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暮春已至,春服既成,八方賓朋,云集蘧孔,共享盛典,齊話課堂。第八屆河南最具成長力教師頒獎典禮暨“跟名師一起在課堂上成長”觀摩研討會第一天的盛宴,始于課堂,終于課堂。
? ? 縱觀這三節語文課,都緊緊抓住了朗讀和品味兩個環節,體現了“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的理念。
? ? 河師大附中史亞楠老師執教的《伯牙善鼓琴》,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史老師沒有像傳統的語文課堂那樣,對課文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用“讀書要字正腔圓”來貫穿課堂,首先強調了幾個多音字,使學生朗讀得“字正”,然后告訴學生,“腔圓”就是用讀書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將重點放在有感情朗讀上。
? ? ?在指導朗讀時,最精彩的有兩處。首先是對“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朗讀指導。史老師先讓學生理解這兩句話,明白“哉”和“兮”都可以翻譯成“啊”,但是這兩個“啊”卻是不一樣的。然后,史老師用“哉”的金文大篆來解釋,說“哉”字右邊是“戈”,“戈”就是兵器;左邊是十個士兵,下面是一張口,就是十個士兵拿著武器,口中喊著“殺啊”沖向戰場,所以讀“哉”的時候,聲音要綿長。“兮”的金文小篆上面兩點是應答,應答要短促。所以,讀這兩句的時候,應該讀作“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講完之后,史老師學生齊讀,然后自己范讀,讀完后學生齊讀,這樣反復讀,讀出了鐘子期對泰山和江河的贊嘆,對伯牙琴聲的贊嘆。
? ? 第二個精彩之處在于對“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句話的朗讀指導。史老師還是用“絕”的金文來解釋,說“絕”就是一個人拿一把刀割斷一束東西,伯牙割的不僅是琴弦,還是心弦;伯牙不僅僅是“絕弦”,更是絕望,所以讀“破琴絕弦”的時候,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讀出鐘子期死去之后,伯牙再無知音的那種巨大的悲痛和絕望。經過史老師的講解和指導之后,學生果然讀得極有感情,做到了“腔圓”。
? ? ?整節課沒有啰嗦的串講,都是老師和學生的深情朗讀,讀出了畫面,讀出了情感,讀出了韻味,實在是一節樸素而純凈的語文課。
? ? ?第二節課是鄭州市金水區緯三路小學的李偉鋒老師執教的《蟻國英雄》。簡單地概括完文意之后,李老師便開始讓學生朗讀課文。一個小女孩拖著長音讀“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導忽然向我們叫道:‘一群螞蟻被火包圍了!’”李老師就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引導小女孩,應該怎么“叫”。一開始,小女孩兒還不太明白,李老師就生動地描述:“一群螞蟻被火包圍了!這是螞蟻種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看到的巴西向導會怎么‘叫’呢?”小女孩兒終于開悟了,加快了語速,語氣里充滿了著急、焦慮。然后,李老師讓學生反復齊讀這句話,語速一遍比一遍快。不用老師解釋什么,孩子們的朗讀似乎讓整個會場都充滿了緊張、焦灼的氣氛,這,就是朗讀的力量!
? ? 另一個孩子在讀“一會兒,蟻團沖進了河流里,隨著向對岸的滾動,河面上升騰起一小層薄薄的煙霧……”這句話時,李老師引導學生注意句末的省略號,說省略號應該讀得意味深長,然后自己范讀一遍,讓學生跟著讀一遍,終于讀出了意味深長的味道。
? ? ? 第三節是長垣一初中一位女老師執教的《端午的鴨蛋》。這節課緊緊抓住語言,讓學生在品析中感悟汪曾祺的語言風格,體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 ? ?在品析語言時,兩位老師,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前者是直接給出了汪曾祺語言的三種風格——平淡而有味、適當的方言、淡淡的幽默,然后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應的例子并品析。而第二位老師則先讓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喜歡作家的語言風格,然后再讓學生品析汪曾祺的語言,根據學生的賞析,再總結出汪曾祺語言的三種風格。我覺得第二種品析的方法更為開放,同時對老師的挑戰也更大,比如學生談到自己最喜歡的作家郭敬明的語言,老師就必須自己先讀過郭敬明的作品,對他的語言風格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要想駕馭課堂,老師自己必須有深厚的語文素養。
? ? ?聽完這三節課之后,我對語文課堂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王榮生教授在《閱讀教學設計要訣》中所說:“每一篇文章凡是作者要表達的,在文本中已經表達了,學生在朗讀、感受作品語言文字的過程,自然就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觸摸到了作者的心靈。”因此,對于語文老師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帶領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從語言入手,推敲詞句,理解詞句背后隱含的內容和情感。
? ? ?語文教學,本就該如此樸素而簡單。