟用網卡
ifconfig eth1 172.18.0.10/20 //設置IP地址
eth1網卡禁用后
eth1網卡激活后
修改eth1的IP地址
(3)route 顯示和配置路由表
- 語法:
route -n //查看路由表
route add [-net|-host] target [netmask Nm] [gw Gw] [[dev] If] //添加路由
route add -host 192.168.1.3 gw 172.18.0.1 //添加主機路由
route add -net 192.168.0.0 netmask 255.255.255.0 gw 172.18.0.1 //添加網絡路由
route add -net 192.168.0.0/24 gw 172.18.0.1 //添加網絡路由,與前者等價
route add -net 0.0.0.0 netmask 0.0.0.0 gw 172.18.0.1 //添加默認路由
route add default gw 172.16.0.1
route del [-net|-host] target [gwGw] [netmask Nm] [[dev] If] //刪除路由表
route del -host 192.168.1.3 //刪除主機路由
route del -net 192.168.0.0/24 //刪除網絡路由
實驗:
(1)添加主機路由192.168.10.22,網關172.18.0.1
(2)添加網絡路由192.168.15.0/24,網關172.18.0.1
(3)刪除主機路由192.168.10.22
(4)刪除網絡路由192.168.15.0/24命令
route add -host 192.168.10.22 gw 172.18.0.1
route add -net 192.168.15.0/24 gw 172.18.0.1
route del -host 192.168.10.22
route del -net 192.168.15.0/24
- 執行過程如下,紅框中為通過命令添加的路由表,需要注意的是,添加的網關IP地址必須與主機在同一個網段,這樣發往其他網段的數據報文才能通過網關從本網段轉發出去
(4)配置動態路由
- 通過守護進程獲取動態路由
- 安裝quagga包
- 支持多種路由協議:RIP、OSPF和BGP
- 命令vtysh配置
(5)netstat 顯示網絡連接、路由表、接口統計
- 顯示網絡連接的選項
-t //tcp協議相關
-u //udp協議相關
-w //raw socket相關
-l //處于監聽狀態
-a //所有狀態
-n //以數字顯示IP和端口
-e //擴展格式
-p //顯示相關進程及PID
- 幾個經典的選項組合
-tan //以數字顯示查看TCP協議的所有連接狀態
-uan //以數字顯示查看UDP協議的所有連接狀態
-tnl //以數字顯示查看TCP協議處于監聽狀態的連接
下圖顯示了用netstat命令查詢所有TCP協議的連接狀態,紅框顯示的連接處于建立連接狀態,其他處于監聽狀態
- 顯示路由表,功能類似于
route -n
netstat -rn //-r:顯示內核路由表,-n:以數字顯示
- 顯示接口統計數據,功能類似于
ifconfig -s
netstat -i //顯示所有網絡接口統計數據
netstat -I=IFACE //顯示指定網絡接口統計數據
(6)ip 顯示和配置路由、設備、路由策略、隧道
ip是一個工具集,可以進行網絡設備、IP地址和路由表等方面的設置
語法:
ip [ OPTIONS ] OBJECT { COMMAND | help }
OBJECT = { link | addr| route }
網絡設備的設置 OBJECT=link
ip link set DEVICE { up | down } //激活或禁用設備
ip link show [ DEVICE ] //顯示設備信息
ip link show up //顯示處于激活狀態的設備
可以看到OBJECT=link時顯示的信息局限在數據鏈路層,紅框表示設備狀態的切換
- IP地址的設置 OBJECT=addr
ipaddr{ add | del } IFADDR dev STRING //添加或刪除
IFADDR包含:
[label LABEL] //添加地址時指明網卡別名
[scope {global|link|host}] //指明作用域(global:全局可用;link:僅鏈接可用;host:本機可用)
[broadcast ADDRESS] //指明廣播地址
ip addr { show | flush } //顯示或者清空
[ dev STRING ] //設備名
[label PATTERN] //匹配別名
[primary and secondary] //網卡主名或別名的信息
- 實驗:
(1)給網卡eth1指定別名eth1:1,其IP地址為172.18.240.39,作用域為global
(2)清除網卡eth1:1別名
ip addr add 172.18.240.39/16 dev eth1 label eth1:1 scope global
ip addr flush dev eth1 label eth1:1
紅框中為eth1建立的別名eth1:1
- 路由表的設置 OBJECT=route
ip route add TARGET via GW dev IFACE //添加路由
ip route add IP via GW dev IFACE //添加主機路由
ip route add NETWORK/MASK via GW dev IFACE //添加網絡路由
ip route add default via GW dev IFACE //添加默認路由
ip route del TARGET //刪除路由
ip route show | list //顯示路由
ip route flush [dev IFACE] //清空路由表
- 實驗
(1)添加主機路由192.168.10.22,網關172.18.0.1
(2)添加網絡路由192.168.15.0/24,網關172.18.0.2
(3)添加默認路由,網關172.18.0.3
(4)刪除主機路由192.168.10.22
(5)刪除網絡路由192.168.15.0/24
(6)刪除默認路由
ip route add 192.168.10.22 via 172.18.0.1
ip route add 192.168.15.0/24 via 172.18.0.2
ip route add default via 172.18.0.3
ip route del 192.168.10.22
ip route del 192.168.15.0/24
ip route del default
(7)ss 查看套接字信息
功能、用法類似于netstat,但ss性能更好
語法:
ss [options] [ FILTER ]
選項 options:
-t //tcp協議相關
-u //udp協議相關
-w //裸套接字相關
-x //unixsock相關
-l //listen狀態的連接
-a //所有
-n //數字格式
-p //相關的程序及PID
-e //擴展的信息
-m //內存用量
-o //計時器信息
- 過濾器 filter
語法:[ state TCP-STATE ] [ EXPRESSION ]
TCP-STATE:TCP狀態,即TCP有限狀態機的狀態,例如:
LISTEN
ESTABLISHED
FIN_WAIT_1
FIN_WAIT_2
SYN_SENT
SYN_RECV
CLOSEDEXPRESSION:表達式,指明源端口號(sport), 目的端口號(dport),也可以用協議名代替,如:
'( dport = 22 or sport= 22 )'
與' (dport = :ssh or sport = :ssh )'
等效實驗
(1)列出所有TCP處于偵聽狀態的連接
(2)列出所有UDP狀態的連接,并顯示相關的進程信息
(3)列出所有已建立的ssh連接
ss -tnl
ss -uanp
ss -o state established '( dport = :ssh or sport = :ssh )'
(8)網絡配置文件
-
配置文件路徑:
- IP, MASK, GW, DNS的配置路徑: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IFACE - ROUTE的配置路徑: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route-IFACE - 配置說明文件路徑:
/usr/share/doc/initscripts-VERSION/sysconfig.txt
- IP, MASK, GW, DNS的配置路徑:
ifcfg-IFACE配置文件關鍵字
DEVICE //此配置文件應用到的設備
HWADDR //對應設備的MAC地址
BOOTPROTO //激活此設備時使用的地址配置協議,常用的dhcp, static, none, bootp
NM_CONTROLLED //是否接受NM(NetworkManager)控制,建議CentOS6為“no”
ONBOOT //在系統引導時是否激活此設備
TYPE //接口類型,常見有的Ethernet, Bridge
UUID //設備的惟一標識
IPADDR //指明IP地址,BOOTPROTO=static時設置
NETMASK //子網掩碼,BOOTPROTO=static時設置
GATEWAY //默認網關,BOOTPROTO=static時設置
DNS1 //第一個DNS服務器指向,BOOTPROTO=static時設置
DNS2 //第二個DNS服務器指向,BOOTPROTO=static時設置
USERCTL //普通用戶是否可控制此設備
PEERDNS //如果BOOTPROTO的值為“dhcp”,是否允許dhcp server分配的dns服務器指向信息直接覆蓋至/etc/resolv.conf文件中
- route-IFACE配置文件關鍵字
可以使用兩種風格描述路由表信息,如:
TARGET via GW
10.0.0.0/8 via 172.18.0.1
或者,
ADDRESS#=TARGET
NETMASK#=MASK
GATEWAY#=GW
ADDRESS0=10.0.0.0
NETMASK0=255.0.0.0
GATEWAY0=172.18.0.1
需要注意,修改文件后設置不會立即生效,可以重啟服務使其讀取配置文件,使設置生效,命令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實驗1:修改設備eth0的配置文件,要求:靜態IP地址:172.18.200.30/24,默認網關:172.18.0.1,第一個DNS服務器IP:8.8.8.8,第二個DNS服務器IP:114.114.114.114,系統啟動時激活設備,不受NetworkManager控制,普通用戶不可以控制此設備
vim編輯文件/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具體內容如下:
DEVICE=eth0
BOOTPROTO=static
TYPE=Ethernet
IPADDR=172.18.200.30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72.18.0.1
DNS1=8.8.8.8
DNS2=114.114.114.114
ONBOOT=yes
NW_CONTROLLED=no
USERCTL=no
想要設置生效,需要重啟網絡服務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配置文件生效前
配置文件生效后
- 實驗2:配置路由表:
路由1:192.18.58.10,網關172.18.0.1
路由2:192.18.57.0/24,網關172.18.0.1
要求永久生效。
建立文件/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route-eth0,內容如下
192.18.58.10 via 172.18.0.1
192.18.57.0/24 via 172.18.0.1
想要設置生效,需要重啟網絡服務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配置文件生效前
配置文件生效后
(9)本地解析
本地解析前需要知道本地主機名稱,先討論如何本地主機名稱
設置本地主機名稱:
hostname [HOSTNAME]
本地主機設置文件路徑:
/etc/sysconfig/network
下的HOSTNAME
值(CentOS 6)
/etc/hostname
(CentOS 7)-
本地解析配置文件路徑:
/etc/hosts
- 內容是本地主機名及其IP地址的映射
- 在使用DNS檢查,優先級高于DNS解析的IP地址
- 支持雙向解析
- 查看/etc/hosts文件內容:
getent hosts
- 注意修改hostname后更新hosts文件內容
(10)DNS 域名解析系統
由網絡上的DNS服務器負責FQDN(完全合格域名)與IP地址之間的相互解析,linux支持設置3個DNS服務器地址
設置DNS服務器地址命令:
nameserver DNS_SERVER_IP1 | IP2 | IP3
DNS解析配置文件路徑:
/etc/resolv.conf
設置本地解析與DNS解析默認優先級的配置文件:
/etc/nsswitch.conf
正向解析:FQDN--->IP
dig -t A FQDN
host -t A FQDN
- 反向解析:IP--->FQDN
dig -x IP
host -t PTR IP
(11) 網卡別名
設置網卡別名的三種方式:ifconfig命令、ip命令、修改設置文件
ifconfig命令修改網卡別名
ifconfig IFACE:ALIAS IP up //定義IFACE別名,網址為IP
ifconfig IFACE:ALIAS down //刪除IFACE的別名
- ip命令修改網卡別名
ip addr add IP dev IFACE label IFACE:ALIAS //定義IFACE別名,網址為IP
ip addr del IP dev IFACE label IFACE:ALIAS //刪除IFACE別名
ip addr flush dev IFACE label IFACE:ALIAS //刪除IFACE別名
修改設置文件:
復制/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目錄下的要建立網卡別名的ifcfg-IFACE文件,修改其中的DEVICE, IPADDR屬性,重新啟動network服務。-
注意:
- 關閉NetworkManager服務:
service NetworkManager stop
,關閉NetworkManager服務自啟:chkconfig NetworkManager off
- 網卡別名的配置文件必須使用靜態聯網。
- 關閉NetworkManager服務:
實驗:設置網卡eth0的別名eth0:0,IP地址為192.168.58.10/24。分別采取三種方式實現,每次實現后刪除網卡別名。
ifconfig eth0:0 192.168.58.10/24 up
ifconfig eth0:0 down
ip addr add 192.168.58.10/24 dev eth0 label eth0:0
ip addr del 192.168.58.10/24 dev eth0 label eth0:0
復制/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至新文件ifcfg-eth0:0,內容修改如下:
DEVICE=eth0:0,BOOTPROTO=static,IPADDR=192.168.58.10,PREFIX=24
保存后,執行service network restart
使用ifconfig命令修改別名
使用ip命令修改別名
配置文件修改別名
(12) 網卡綁定 Bonding
定義:將兩塊以上網卡綁定在同一個IP地址
作用:實現高可用和負載均衡
實現:通過bonding,虛構一塊網卡對外提供鏈接
-
常見分類:
- Mode 0(balance-rr):輪轉(Round-robin)策略:從頭到尾順序的在每一個slave接口上面發送數據包。本模式提供負載均衡和容錯的能力
- Mode 1(active-backup):活動-備份(主備)策略:只有一個slave被激活,當且僅當活動的slave接口失敗時才會激活其他slave。為了避免交換機發生混亂此時綁定的MAC地址只有一個外部端口上可見
- Mode 3(broadcast):廣播策略:在所有的slave接口上傳送所有的報文,提供容錯能力
創建bonding設備的配置文件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0配置
DEVICE=bond0 //bonding設備名稱
BOOTPROTO=none //必須靜態配置
BONDING_OPTS="miimon=100 mode=0"
//miimon設置內部網卡間通訊間隔時間(單位:毫秒),mode設置bonding模式
IPADDR= //bonding設備的IP地址
PREFIX= //bonding設備的網絡地址前綴
GATEWAY= //bonding設備的網關
-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配置
DEVICE=eth# //被bonding的網卡名稱
BOOTPROTO=none //被bonding的網卡的IP地址不再設置
MASTER=bond0 //從屬于bond0的bonding設備
SLAVE=yes //屬于bonding模式下的網卡
- 實驗:定義一個bonding設備bond0,包含兩張網卡eth0和eth1,bonding模式為3,通訊間隔100毫秒,IP地址為192.168.58.3/24,網關為192.168.58.1。建立后,使用ping命令測試是否成功。最后,刪除bonding設備。
1. 關閉NetworkManager服務
service NetworkManager stop
2. vim建立并配置/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0文件,內容如下:
DEVICE=bond0
BOOTPROTO=none
BONDING_OPTS="miimon=100 mode=3"
IPADDR=192.168.58.3
PREFIX=24
GATEWAY=192.168.58.1
3. vim配置/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文件,內容如下:
DEVICE=eth0
BOOTPROTO=none
MASTER=bond0
SLAVE=yes
4. vim配置/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文件,內容如下:
DEVICE=eth1
BOOTPROTO=none
MASTER=bond0
SLAVE=yes
5. 重啟network服務,使用ping工具測試,查看bond0狀態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ping 192.168.58.3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6. 刪除bond0:先禁用bond0設備并卸載bonding模塊,之后刪除/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目錄下的
ifcfg-bond0文件,恢復ifcfg-eth0, ifcfg-eth1文件至bonding前的設置,最后重啟network服務
ifconfig bond0 down
rmmod bonding
rm -f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0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網卡bonding后結果,bond0, eth0, eth1設備的MAC地址相同,eth0, eth1的IP地址消失
ping命令測試成功,可以看到mode 3模式下網卡bond0每次接收到相同的兩份報文
查看bond0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